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镇群规划说明书

合集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现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

《规划》是今后⼀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撑,是扩⼤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

制定实施《规划》,努⼒⾛出⼀条以⼈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态⽂明、⽂化传承的中国特⾊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建成⼩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步提⾼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全⾯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意义、指导思想和⽬标原则,切实加强对城镇化⼯作的指导,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向发展。

各地区各部门要科学规划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推进试点⽰范,既要积极、⼜要稳妥、更要扎实,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第⼀篇规划背景我国已进⼊全⾯建成⼩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临的风险挑战。

第⼀章重⼤意义城镇化是伴随⼯业化发展,⾮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向城镇集中的⾃然历史过程,是⼈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按照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五位⼀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建成⼩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北京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北京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北京区域协调发展王凯总规划师/ 总规划师/博士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1年 2011年2月25日 25日1、背景与形势 2、大都市地区发展经验借鉴 3、京津冀地区职能发展与空间拓展展望1. 背景与形势北京的新任务:中国在国际上作用的发挥首当其冲是北京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站到世界舞台的前列,首都地区将担负更重、 更多的全球性和国家级事务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世界级城镇群的区域支撑英格兰东南部 城镇群五大湖城镇群中国东部地带美国东海岸城镇 群欧洲西北城镇群 日本东海岸 城镇群11. 背景与形势北京的新问题:首都发展困境的应对,根本出路在于区域人口规模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不堪重负,水资源、生态环境亟待 改善,“独善其身”难以为继 城市空间仍然“一极集中”,新城规划实施不力,可持续的空间结构仍未 形成,城市问题的解决必须走出城市 北京周边出现贫困带,核心城市的发展未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心 城市的“提质”发展与周边地区的“普惠”发展,要求实现区域统筹 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产业优化升级,需要新空间的承载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12000 10000 8000 6 06 0. 3 6000 4000 34 47 .0 9 2000 0 2002 2003 全市 2004 中心城地区 2005 2007 2008 8 83 .3 1 43 30 .4 502 3. 8 478 6. 49 39 50. 06 10 73 .7 4 1 27 3. 81 15 36 .9 9 5 349 .3 1 206 7. 3 2 35 5. 36 68 86. 3 7 28 6 1 04 88 9 35 3. 3 8 13 2. 64新城地区 ( 含开发区 )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意义:核心作用和首善之区中国和平崛起,国家中心城 市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地位明 显增强,成为国家战略政策 落实的核心载体。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目录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重大意义第二章发展现状第三章发展态势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四章指导思想第五章发展目标第三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六章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一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第二节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第七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第二节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三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第四节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第五节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第八章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第一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第二节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第三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第十一章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第十二章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第一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第二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第三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第十三章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一节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二节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三节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第四节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四章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第一节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第二节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第三节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第十五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第一节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第二节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第三节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第十六章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第二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第三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十七章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第一节创新规划理念第二节完善规划程序第三节强化规划管控第四节严格建筑质量管理第十八章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第二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三节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第十九章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城市治理结构第二节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节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四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第六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二十章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第二节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十一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节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第三节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二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第三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七篇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二十三章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四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五章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二十六章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第二十七章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八篇规划实施第二十八章加强组织协调第二十九章强化政策统筹第三十章开展试点示范第三十一章健全监测评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安市区、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0个省辖市;甘肃城市群:包括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嘉峪关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定西市等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核心区,包括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昌石城市群:由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这3个城市组成;黔中城市群:以贵阳为中心,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为支撑的黔中城市群加快形成;银川沿黄河城市群:包括宁夏吴忠、中卫、银川、石嘴山...内蒙乌海、临河巴彦淖尔;拉萨城市群:拉萨,羊八井;太原城市群: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石家庄城市群:以石家庄为中心,包括保定和北京圈共有、沧州、衡水、邢台、山西省阳泉市和太原圈共有等城市;滇中城市群: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行政辖区范围;环鄱阳湖城市群: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南宁城市群: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百色七市;潜在城市群,包括豫皖城市群、冀鲁豫城市群、鄂豫城市群、徐州城市群、浙东城市群、汕头城市群、琼海城市群;豫皖城市群:包含阜阳、亳州、商丘、周口;冀鲁豫城市群:包含安阳、鹤壁、濮阳、聊城、菏泽、邯郸;鄂豫城市群:包含信阳、南阳、襄樊、随州、驻马店;徐州城市群:是以徐州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地跨苏鲁豫皖四省,包括江苏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以及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城市;浙东城市群:浙东地区以宁波、台州、绍兴、舟山为中心,在周边形成了慈溪、余姚、诸暨、上虞、温岭、临海等大小十几个卫星城市;汕头城市群:汕头、潮州、揭阳;琼海城市群:以湛江、海口为中心,包括茂名、阳江、三亚五个城市;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镇总体说明书范本

镇总体说明书范本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一、现状概况 (1)二、规划依据 (1)三、规划期限 (1)四、规划范围 (1)五、规划指导思想 (2)六、规划原则 (2)七、相关规划协调 (2)第二章镇域规划 (2)一、发展条件分析 (2)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四、人口发展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3)五、镇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3)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5)七、公共设施规划 (5)第三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6)一、镇区概况 (6)二、城镇性质 (6)三、人口规模 (6)四、用地规模 (6)五、建设用地规划布局 (6)六、“五线”管制 (6)第四章镇区道路工程规划 (7)一、道路交通现状 (7)二、规划原则 (7)三、对外交通规划 (7)四、镇区道路规划 (7)第五章绿地系统与环境保护规划 (7)一、绿地系统规划 (7)二、景观规划 (7)三、环境保护规划 (8)四、环境卫生规划 (8)五、文物保护规划 (8)第六章防灾减灾规划 (8)一、抗震规划 (8)二、防洪规划 (8)三、消防规划 (8)第七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8)一、给水工程规划 (8)二、排水工程规划 (9)三、电力工程规划 (10)四、通讯工程规划 (11)五、供热工程规划 (11)六、燃气工程规划 (11)第八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12)一、规划原则 (12)二、人口与用地规模 (12)三、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12)四、镇区远景规划 (13)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3)附表用地平衡表 (14)第一章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镇位于**西部,距**城约12公里,廊沧高速从镇域内穿过。

西与廊坊市大城县毗邻,南同**镇接壤,东与**县城搭界,北同**镇相连,总面积99平方公里。

2、地质、地形**镇地处**西南大陆低平原区,地势较平坦开阔。

距今1.95亿至0.7亿年时(侏罗纪、白垩纪),区域性断陷运动进一步加剧,相继形成了*县隆起和*拗陷,**大部分区域位于沧县隆起带上,该隆起带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组成的基底背斜构造。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经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一核”即指北京。

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
口聚集。

同时,立足于三省市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5讲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5讲义)

整体质量和居民生活舒适度、控制城市向外无序蔓延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政府将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制 定了统一而持续的生态城市规划
自19世纪开始伦敦就一直在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相继推出了花园
城市规划、大伦敦规划、大伦敦发展规划到大伦敦发展战略规划。 面临着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英国政府 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大规模限制制造业在本土的发 展。对传统制造业、煤炭采掘业的补贴大幅度下降,同时,加大对服 务业的扶持力度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2年英国第三产业占比 高达78.2%,远高于世界63.6%的平均水平。
深刻领会习总书记2.26重要讲话的精神
建设好首都,推动北京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发展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
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和形象; 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


全国的首善之区
——要率先示范,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
北京的主要优势:
地位高、体量大、实力强、变化快、素质好
2014年
11654.09
7083.39 50947.75 19599.41 3354.4 54001.8 1406.1
26671.9
13330.7 211000 61000 12631.4 95000 183.7
45888.29
24160.89 291461.15 152344.41 16658.6 149001.8 1589.8
北京的定位四个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的定位一个基地三个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的定位四个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环保和生态涵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空间布局二空间布局新的区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天津河北的功能定位明确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发展思路与空间布局并制定交通布局一体化生态布局一体化及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施细则

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群发展历程: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起初的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石家庄8地市。

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一直迟迟没有推出。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由于河北一共11地市,为了更好的衔接河北规划,新的京津冀规划将涵盖河北省全部。

即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石家庄11地市(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

二、区域基础:1.两个核心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城市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

天津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2.能源和重工业唐山:我国北方重化工产业基地,京津冀城市群主要重工业产品和能源供应基地,石油、铁矿石运输枢纽城市。

沧州:京津冀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带南部节点城市,以石油化工、盐化工为主的重工、化工产业基地,连接冀中南、鲁西北、西北地区的能源输出港。

邢台: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以装备制造、煤盐化工、新能源、汽车工业、新型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

京津冀城市规划改革涉及的工程伦理问题

京津冀城市规划改革涉及的工程伦理问题

京津冀城市规划改革涉及的工程伦理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实践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加强区域深度合作,为新时期发展建言献策,为长期跟踪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搭建平台。

本届论坛更多地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问题、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更多地引入了政策与实操领域的聚焦和讨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立秋在致辞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中规院紧紧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核心任务和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积极开展相关规划实践和研究工作,与兄弟院和相关机构共同完成了京津冀城乡规划、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雄安新区系列规划、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新一轮天津空间发展战略、河北空间布局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有力保障和推动了各类规划建设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顺利实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致辞中通过回顾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京津冀协调发展工作的历程,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现在来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遵循着公共政策发展一般规律,学界的前瞻性研究、智库的专业建设支撑了政府的科学决策。

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实践探索。

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在论坛上以“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为题作报告。

从三个方面谈了对新时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再认识。

首先是对协同发展的再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今后的主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区域发展正由“东西差距”转向“南北差距”,对京津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doc

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doc

2019年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规划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将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构建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加快建设环首都公园,打赢河北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区域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全面提高首都服务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深入研究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面临的环境、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提出重大项目、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等,既注重了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又加强了与有关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更紧密结合京津冀三省市的实际,体现了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京津冀一体化成十三五规划重点石家庄打造第三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级战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审议,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细节的公布,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一战略部署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到国家战略来谋划、第一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的发展落差上升达国家层面来部署、第一次明确界定河北“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第一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措施。

回顾,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完整word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解读(附全文)

(完整word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群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其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就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的首要功能定位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要求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北京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发挥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引领作用。

2. 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天津和部分河北城市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实力,因此,京津冀城市群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

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 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该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还包括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

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协同发展策略1. 优化空间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应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促进各城市间的互联互通。

3.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要充分发挥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其功能定位包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等。

要实现协同发展,需要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5)哈大发展轴--该轴是加强东北的内陆地区与沿海联系的 重要城镇廊道,也是潜在的“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 部分。 6)京- 呼- 包- 银- 兰(西)—成—昆—北部湾发展 轴--该轴是串接我国北部与南部,以及内陆地区的边远城市 的重要城镇廊道。 7)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轴( 副轴为南昌—厦 门一线)--该轴是发挥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的辐射带动 作用,加强东、中西区域合作的重要城镇廊道。
3)北部湾(南宁)城镇群--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邻近
港澳,毗邻越南,既是我国滇、黔、蜀、桂四省区向南出海 的最近通道,又是我国距东南亚各国以及南亚海湾区最近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口岸。
4)江汉平原(武汉)城镇群、中原地区(郑州)城镇群、湘
中地区(长株潭)城镇群--是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核心。 5)四川盆地(成渝)城镇群、兰州-西宁城镇群、关中(西 安)城镇群--是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6)滇中(昆明)城镇群--是我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 7)乌鲁木齐城镇群--西北地区联系重要的重要门户。 8)辽中南城镇群--是东北振兴的龙头。 9)哈长城镇群--是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战略性地区,也是 东北振兴的重要地区之一。
3、一带六轴
1)沿海城镇带--是我国加速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 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发展的重要城镇廊道 2)京广发展轴( 含京九发展轴)--该轴是加强中部与东部 联系,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城镇廊道 3)长江发展轴--该轴是发挥长江三角大都市连绵区对中部、 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我国东、中、西联系的城镇 廊道 4)陇海—兰新发展轴--该轴是横跨欧亚两大洲、沟通三大 洋的“大陆桥”,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一条东西两头可以双 向开放的陆上大交通动脉,是发挥东部地区,特别是环渤海 地区对西北部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我国东、西部协作的重 要走廊。

三天津市武清区版规划区域城乡规划

三天津市武清区版规划区域城乡规划
泗村店
泗城白组团中心城镇,依托生态和交通优势,构建面向京津地区各界人士的生态宜居城镇。
大王古镇
大高白河组团中心城镇之一,沟通天津与北京、廊坊的重要节点,以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综合城镇。
重点城镇城镇性质
3、城乡体系规划
河西务
崔黄口
王庆坨
汊沽港
泗村店
梅厂
大良
大王古庄
武清区现有行政村712个,规划迁并村庄409个,保留村庄303个,其中中心村58个,基层村245个,鼓励向这些村庄集中,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城乡空间结构
(1)城乡体系现状
村庄分布比较零散,人均建设用地偏大,达252平方米/人,
三、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3、城乡体系规划
1城5街 8重点镇 11个一般镇 5乡 712村
武清新城
河西务
崔黄口
王庆坨
汊沽港
梅厂
大良
泗村店
大王古庄
汊沽港
梅厂
大良
泗村店
大王古庄
本次规划:五级城乡体系结构 1个新城 3个中心镇 21个一般建制镇(其中5个重点镇) 58个中心村 245个基层村 远景结合小城镇组群集团建设适时撤并乡镇,撤并后形成约10个大镇,
泗村店、汊沽港、梅厂、大王古庄、大良 南蔡、大孟庄、黄花店、石各庄、大黄堡、河北屯、下伍旗、上马台、曹子里、豆张庄、东马圈、白古屯、大碱厂、高村、陈咀、城关
3、城乡体系规划
三、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名称
城镇性质
中心镇
王庆坨
津西卫星城,重要的自行车产业加工、制造、集散基地。
崔黄口
重要的地毯制造、交易与研发基地之一,具有特色休闲旅游功能的宜居城镇。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图1-1 代表性城市通达性分析第一章 区域功能定位第一节 规划背景一、国内外发展的宏观背景(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区域整体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体现的市场条件、以人居环境和区域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本土研发能力和人才供应为主的创新环境、以及当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等,将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是提升该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该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

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从中日韩三国小范围、低层次起步,逐渐扩大范围并向高层次推进。

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未来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

(三)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地带构成我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核心轴线,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发挥着统领作用。

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

都市圈或者说都市经济区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应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履行主要支撑区域的功能。

二、规划区面临的重大问题(一)首都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内外交流枢纽等功能,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但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当缓慢。

表1-1北京技术合同流向情况(2003年)项数金额(亿元)比重(%)北京15976 120.0 45.2天津651 4.0 1.5河北1156 7.0 2.7京津冀17783 131.1 49.4全国32173 265.4 100.0(二)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双核的空间结构形态,处理好北京-天津发展的关系是本次区域规划成败的关键。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规划与治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规划与治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规划与治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概念,旨在加强地区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该地区的三大城市之一,北京在协同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与治理的协同配合,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展开思考。

一、城市规划的协同发展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确立一个协调的发展目标,而这个目标需要以繁荣都市经济为导向,以生态优先、人口控制、土地集约、公平共享等要求为前提,同时考虑城市、郊区、乡村等不同层次和范围的统筹规划。

针对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情况,建议制定城市规划协同发展的三点策略:首先,加强京津冀之间的空间联系和贸易流通,并注重开发延长城区域以及郊区的城市化建设。

通过社区化发展,不仅让原本以工业为主体的郊区得以发展壮大,同时也能通过城市化建设缓解城市拥堵状况,降低城市发展不均的现状。

其次,重视京津高速铁路和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促进信息通联,提高物流效率和城市交通网络的整体质量。

强化东北亚区域和中亚欧洲区域的联结,不仅增加跨国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机会,还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形成,减少发展“失衡”的状况。

最后,注重生态平衡与共同规划的制定。

京津冀地区生态营养影响广泛,加强生态建设、环境维护、方案制定以及智能化的开发,都能够有效地提高该地区的综合素质和美学价值。

二、城市治理的协同发展城市治理是保证城市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在协同发展中,治理范围更广,不仅需要行政机构和各政府部门的合作,还需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

针对目前京津冀地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城市治理:首先,增加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尤其是在教育、医疗、房地产、交通和环保等领域中的服务。

政府部门需要注重公共资源的配置,提供有质量的公共服务,使市民和企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

其次,建立完善社区治理制度,提升居民社区防范和治理能力。

京津冀 城市划分标准

京津冀 城市划分标准

京津冀城市划分标准一、概述京津冀城市划分标准是根据城市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类,旨在反映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水平。

该标准适用于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和定州等城市。

二、经济发展水平1. GDP总量:根据各城市的GDP总量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总体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

2. 人均GDP:根据各城市的人均GDP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

3. 财政收入:根据各城市的财政收入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财政状况和政府财力。

4. 外贸依存度:根据各城市的外贸依存度进行评估,反映城市对外贸易的重要程度。

三、人口规模和结构1. 人口总量:根据各城市的人口总量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人口规模和集聚程度。

2. 人口结构:根据各城市的人口结构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人口年龄、性别和民族等特征。

3. 人口流动:根据各城市的人口流动情况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和活力。

四、城市化进程1. 城市化率:根据各城市的城市化率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程度。

2. 空间布局:根据各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规划合理性和发展可持续性。

3.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水平。

五、产业结构和布局1. 产业结构:根据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和经济发展质量。

2. 产业布局:根据各城市的产业布局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产业空间分布和协同发展能力。

3. 产业创新能力:根据各城市的产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潜力。

六、生态环境状况1. 环境质量:根据各城市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 生态保护:根据各城市的生态保护情况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

3. 资源利用:根据各城市的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反映城市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

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规划的问题与对策

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规划的问题与对策

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规划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我国的城镇规划设计问题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建设者在建筑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但是在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的规划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解决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镇密集区;城镇群;规划;问题;对策我国的城镇建设有其特殊性,所以在规划设计方面亦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对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的规划问题要进行详细分析,因地制宜、因势导利,依据其主要矛盾进行对策研究。

笔者现将研究报告分析如下。

一、我国城镇群的特点分析我国已经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的规划问题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方式,而有些地区的城镇群规划甚至于国家发展计划相属,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城镇群规划的重视。

我国的城镇群分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省会为中心的城镇群、中小城市城镇密集发展区五类,其中珠三角区经济外源性明显,发展快,城市多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复杂,是较成熟的城镇群;长三角区以产业技术扩散的经济方式为主,工商业基础良好,结构稳定,也是比较成熟的城镇群;京津冀区经济独立发展,行政作用显著,固化聚集结构明显,特点差异性强烈,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城镇群;以省会为中心的城镇群主要是政府扶持,以省会带动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效益不确定性,多数是正在发展中的城镇群;中小城市城镇密集发展区多是外资投入比较多,私营经济性明显,自主品牌创新显著,是比较特殊一类城镇群。

二、我国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的规划问题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城镇群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性,所以城镇群的发展势态处于一个快速扩张的情形。

目前,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规划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提升城镇群的职能,使其能够带动整个区域内的经济。

其次,转变城镇群的发展模式,减轻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内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能够和谐发展、协调发展。

在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的规划中城市安全与区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起点。

系统优化京津冀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

系统优化京津冀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

系统优化京津冀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作者:于倩尹德挺来源:《前线》2022年第09期[摘要] 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走过百年历程,形成了成熟的城镇体系,其人口、产业变迁和空间演化轨迹对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北京、天津、石家庄都市圈,推动高端产业持续集中聚集,确立产业梯次空间布局。

深化纵向分工,避免臃肿的产业体系,塑造细分行业竞争优势,打造各都市圈协作分工新格局,促进生产要素集聚的同时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关键词] 世界级城市群; 都市圈; 产业和人口; 优化布局[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9-0064-04城市群是人口集聚的核心承载空间,人口集聚本质上是产业的集聚。

世界级城市群被认为是人口规模巨大、经济发达、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城市间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具有紧密的经济联系,高度一体化的巨型城市区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彰显国家实力的主要依托。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在“十四五”时期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仍面临人口、产业布局不适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等诸多挑战。

因此,应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人口、产业布局规划和优化调整方向,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

大聚小散,加快都市圈化发展步伐城市规模体系在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下,呈现自组织演化特征。

向心力是指产业集聚产生的前后向联系,离心力则是由地租等生产成本上涨和市场挤出效应造成。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镇的规模等级表现为一种阶层结构,人口规模最小等级的城镇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齐普夫“等级—规模”理论认为,规模等级排在前面的城市往往集聚着国家更多的人口,而且城市规模第二大的城市人口数量多为第一大的1/2,第三大的为第一大的1/3,依此类推。

城市群大聚小散是指推动要素、产业和公共产品等向中心城市大尺度聚集,同时向中心城市周围小尺度扩散,形成都市圈化发展的空间格局,这有助于提高区域能级、扩大区域总量、增强区域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富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言6对于区域的基本认识6对于规划的基本认识8技术路线和政策框架11第1章国家要求和发展目标131.1京津冀在国家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地位131.1.1.全球视野下的国家战略转型131.1.2.国家发展重心北移141.1.3.京津冀的核心作用161.2区域职能的全面提升171.2.1.推动国家先进制造业崛起的发展引擎171.2.2.引领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先导性地区191.2.3.国家异地城市化的重要承载地211.2.4.率先转变增长方式的示范地区231.3城镇格局的重大调整241.3.1.城镇职能结构面临转变241.3.2.综合承载能力有待提高261.3.3.双向开放格局尚未形成291.4城镇群发展目标321.4.1.指导思想321.4.2.转变城镇职能:从行政管理走向生产组织,构建区域性服务网络321.4.3.调整区域格局:从过度失衡走向相对均衡,构建双向开放格局33第2章机遇挑战和发展战略342.1路径转型的重大机遇342.1.1.首都职能重构迫在眉睫342.1.2.主导产业聚集初现雏形392.2路径转型的内在挑战402.2.1.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局限性402.2.2.地方政府调控能力的有限性422.3城镇群发展战略462.3.1.动力整合战略:整合国家资源和国际资源462.3.2.交通支撑战略:梳理物流和客流两套系统472.3.3.分区管治战略:识别市场作用的空间差异472.3.4.分级实施战略:明确政府事权的级别差异48第3章区域功能构建503.1战略性功能组织503.1.1.战略性功能选择503.1.2.保护性功能组织513.1.3.生产功能组织533.1.4.服务功能组织593.2区域功能协同663.2.1.以协同发展实现功能组织663.2.2.协同区的划分及职能定位663.2.3.区际功能的融合与联动673.2.4.区内部功能组织与协调68第4章城乡空间发展734.1城镇化分区总原则734.1.1.城镇化分区原则734.1.2.城镇空间增长原则744.2人口流动引导754.2.1.人口分布现状754.2.2.人口流动预测764.3区域城乡统筹784.3.1.城乡关系现状784.3.2.城乡统筹策略814.4城镇化分区834.4.1.京津廊都市连绵区834.4.2.石家庄大都市区844.4.3.唐山曹妃甸联合都市区844.4.4.沧州黄骅联合都市区854.4.5.邢台邯郸联合都市区864.4.6.秦皇岛都市区874.4.7.保定都市区874.4.8.衡水都市区884.4.9.张家口和承德限制发展区88第5章重要支撑体系895.1生态保护及环境发展政策895.1.1.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构建生态安全格局895.1.2.资源保护与利用955.1.3.建立资源生态环境的区域协调机制985.2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995.2.1.总体目标:构建高效、多层次、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995.2.2.综合交通发展策略1005.2.3.通道及重要发展轴的交通支撑1045.2.4.重大设施选址建议与枢纽建设1075.3资源供应及能源发展政策1085.3.1.能源建设1085.3.2.污水治理1095.3.3.基础设施协调110第6章分区发展指引1146.1西北生态功能协同区政策指引1146.1.1.城镇化发展政策1146.1.2.交通发展政策1146.1.3.生态保护政策1156.1.4.资源利用与能源供给政策1156.1.5.区域协调政策1156.2国际门户功能协同区政策指引1166.2.1.城镇化发展政策1166.2.2.交通发展政策1176.2.3.生态保护政策1176.2.4.资源利用与能源供给政策1186.2.5.区域协调政策1186.2.6.空间管制政策1196.3国内门户功能协同区政策指引1196.3.1.城镇化发展政策1196.3.2.交通发展政策1206.3.3.生态保护政策1206.3.4.资源利用与能源供给政策1206.3.5.区域协调政策1206.3.6.空间管治政策121第7章跨省市跨部门协作1227.1生态环境的共保1227.2水资源的协调与利用1247.3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1257.4市政设施建设的协调1267.5交通设施的协调127第8章实施保障机制1308.1提升对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认识1308.2建立区域协调机构1318.3为京津冀区域协调提供法制保障1318.4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体系1328.5设置灵活的保障制度1328.6构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系统和激励机制1338.7完善市场环境1348.8倡导管理创新134 8.9 错误!未定义书签。

导言对于区域的基本认识大国首都地区进入历史性转折阶段作为大国首都所在的京畿地区,京津冀的历史作用均以保障国家政治中心的稳定和发展为主,而非以实现经济增长为主。

这使它在国家工业化和对外开放过程中远未能发挥一个沿海地区应该起到的作用。

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战略转型。

未来20年,既是中国实现全球地位跃迁的重大机遇期,也是国家竞争优势重构的重要转型期,而这都将在与世界体系更为深刻和广泛的融合中推进。

沿海地区作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门户,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顾30年中国沿海由南及北、逐步递推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通过沿海开发带动内陆腹地发展的政策轨迹:从珠江三角洲推动华南地区的飞速崛起,到长江三角洲引领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

今天,发展重心北移成为国家解决内忧外困的新选择;京津冀因其北方出海口的战略区位,必然成为启动北方发展的引擎;在推动国家与世界的对接,以及构建协调均衡的国土发展格局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这使大国首都地区从国家发展的后方一跃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从单一政治职能向经济和政治职能并举转变;在迅速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对接国际和引领三北的作用,成为连接国际和国内两大界面的重要媒介。

区域格局将面临重大调整区域职能的转变必将引发传统格局的深刻变革。

在京津冀内部,由于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和稳定的政策导向,双核过度积聚和河北普遍乏力的矛盾长期存在。

聚集大于扩散,是京津冀城镇群发展过程相对于其他两大城镇群的重大差别,并最终形成了难以弥合的巨大差距,使区域性产业分工和职能协作网络无法形成。

这已经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的主要障碍。

宏观环境的变迁已经悄然开启了京津冀区域格局转变的历史进程。

北京进入第三次产业转型,国际性职能升级和区域化重构将同步展开,推动又一个“全球城市地域”的诞生;与此同时,跨国资本联盟推动沿海产业聚集,以滨海新区为核心的环渤海内湾地区将以领军者的姿态带领中国资本品制造进入发展的新境界。

借助于国际门户和临海界面资源,北部地区的整体崛起已成必然。

处于内陆的南部地区却并不具备如此强大的市场动力,助其实现一朝之间的蜕变。

然而作为京津冀通向西北内陆的重要国内门户和沿海港口的直接腹地,它的发展却影响到沿海战略的实现和全球经济影响力向西北内陆的延伸。

南北地域之间天然的依存关系使冀南地区成为国家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如何构筑海陆联动、双向开放的区域统筹格局,已经上升成为影响国家战略的关键问题。

而在这一过程中,正确处理国际和国内、沿海和内陆两大界面资源的关系,以及聚集和扩散、极化和均衡两对区域发展的基本矛盾,将至关重要。

城镇职能将发生深刻转变伴随区域格局的转变,城镇职能的提升将是更为深远和本质的变化。

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及农业型地区仍然在京津冀占有较高比重,这使大部分城镇尚未脱离农业中心地的特征,以行政管理和消费职能为主。

未来京津冀将经历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很多地区将从农业型地区迅速成长为高度现代化的区域增长极,城镇也将转变成为产业组织和知识创新中心,在工业化和国际化中发挥核心作用。

与此同时,由海向陆延伸的区域大分工体系将逐步取代立足于自身矿业资源、分散独立的生产模式,这将彻底转变城市“市域性职能强而区域性职能弱”的局面,推动区域性生产服务体系的发展,网络化城镇职能构架臻于形成。

跨越了快速工业化阶段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今天所要面对的仅仅是区域职能体系的完善和提升,而京津冀则要面对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

但这一过程却将彻底消除根植于京津冀内在深处的“京畿烙印”,使其走上健康高效的运转轨道。

作为这一过程的必然产物,区域性生产协作网络将在未来为提高城镇群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供给持续的动力,它的存在是京津冀向世界级城镇群迈进的必要前提。

综上所述,形成双向开放的空间格局,以及实现城镇职能体系的重构,是当前城镇群面对的两大根本转变,也是关系区域长远发展的两件大事。

对于规划的基本认识城镇群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都市连绵区和城镇群将是国家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通过区域层面的资源合理配置,落实城乡统筹和科学发展的基本国策。

城镇群规划和城市规划是国家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对城镇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

和用于建设和实施的传统物质空间规划不同,城镇群规划是用于沟通和指导的空间政策规划。

在市场经济和地方分权的体制背景下,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在推动城镇群发展上的互动关系,明确在区域资源配置和城乡统筹方面的国家政策导向,明确区域内城镇发展政策的空间差异性,以便指导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调整。

京津冀城镇群规划即在此背景下产生,作为沿海三个大都市连绵区之一,《全国城镇体系》将其确定为国家重点管理地区,需要编制跨省域规划加强中央对地方城镇发展的统筹指导。

解析时代背景差异,把握城镇群规划的重要抓手未来20年将是京津冀城镇群成长的黄金期,和长三角、珠三角城镇群的同等阶段相比,它们处于完全不同的历史维度下。

推动城镇发展的外部政策和市场环境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城镇群空间发展的新模式即将破壳而出。

从政策来看,前20年是国家构筑基本物质生产能力的阶段,而后20年则是建设国家竞争力体系的阶段。

政府宏观调控价值取向发生重大转变,从促进高效增长转变为确保统筹发展和科学发展;调控手段也不再局限于促进土地资源供给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知识创造、信息传播和人才培养为三大支点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新阶段政府调控的重要抓手。

这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已经被屡次验证。

日本三全综时期,以“技术聚集城市”和“头脑布局”政策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布局成为国家产业转型的重要助推器;同样,美国二战期间“国家试验室”和“信息高速公路”全国布点也为它在战后获得世界技术高地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同时,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结构和投资模式也在发生转变。

前20年,亚洲中小企业的入驻带动了中国乡镇工业的繁荣,形成推动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