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为“学”量体裁衣,思维春暖花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为“学”量体裁衣,思维春暖花开
发布时间:2022-05-27T14:25:24.63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6月下作者:姜大伟[导读]
姜大伟山东省威海乳山市午极镇中心学校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6-200-01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做为老师,我们常常喜欢这样做:教学内容事先预设好、安排好,上课时学生只需循着老师的思路走就可以。
在这种既定思维的指挥下,学生很难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打破这种格局。
宁静的、凝固的课堂状态,造就了课堂活跃度不足、创新性不足、创造力不足,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并不是我们所要的最完美的样子。
教学《寻求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活动时,我首先为学生们出示了很多与家乡有关的图片。
多彩而丰富的图片,一时花了学生的眼。
但是依据他们对家乡的熟悉度,很快就辨认出这些都是什么地方。
而后,我继续引导他们归纳家乡的特点。
观察而后归纳,给与了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磨炼的空间。
紧接着,第二步,引导学生继续思维发散,找一找我们家乡在构建舒适生活环境方面的不足,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不便。
在学生踊跃发言后,启发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舒适的生活环境应该是怎样的?第三步,他山之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人们向往和乐居的城市的特点?学生在探究、合作的基础上发言并归纳舒适的生活环境的主要体现。
然后,第二次启发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舒适的生活环境应该是怎样的?第四步,学生实践。
请学生围绕着如何把家乡建设成为一个舒适、宜于人居的城市这个话题献计献策,为我们的城市建设积极建言。
再要求学生为家乡营建舒适的人居环境、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或广告语。
在这次实践活动课中,我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来选择教学内容,把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作为教学资源,做到了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这样,将施教的视角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家庭以及社会中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社会、实际生活接触的机会,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去把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本身生活经验,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关注、感受、体验、思考现实生活。
由此,我想,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让教为“学”量体裁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对问题、对生活实践的全新感知。
以博大的生活环境,冲击学生的“学”——教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活动时,我们要将学生的思维融入博大的生活环境中去,让他们依托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去思考、去分辨、去创造。
真实的生活境界,让学生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
一位教师教《守株待兔》,老师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
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
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
教师课堂中打造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凭借自身的认知,发挥想象,进行交流。
这时,他们的想法发自内心,真实而又令我们心动。
正如钱理群所说,“教育者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尽可能开阔的思想平台,让他们独立地思考、自主地选择;而不是将我们自己的思考结论灌输给学生,更不是把我们自己的选择强加给学生”
以思维为线,为“学”引路——
课堂教学要有一条主线,师生才能沿着这条线路去开展相应的教与学的活动。
以思维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思维主线就是要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富于个性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思维成果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主要框架,构建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能力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体现思维过程,不是一开始就把思维结果加在学生身上,而是要让学生从接触知识(新知)开始,启动思维的马达,沿着正确的路子循序渐进,在获得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培养思维品质。
北师大的专家把北京著名小学数学教师马芯兰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为“四性教学法”,就是概括了马老师在课堂教学突出学生思维过程,重视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为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导在“思”上,启迪思维,引导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王国里积极探索,不断取得进步。
以听代学,让教为学让路——
很多时候,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不是完全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发展下去的。
当教师正讲得起劲时,有的学生不一定同意,甚至有个别同学突然插言,表示反对。
教师的思路一下子被打乱了,课堂有了不小“骚动”。
这时候,如果教师对学生横加指责,以自己的话语霸权去剥夺学生的发言权,那么教学就可能继续朝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
倘若这样做,教师则犯了教学的大忌,陷入不尊重学生个性见解的泥潭,是在以教定学,以教灌学,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
其实,学生在课堂上插言是一种主体意识的体现,它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活跃。
如果我们老师能够给予其合理、宽容的对待,学会倾听,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就能巧妙地使之成为一个教学契机,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这才是以学定教之道。
《学记》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其实,倾听是师生彼此间沟通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敞开怀抱倾诉,本身就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与信任,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
倾听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教学内容,由表及里,抓住知识的本质与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