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言蜜语之基于BP结构突变的中国能源强度及因素分解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BP结构突变的中国能源强度及因
素分解研究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能源消耗量虽在逐年降低,但仍是世界上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

伴随常规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安全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降低能源强度迫在眉睫。

系统研究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原因并进行因素分解有助于深入把握能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文章运用bp结构突变模型对1980—2015年能源强度突变点检验,建立lmdi分解模型,将能源强度分解为部门能源强度、运输线路单位长度能耗、运输线路产出能耗、人均生活用能、城市化、人均收入效应、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八个因素,分析能源强度各阶段动因变化特征。

计算结果表明,受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冲击,能源强度在1980—2015年样本期间存在1991年、2002年和2008年三次结构突变,形成四阶段不同增长趋势。

能源强度在样本期间呈整体下降趋势,能源强度各阶段主要影响因素不同,但是部门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中国能源强度作用最大,人均生活用能、人均收入效应和产业结构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对能源强度影响显著;在样本期内,各影响因素作用方向转变导致能源强度阶段特征不同。

针对中国能源强度的阶段特征,提出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以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应用低碳节能产品以降低生活用能;推动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快建设运输节能技术以降低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强度;bp结构突变;因素分解;能源结构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8)02-0028-08doi:10.12062/cpre.20170716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以发展中国家高能源强度为特征的经济快速发展,使能源消耗量大增。

2016年中国能源消耗量虽有所降低,但仍是世界上一次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

常规能源的日益枯竭,致使能源安全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能源强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在一
定时间内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量,反映了能源的利用效益。

2016年政府提出“未来五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

因此对能源强度进行研究,分析影响能源强度因素,不仅能够反映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管理系统面临的能源需求,而且对于政策制定实施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本文使用bp结构突变点对中国1980—2015年能源强度进行阶段性特征划分,检验出突变点为1991年、2002年、2008年,将样本期间划分为四个时间段,并对突变点产生原因进行经济、政策分析,采用lmdi方法测算城市化、人均用能、人均收入等因素的贡献率,这也是本文的理论贡献。

1文献综述
由于工业化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人口因素等存在阶段性差异,对能源强度均存在一定影响,因此对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国外关于能源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从国家层面进行分析。

alvydas baleentis等[1]对立陶宛1995—2009年的能源强度进行分析,认为经济与能源效率相关,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和企业合作,在运输方面提高能源效率。

国内关于能源强度的研究进行了部门划分,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包括能源替代、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及城市化。

阚大学、罗良文[2]运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认为短期内城市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在增强,长期看,城市化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

张成龙、李继锋等[3]对中国四十二个产业部门1997—2007年数据进行能源强度变化率分解,认为部门能源强度与中国能源强度正相关,产业结构改变导致能源强度上升。

从以上可以看出,关于能源强度的文献研究,涉及国家、省份或工业行业,可以看出对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由初期在整个样本长度上分析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这些因素逐渐增加了城市化、工业化等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但是集中地研究关于城市化、人均用能、人均收入、运输交通等对能源强度影响的研究较少;对样本划分方式集中于产业划分,较少进行部分划分研究各部分总体主要影响因素。

2中国能源强度的阶段特征
2.1bp结构突变模型
在经济活动和环境变化中,一些事件的冲击和调整容易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这样的时间序列数据称为确定性非平稳。

中国为促进能源向低碳化转型,对能源政策进行了调整和约束,对能源结
构和能源技术进行了优化和提高,因此能源强度有可能发生结构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