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请你选一选
1. 在显微镜下有两个细胞,一个细胞核内有20 条染色体(甲),另一个细胞核内有23条染色体(乙),以下推断错误的是(玉米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0 条)()
A. 甲可能是玉米体细胞
B. 乙可能是人类的生殖细胞
C. 如果甲是生殖细胞,那么该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应有40条
D. 乙可能是某种生物的体细胞
【答案】D
【解析】考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体细胞的染色体是成对的,生殖细胞(包括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是成单。

解答:
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是成对存在的。

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少一半。

受精卵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一样。

如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并且是成对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并且是不成对的,受精卵中有46条染色体,是成对的。

因此,选项B的推断是错误的。

故选:B
2. 下列关于性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的生殖细胞携带着生物的各种性状
B. 遗传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C. 性状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及行为方式
D.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性状的不同表现行为
【答案】A
【解析】A、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因此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子女的。

因此,生殖细胞带有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带有性状。

A不正确;
B、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因此,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B正确;
C、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都称为性状.如耳垂、皮肤的色泽、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这些属于形态特征;人的血型、植物见光后叶绿体产生叶绿素,这些属于生理特性;大雁南飞属于动物的行为方式。

C正确;
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D正确。

故选:A。

3. 正常情况下,人类某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
A. 22条+X
B. 22 条+Y
C. 22条+X或22条+Y
D. 22条+X和22条+Y
【答案】C
【解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男女都一样,第23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Y染色体的精子。

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条+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精子内的染色体数目是22条+Y或22条+X。

遗传图解如图:。

4.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有一种果蝇的基因发生突变(一种变异)后,在21°C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当气温升高到25°C时其生活能力大大提高了.这一现象说明()
A. 温度高低是决定果蝇变异的主要因素
B. 变异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C. 变异的有利与不利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D. 生物变异大多是有利的
【答案】C
【解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环境不断变化,因此生物只有不断变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有的变异对生物个体本身有利,有利于个体生存的变异是有利变异;对个体生存不利的变异是不利变异。

种果蝇的基因发生突变后,产生的变异在21℃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表明该变异不适于此环境,是不利变异;在气温升高到25℃,其生活能力大大提高了,表明该变异适于25度的环境,在25度的环境中是有利变异。

因此变异的有利、有害完全取决于环境条件,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利变异。

故C符合题意。

5. 双眼皮是一种性状,这一性状是通过()遗传给后代的
A. 生殖细胞
B. 卵细胞
C. 细胞质
D. 细胞膜
【答案】A
【解析】生物的性状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出现的,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所以生殖细胞是由亲本父母双方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得到,父母双方生殖细胞中各含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通过两者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子代新生命诞生),由此亲本的遗传物质就成为了子代受精卵细胞的一部
分,将来控制子代性状。

所以是否双眼皮是一种性状,这一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遗传给后代的。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6. 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
A. 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
B.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已经得到了实验证实
C. 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祖先可能相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差异
D. 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答案】B
【解析】
A、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形成有机物.故不符合题意.
B、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实验证实.故符合题意.
C、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祖先可能相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差异.故不符合题意.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
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是研究进化的主要证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如图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A.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 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 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答案】D
【解析】米勒的实验如上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③烧瓶内,先将①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

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

再将③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①内的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②冷凝器的冷却后(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积聚在④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

此实验结果生成了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
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米勒的实验仅能证明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

8. 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A. 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 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C. 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 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棉铃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

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棉铃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

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棉铃虫是抗药性强的棉铃虫。

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9. 对下列观点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生活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人们对“超级细菌”无可奈何是抗生素质量下降的缘故
C. 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 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是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这样的: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现代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滥用抗生素是出现“超级细菌”的原因,“超级细菌”的形成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结果,故选项说法错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
基础,首先害虫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项说法错误;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10.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微山湖
B. 微山湖的所有植物
C. 微山湖的所有动物
D. 微山湖的所有生物
【答案】A
【解析】微山湖既包括了微山湖中生物生存的环境,也包括了微山湖里所有的生物,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是生态系统,故A正确;微山湖的所有植物:只包括植物,没有动物和细菌真菌,也没有环境,因此不是生态系统,故B错误;微山湖的所有动物:只有动物,没有植物和细菌真菌,也没有环境,因此不是生态系统,故C错误;微山湖的所有生物:只有生物,没有环境,把生物与环境分割开了,也不是生态系统,故D错误。

11.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湿地生态系统
B. 生物圈
C. 海洋生态系统
D. 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12. 温暖多雨的三四月是野生毒蘑菇﹣﹣白毒伞生长的季节,下过雨的草丛中、树林里随处可见它的踪影.白毒伞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劳动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解者是对能够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成分分解为可供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的所有异养生物的一个总称,同细菌一样,真菌也不能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蘑菇依靠伸展在土壤中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等进行腐生生活,蘑菇就是分解者.白毒伞属于蘑菇,是真菌的一个种类,是自然中的分解者。

考点: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13. 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 狐→兔→草
B. 草→兔→狐
C. 阳光→草→兔→狐
D. 草→兔→鹰→蘑菇
【答案】B
【解析】狐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错误;
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兔、狐它们之间的关系,B正确;
阳光是非生物部分,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概念未包括非生物部分,C错误;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蘑菇属于真菌是分解者,食物链与分解者无关,D错误。

14. 下列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产者可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B. 消费者有助于植物传粉、受精、种子传播
C. 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再次被植物所利用
D. 分解者可为植物提供食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某成分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相应的变化,甚至整个生态系统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故四个选项中D不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点评:此题是基础题,较易,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进行解题。

15. 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 酸雨
B. 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C. 温室效应
D. 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答案】B
.....
................
考点: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16. 由于能量的流动是逐级减少的,那么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数量最少()
A. 鹰
B. 青蛙
C. 昆虫
D. 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解: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鹰、青蛙、昆虫、草”构成的食物是:草→昆虫→青蛙→鹰.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在“草→昆虫→青蛙→鹰”食物链中营养级最低的是草,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最多的是草.
故选:D.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17. 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青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 水稻害虫严重
C.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 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中食物链可知,蛇以青蛙和老鼠为食,青蛙以害虫为食,如果大量捕捉青蛙,短期内蛇的食物减少,就会大量捕食老鼠;青蛙减少,粘虫就会大量繁殖,数量增多,取食小麦,造成减产。

考点: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1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B. 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C.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相互依存的
D. 生态系统的破坏都可以通过自动调节能力得以恢复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外力的影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19. 为防止鸟吃草籽,有人将人工种草试验区用网罩起来,结果造成试验田牧草发育不良,这主要原因是()
A. 土壤贫瘠
B. 食物链被破坏
C. 光照不足
D. 鸟吃掉草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在天然草场中存在着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组成的食物链。

当实验区的草场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虫子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吃光。

而未被网子罩上的草场,因食物链未被破坏,牧草生长良好。

考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20.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A. 能量流动
B. 食物链
C. 物质循环
D. 食物网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
形成了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1. 腐生的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
A.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 分解有害物质,净化环境
C. 将生物遗体分解为无机物
D. 为各类生物提供化学能
【答案】C
【解析】腐生的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其作用是将生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故C符合题意。

22. 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将油桃和蟠桃进行杂交,培育了油蟠桃,其利用的是()
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 遗传的多样性
C. 环境的多样性
D.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如将油桃和蟠桃进行杂交,培育出油蟠桃,利用的就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表明生物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明确杂交育种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23. 人奶营养成分的优越性是牛奶永远无法比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将人乳基因导入奶牛细胞内,使之产生人乳化的牛奶。

这种技术称为()
A. 转基因技术
B. 克隆技术
C. 发酵技术
D. 仿生技术
【答案】A
【解析】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将人乳基因导入奶牛中,使之产生人乳化的牛奶。

这种生物技术称转基因技术。

24. “试管婴儿”的培育诞生和嫁接繁殖无核蜜橘在生物学上依据的原理依次是()
A.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B.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C. 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
D. 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试管婴儿又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具体地说是借助内窥镜或在B超指引下,从患有不孕症妇女的卵巢内取出成熟的卵子,将精子、卵子一起放入试管,体外培养三天左右,使卵子受精,然后再在B超监视下将其送到母亲子宫,使之逐步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可见该过程中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其原理是有性生殖。

嫁接繁殖无核蜜橘在生物学属于无性生殖。

考点: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

25. 某星期天,小明同学尝试在家自制酸奶.他将新鲜牛奶加入适量蔗糖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装入已消毒的玻璃瓶中,再将适量酸奶倒入瓶中.几个小时后品尝,却发现没有成功.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A. 牛奶添加了蔗糖 B. 牛奶经过了煮沸
C. 牛奶进行了冷却
D. 玻璃瓶没有密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因此制作酸奶时必须密封,主要是为了让乳酸菌在缺氧的环境下发酵。

据此可知,题中制作酸奶失败,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没有密封,进入了空气,影响了乳酸菌的发酵。

故选D。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6.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应采取的保存方法有()
①高温②低温③保持干燥④保持湿润⑤暴露空气中⑥隔绝空气
A. ①③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各种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发育、繁殖。

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

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食品保存方法有②低温、③保持干燥、⑥隔绝空气。

而①高温、④保持湿润、⑤暴露空气中细菌真菌的繁殖会加快,加速食品变质。

考点: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二、请你填一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