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专题训练 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辉煌时期—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专题训练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

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

这说明( )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2.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土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

这种做法( )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3.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

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
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4.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5.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

这反映了清代( )
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
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
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
6.《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阅其虚实”;司马光日,“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

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

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

唐宋推行“物勒丁名”,是为了( )
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7.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

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晋爵。

这说明( )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
8.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
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9.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0. 从宋明理学思潮发展的脉络看,心学是对朱熹道学的发展和补充。

如果说,程朱道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批佛,重整儒家理论,把代表儒家伦理的理提升为宇宙本体的话,那么陆王心学:( )
A.在于“正人心 B.主要从外界探究天理来源
C.追求良知为最高准则 D.反对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11.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

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

这表明唐宋律学( )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12.《余泽镇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而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于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

”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 )
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
B.丝织业从城市到乡村逐渐推广
C.经济绪构从农业向工业完成转型
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制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

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

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

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材料二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儒学世俗化和社会化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汉和宋朝两次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当今儒学复兴的认识。

(13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

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1.【答案】选A。

【解析】“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可见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联系在一起,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故A项正确;“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与政治运行是否成熟无关,故B项错误;“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不代表所有内外朝官员的职能完全一样,故C项错误;在家国一体的体制下,皇室本身就是政治权力的中枢,不是因唐代内外省的设置而形成,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信息可知,该做法会使一些原本出身不高的庶族地主的地位上升,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做法属于统治阶级内部门第的调整,和扩大统治基础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无论是山东士族还是本朝士族都是土族,调整门第等级不会扭转唐代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选官,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官员向皇帝奏事须有史官记录在案,“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这种规定有利于监督君臣的言行,表明唐朝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故选A项。

材料信息反映了对官员奏事、弹劾有了严格的要求,并未体现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史官的地位提高,排除D项。

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C项。

审题不清,对材料信息和君主专制概念不理解导致判断失误。

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田地主人更迭频繁,说明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故选C项。

题干信息未体现土地兼并是否合法化,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衰退,故B项错误:土地买卖无法说明农村贫富差距加大,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营军器”“百工在官”可知这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

官营手工韭并不面向市场,故B项错误。

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的做法,可以加强监督,保证生产质量,故选C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提倡实用”,故D项排除。

7.【答案】C。

【解析】“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说明出自民间的诗人可以取得功名,体现出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D两项只是材料部分信息的体现,排除。

8.【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路的设立有利于地方上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D项正确;宋代设立路制的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扩大疆域,A项错误;文武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创建路制与打破市坊的界限无关,C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察举制主要实行于汉代,从题干可知,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依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由地方向中央推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形成了儒学独尊的局面,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可知,由地方根据儒学修养和道德声望推荐人才的制度有很多弊端,在汉代儒学知识往往由一些重要的家族掌握,故儒学修养高的人才往往就出自于一些家族,所以东汉以后就形成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

地方推荐的人才固定地出自于一些家族的现象,必然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

郡县制实行的基础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地方推荐人才与郡县制本身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逐渐失去了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因此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希望通过对人们的人心与实践进行修正,从而达到“正人心”的最佳状态。

故A项正确。

B属于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

追求良知
只是王阳明的主张,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故C项错误。

陆王心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从材料“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中可以分析出,唐宋时期律学融合了儒家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唐律和宋律都吸取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法律思想,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儒法的结合,没有体现出三教合流,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律学哲理化的趋势,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律学的具体内容,故D项排除。

1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从事绫绸之业的人,由郡人到邑民再到土人,这说明丝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故B项正确。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A项与题干中的明朝时期不符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和工商城市的变化,故C、D两项错误。

13.答案:(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家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家思想规范家族和家庭;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

影响: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2)汉朝儒学复兴的背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汉初统治者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对儒学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学,儒学成为正统。

宋朝儒学复兴的背景:从魏晋到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或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融合,“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唐朝时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统治者崇文抑武,学术活跃;北宋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运动,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

认识:儒学复兴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代表中华文化的复兴;儒学复兴有助于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儒学复兴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日益增强。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宋代儒学世俗化和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在概括“表现”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注重蒙学教育……将儒家价值观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等信息组织答案;分析“影响”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教育发展、儒学伦理普及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等方面组织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西汉和宋朝两次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以及对当今儒学复兴的认识。

在概括西汉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时,可从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儒学遭受沉重打击,汉初的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和汉武帝推崇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角度组织答案;概括宋朝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时,可结合魏晋以来的三教合一、韩愈的复兴儒学以及宋朝重文轻武、理学家的努力等角度组织答案;在谈对当今儒学复兴的认识时,可从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复兴有利于民族复兴,同时也表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强等角度组织答案。

14.答案:
论题(3分)
史实与论证(8分,运用2个与题目相关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证)
结论与论题一致,1分。

示例:
“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

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交融,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
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夹集权的需要。

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观念。

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解析:从材料信息中不同时期对“大一统”的认识来拟定主题,结合不同时期“大一统”的特征进行论述。

要注意主题鲜明,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失分警示:首先,要注意材料中不同时期“大一统”思想内涵的不同,分析“大一统”的演变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其次,要注意紧扣观点,不可言之无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