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临考冲刺生物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仁寿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临考冲刺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果蝇的体色灰身和黑身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

科研人员选用一只黑身雌蝇与一只灰身雄蝇进行杂交,F1全为灰身,F1自由交配,F2的表现型为雌蝇中灰身:黑身=241:79,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239:42:40。

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据此推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亲本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 B X B和AAX b Y
C.F2中雌、雄果蝇的B基因频率相等
D.F2中雄果蝇共有6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为AaX B Y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
2.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3.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从草本到灌木阶段的演替。

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域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调查该区域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该区域草本和灌木的垂直分层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
D.该区域的某两种动物之间可能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
4.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 基因的频
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 的频率
B.A 基因的频率为0.25 时,Aa 的基因型频率为0.75
C.a 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5.自国家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20年来,河北省每年因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1.16亿立方米,防风固沙总物质量为2.59万吨,固碳851万吨,释放氧气3.87万吨,吸收污染物4.3万吨,生态效益总价值达5.8亿元。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呈“S”型曲线增长
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定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
6.某植物的花色由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当含有A基因时表现为白花,在不含A基因的前提下,BB或Bb为红花,bb为紫花。

现有一株白花植株和一株紫花植株杂交,F1中仅有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B.F1中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比例为3∶1
C.F1中红花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全为红花植株
D.F1中两种花色的植株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花植株占1/8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鲜食玉水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填“分离”或“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F2中的紫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___________。

(3)紫色甜玉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请你以F1籽粒为育种材料,用最快的方法培育紫色甜玉米纯种
_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啄木鸟通过敲击树干“笃笃”的声音能准确寻找到害虫躲藏的位置。

一只成年啄木鸟每天大约能吃掉1000
条虫子,在2秒内就能啄击树干30多次。

研究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构造独特,它的舌骨像过山车轨道一样围绕头骨一圈,最后在鼻孔处汇合;它的顶部肌肉特别发达,头部运动轨迹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能够避免因晃动导致的脑损伤,啄木鸟这种防止“脑震荡”的头部构造可谓一个完美的“减震装置”。

请据此回答:
(1)啄木鸟是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信息传递,啄木鸟有“森林卫士”的美誉,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啄木鸟为避免“脑震荡”有着特殊的生理结构,体育运动中使用的防护帽就是根据“啄木鸟减震原理”设计的,以达到防震保护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价值。

9.(10分)下表是筛选异养型细菌的培养基配方,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KH2PO4 1.4 g
Na2HPO4 2.1 g
MgSO4·7H 2O 0.2 g
FeCl20.1 g
X 1 g
维生素微量
琼脂15 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 mL
(1)苯胺是致癌物质,土壤中有分解苯胺的异养型细菌,此培养基中的成分X 除了为目的菌提供能源外,还能提
供__________和_______,该培养基从功能看属于________培养基。

制备固体培养基时调节pH 在__________步骤后;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

(2)图1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

则获得图 B 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

运用 A 所示接种方法统计的菌落常常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_________。

(3)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 =400 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4 mm3,观察到图 2 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 个中格共有酵母菌80 个,则 1 ml 样液中约有酵母菌
__________个。

10.(10分)图1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丁、戊为非生物成分;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图1中碳元素在b、d和e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流动。

(2)若图1中a~f表示含碳物质的量,则可用数学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a-f中选择字母)来表示“温室效应”的成因。

(3)图2中c表示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

若图2中第二营养级生物为圈养的家畜,要提高其生长量,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降低)c/b的比值。

11.(15分)在很多淡水湖泊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

图甲表示某湖泊中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系统的淡水湖,其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____________。

(2)该湖泊风景优美,其旅游业发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3)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______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

(1)湖泊中绿藻和蓝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其中鱼类由于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的不同分布于不同水层,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5)从图乙来看,鲤鱼体长在1.2cm时,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1kJ,则最少需要藻类_________kJ。

(6)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具体措施: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虑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

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1.2cm,理由是此时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C
【解题分析】
根据“果蝇的体色灰身和黑身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黑身雌蝇与灰身雄蝇杂交,F l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241:79=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239:(42+40)=3:1”可知,灰身为显性,雌雄比例中灰身:黑身=3:1,故该对等位基因(A、a)遗传与性别没有关联,所以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

又知“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在F2中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可知雌雄果蝇在相同表现型中所占比例不同,说明B、b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
上遗传。

为了保证F1雌雄果蝇全为灰身,则母本黑身雌果蝇的基因型只能为aaX B X B,父本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只能为AAX b Y,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 B X b、AaX B Y。

【题目详解】
A、通过分析可知,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亲本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 B X B和AAX b Y,B正确;
C、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 B X b、X B Y,交配产生F2,F2中1/4X B X B、1/4X B X b、1/4X B Y、1/4X b Y, F2中雌、雄果蝇的B基因频率分别是3/4、1/4,C错误;
D、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 B X b、AaX B Y ,交配产生F2,F2中雄果蝇共有3×2=6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为AaX B Y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4×1/2=1/4,D正确。

故选C。

2、A
【解题分析】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题目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
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
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故选:A。

3、B
【解题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题目详解】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标志重捕法应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可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草本和灌木的垂直分层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C正确;
D、该区域的某两种动物之间可能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如蟾蜍和蜘蛛,D正确。

故选B。

【题目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C
【解题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a基因频率的增加,A基因频率减少,则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AA个体数量不断减少,Aa
个体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因此I代表AA的频率,Ⅱ代表aa的频率,Ⅲ代表Aa的频率。

【题目详解】
A、I、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A错误;
B、A基因的频率为0.25时,a基因的频率为0.75,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5×0.75=0.375,B错误;
C、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错误。

故选C。

5、C
【解题分析】
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生物种类和数目增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增加。

【题目详解】
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但是受环境阻力的影响,会呈“S”型曲线增长,A正确;
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
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是没有改变方向,C错误;
D、由题干的信息可以看出“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D正确。

【题目点拨】
本题以退耕还林为背景,考查了生态学的知识,识记种群增长曲线的条件,生态系统、群落的知识进行解答。

6、D
【解题分析】
一株白花植株和一株紫花植株杂交,F1中仅有白花和红花植株,由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

F1白花基因型为AaBb,红花基因型为aaBb。

【题目详解】
A、由分析可知,亲本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错误;
B、F1中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比例为1∶1,B错误;
C、F1中红花植株(aaBb)自交产生的后代会出现红花和紫花两种植株,C错误;
D、F1中的两种植株(AaBb×aaBb)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花植株(aabb)所占比例为1/2×1/4=1/8,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自由组合F2籽粒中紫色与白色的性状分离比为9:7 64/81 将F1籽粒种下,获得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筛选获得紫色甜玉米纯种。

【解题分析】
分析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F2籽粒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可知籽粒颜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B/b,基因型为A_B_表现为紫色,基因型为A_bb、aaB_、aabb表现为白色,甜与非甜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D/d,基因型为D_表现为非甜,基因型为dd表现为甜。

【题目详解】
(1)根据F2籽粒中紫色与白色的性状分离比为9:7,是9:3:3:1的变式可知,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将F2中的紫色籽粒A_B_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先分析第一对A-中有1/3AA、2/3Aa,自由传粉后产生2/3A、1/3a的配子,后代有1/9aa、8/9A-,再分析第二对,第二对与第一对相似,后代有1/9bb、8/9B-,故其随机传粉后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A_B_占8/9×8/9=64/81。

(3)紫色甜玉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将F1籽粒种下,获得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筛选获得紫色甜玉米即为纯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题目点拨】
本题考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三对等位基因)、随机交配等遗传分析,难度较大,注意将两对的先转化为每一对,用分离定律方法去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8、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直接
【解题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题目详解】
(1)树木是生产者,虫子吃树,所以虫子是初级消费者,啄木鸟吃虫子,所以啄木鸟是次级消费者;消费者的作用是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啄木鸟有“森林卫士”的美誉,说明啄木鸟可控制森林中害虫的数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3)对人类有实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非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叫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体育运动中使用的防护帽是根据“啄木鸟减震原理”设计的,以达到防震保护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9、碳源氮源选择溶化高压蒸汽灭菌法平板划线法少106
【解题分析】
据图表分析:1、图A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图B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2、表中所给的培养基配方是细菌的固体培养基配方,表中已知成分中缺少碳源和氮源,必须由X物质提供。

3、微生物培养基制作完成后,应该先调整pH,再灭菌,对培养基的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常用的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题目详解】
(1)根据培养基的配方可以看出,所给的物质中不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因此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和氮源,可以由X提供。

该培养基从作用看属于选择培养基,在制备固体培养基时一般要先溶化再调节pH值,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2)B图为平板划线法;运用A所示接种方法统计的菌落常常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为一个菌落可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菌繁殖形成。

(3)5个中格共有酵母菌80个,则25个中格有400个酵母菌,25个中格的体积是0.4mm3,所以1ml样液中约有酵母菌400÷0.4×1000=106个。

【题目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平板计数法和尿素分解菌的筛选鉴定等内容,意在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10、光合CO2a<b+d+e+f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提高
【解题分析】
图1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化石燃料,戊是大气中的CO2库,a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d表示呼吸作用,e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f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

图2分析: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c表示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据此答题。

【题目详解】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图中的b、d、e表示的是呼吸作用,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流动。

(2)当CO2的吸收小于CO2的释放时,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可用图中的a<b+d+e+f来表示。

(3)据分析可知,图2中的c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当c/b的比值增加时,用于家畜呼
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减少,而用于家畜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增加,则能提高家畜的生长量。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提升推理和分析能力,属于考纲中的应用层次。

1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H、O、N、P、S等元素)直接微生物的分解负反馈调节生产者垂直210 绿藻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植食性比例高
【解题分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的过程。

(2)生态系统的观赏、旅游等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是自我调节的基础,当湖泊轻度污染后,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1)蓝藻和绿藻是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生态群落的垂直结构。

(5)图乙中鲤鱼体长在1.2cm时,从植物获得的能量的比例为0.75,从动物获得的能量比例为1-0.75=0.25,则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1kJ,则最少需要藻类21×0.75÷20%+21×0.25÷20%÷20%=210kJ。

(6)①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所以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该选择绿藻。

②投喂鲤鱼的体长大于1.2cm时植食性比例高,所以投喂鲤鱼去除绿藻。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