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科举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两代的科举资料
第⼀级,⼊门级——————童⽣。
县。
甲、基本特点:
县衙礼房组织,知县主考,县学教谕监考,本县廪⽣做保。
多在⼆⽉举⾏,清考五场。
⼄、考试过程:
第⼀场为正考,考试通过即可参加府试。
其余四场考⽣⾃⾏决定,但第⼀次落选者不能参加其余四场考试。
考试内容各有不同。
考试揭晓,谓之「发案」,每次发案,鸣炮⽤吹⼿。
发案⽤圆式,或⽇圈。
取在第五⼗名以内,为第⼀圈。
圈分内外两层,外层三⼗名,内层⼆⼗名,亦有不分内外,列五⼗名为⼀⼤圈。
居外层正中提⾼⼀字写者,为第⼀名,只写坐号,不写姓名,逆时针排写,出50名圈者为出圈或叫出号,第⼆圈以下仿此。
丙、考试结果:
第⼀名县案⾸,如⽆重⼤事故⼀路绿灯直接院试,可以算是内定的童⽣名额之⼀了。
前⼗名,称作县前⼗,亦是荣誉,府试须提坐堂号。
府。
甲、基本情况
府礼房组织,知府主考,府学教授监考。
多在四⽉举⾏,清考三场。
其余和县试⼤同⼩异,府案⾸肯定直通院试,府前⼗也是重点。
第⼆级,功名在⾝,各省提学/学政组织的院试合格者————⽣员,秀才。
因为学政被称作提督学院,所以称作院试。
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每省⼀⼈,三年⼀任,学政考⽂童兼考武童,故加提督衔,全部官衔「钦命提督某省学政」,⾝份等同钦差,舆巡抚平⾏,三品以上官充任。
学政负责主持院试,选拔秀才,并督察府、县的学官,学政是绝对不能主持乡试的。
甲、基本情况
三年之内两次,院考两场,考试内容与府,县考⼤致相同,省内巡回考试,明清多以道为巡回的划分。
⼄、考试过程
略
丙、考试结果
县考,府考,院考三次末场,均为案⾸,俗称「⼩三元」。
最后院试录取者称之⽣员,分三等廪⽣——————⼀等优秀者,⼀般是前三名。
资格很严,各级都有限额,府学四⼗⼈,州学三⼗⼈,县学⼆⼗⼈,每⼈⽉给廪⽶六⽃。
年银四两。
有廪⽶有职责,所以有定额。
(翻了很多古籍,⼤致是先为⽣员分等,选廪⽣,再根据原籍补充府学40⼈的名额,很多时候府学40⼈廪⽣是不⾜额的)
增⽣————⼆等优秀者,不供给粮⾷,⽆定额。
附⽣——即额外录取的⽣员。
后来,把初次⼊府学县学的⼀律称之为附⽣,不问是否院试这种正途出⾝。
⽣员参加下⼀轮乡试屡次不中仍为廪⽣,古籍中有连续考⼏⼗年不中的廪⽣。
廪⽣是⽣员级别⾥很重要的⼀个⾝份。
⾄此,见⽗母官不跪拜,不纳粮交税,不轻易上刑,算是⼠⼤夫阶层了。
但是依然没有固定⽣活来源,除廪⽣外还得⾃⼰谋⽣,所以称作穷秀才。
第三级,有了做官的资格,各省督抚+皇帝派员组织的乡试——————举⼈,⼜称孝廉。
甲、基本情况
三年⼀次,⼋⽉举⾏,所以⼜称“秋闱”,乡贡,解试,⼤⽐。
在各省城和京城举⾏,皇帝派员和省督抚⼀起组织考试。
逢⼦、午、卯、⾣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
考场多在省城贡院。
凡本省⽣员与监⽣(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流者)、荫⽣、官⽣、贡⽣,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原则上包括州府学县学中经过科考名列第⼀、⼆等级的⽣员以及三等的前三名,均可应试。
但有过失⽽罢黜的官吏、街头艺⼈、妓院之⼈、⽗母丧事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
⼄、考试过程
初六⽇考官们⼊闱,先举⾏⼊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
宴毕,内帘官进⼊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
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三场都需要提前⼀天进⼊考场,即初⼋,初⼗、⼗四⽇进场,考试后⼀⽇出场。
丙、考试结果
中式者统称举⼈,可以参加第⼆年的会试。
这⾥有区别,明之前参加会试落选就需要重新参加乡试,⽽明清只要⼀次乡试得中,便取得终⾝参加会试的资格。
同时,举⼈具备⼊仕资格,视为正途出⾝的基本起点,经过⼤挑可以出任知县,其余可以出任学政官,佐贰官,期满礼部考验合格即晋升知县,或者佐贰官升⼀级。
需提醒,明清两代,乃⾄科举开始,⼤多数知县都是举⼈资格经过⼤挑出任,或者学政官满升任。
佐贰官由于不能升正印官,所以⼏乎全部是举⼈出⾝。
乡试中举叫⼄榜,⼄科,因时值桂花飘⾹⼜叫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鸣宴。
席间唱《⿅鸣》诗,跳魁星舞。
乡试是重要阶梯,为后⾯的内容规则程序等等做前期准备,供⼠⼦学习。
解元——————第⼀名
亚元————第⼆名
经魁————第三、四、五名
亚魁————第六名
第四级,礼部组织,重经义轻诗赋的会试——————贡⼠
甲、基本情况
乡试次年⼆/三⽉京城举⾏,举⼈及之前历次会试落选举⼈,已仕举⼈未仕举⼈皆可。
但只限举⼈,不像乡试那样,不⼊流官(监⽣)及杂职官(武职)也可以应试。
主考官叫总裁,监考官叫知贡举。
逢丑、⾠、未、戌年春季举⾏,⼜称春试,春闱,礼闱。
总裁和知贡举⼀般是礼部尚书及⼤学⼠,⼀⼆品⼤员。
⼄、考试过程
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续与乡试⼀样。
参加会试的举⼦应先⾏复试,道远不及者,得于会试后另⾏复试。
会试分三场举⾏,三⽇⼀场,第⼀场在初九⽇,第⼆场在⼗⼆⽇,第三场在⼗五⽇,亦先⼀⽇⼊场,后⼀⽇出场。
三场所试项⽬,四书⽂、五⾔⼋韵诗、五经⽂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丙、考试结果
会试取中者称“贡⼠”⼜称为“中式进⼠”。
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分南北中三地域录取,南区就在南京贡院考试。
清代最多也不过400名,最少是乾隆年间的96?名。
清代不分地域。
会元————————第⼀名。
元魁——————前⼗名
会魁————11-20名
贡⼠和贡⽣是不同的,这个⼆楼开帖另说。
贡⼠也也视作正途出⾝,正途出⾝本来就是指乡试会试殿试三试出⾝。
由于会试之后两⽉之内即组织殿试,⽽殿试落选很少,只是由皇帝把贡⼠分类,所以习惯上也把贡⼠称作进⼠,中国⼈⼀向喜欢⾼帽吗。
但是,历史上是有各种原因⼀直没有参加殿试的终⾝贡⼠的。
因为殿试只要当年贡⼠,这段时间⽣病或者奔丧就再也⽆缘殿试。
第五级,功名的尽头,皇帝的殿试————进⼠。
甲、基本情况
皇帝主持,试前须复试,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应试。
复试毕,于四⽉⼆⼗⼀⽇应殿试,也在保和殿。
应试⼈是会试录取的贡⼠,皇帝主要是给这些贡⼠分类(进⼠及第,进⼠出⾝,同进⼠出⾝),授官(内授翰林,外放知县)
⼄、考试情况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黎明⼊,历经点名、散卷、赞拜、⾏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殿试只⼀天,⽇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
⾄阅卷⽇,分交读卷官8⼈,每⼈⼀桌,轮流传阅,各加“○”、“△”、“\”、“1”、“×”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本进呈皇帝,御定钦批。
丙、考试结果
分类:
⼀甲————第⼀、⼆、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甲三⼈称“进⼠及第”,⼜称“三⿍甲”。
⼆甲————若⼲⼈,占录取者的三分之⼀,称“进⼠出⾝”,⼆甲的第⼀名称传胪。
三甲————若⼲⼈,占录取者的三分之⼆。
授官:
状元————即授官职,翰林院修撰
榜眼、探花————即授官职,翰林院变修
上述三⿍甲授官是历朝历代惯例。
⼆、三甲进⼠————如欲授职⼊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翰林院为庶吉⼠。
上述授官就是俗称“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次考试,叫朝考。
朝考的第⼀名叫做朝元。
最后根据贡⼠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确定授予的官职。
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再参加朝考。
凡殿试⼆甲第⼀名的传胪和朝考第⼀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
最后⼀张图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