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账户”成为理财的好帮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心理账户”成为理财的好帮手!
今天是我们成长的第46天!
心理账户,这个概念词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提出的。

由于消费者存在心理账户的原因,从而在决策的时候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比如说,我前几天在网上买了一张票价40元的电影票,为了方便,在电影开场的前一天去取了票。

殊不知,在准备出门去看电影的时候,发现电影票不见了。

如果此时我要去看这场电影的话,就必须重新买一张,那么看这场电影成本就要80元,心想多划不来啊,以至于最后没有去看电影。

其实,反过来想,如果我出门丢的不是电影票,而是40元的话,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会继续去看电影,因为想啊,钱丢都丢了,电影若不去看的话,那电影票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可仔细一想,这两个结果有点自相矛盾,不管丢的是电影票还是40元,总之都是价值40元的东西,从损失金钱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区别。

为何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呢?那是因为“心理账户”在作祟。

“心理账户”的原因,导致做出不一样的决策
相信大多数人在脑海中,都会把丢失的电影票和40元归类为不同的账户,认为丢失的40元并不会影响看一场电影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但却把丢失的电影票和要重新购买的电影票划分为同一账户,这样看上去就好像要花80元看那场电影,那样并不划算。

在生活中,被心理账户影响消费决策的事情多不胜数,比如,我要购买怎样的房子,买哪只股票,甚至我今天要吃什么等。

在心理账户里,我们对待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对于不同来处、去往何处的钱,采取不同的态度。

心理账户表现有三种不同的情形:
1、将各期的收入或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
分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互补;
2、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
3、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比如,在大家心中,会把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和意外所得的钱财划分为不同的账户。

一般人不会拿我们自己赚来的辛苦钱去赌场豪赌一把;但反过来,拿意外之财如中彩票所得的100万去赌场豪赌,可能性会更高一点。

又如,我这个月拿了500元的奖金,我可能会拿400元出来买护肤品犒劳一下自己,而剩下的100元会当零花钱使用。

但如果我获得的奖金是5000元,要用400元去买护肤品反而就没什么动力,也许会将5000元存起来。

其实,当我们认识到了心理账户的存在,了解了非理性的行为,就应该明白,钱是等价,对于不同来源、不同数额的收入应该公平对待,做出一致的决策。

对于不同来源、不同数额的收入应该公平对待
由于存在心理账户,或许对于理财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好帮手,可以把心理账户的原理运用到资产配置上,根据收入来源和支出划分为不同的账户,配置自己的资产。

当有一笔钱收入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比例存入以下的账户:
01
强制储存账户。

比如说,这个月我定下攒钱的目标为500元,那么有收入来源的时候,先把这部分钱抽出来,存入这个账户。

这个账户的钱只能用在能产生利息的地方,比如像余额宝这类的货币基金,有稳定收入且风险很小的理财产品。

未来除非是遇到更好的投资机会,或者是威胁到生存的事情,否则不要轻易挪用这部分资金。

02
生活基本开销账户。

房租水电、上班交通、买菜做饭以及购买生活用品等这几方面的开销,统一放在一个账户上。

比如我,这个账户的资金比例占我每个月收入的1/3,一般我会放在银行卡上,因为这部分资金经常会用到,而且去处也比较琐碎,放银行比较容易取用。

03
养老金、孩子教育金的储备账户。

比如,我设定55岁退休,保守估计我能活到80岁,那距离退休还有29年,我要在29年的时间准备25年的生活保障。

又如,孩子的教育金,孩子6岁上小学,12岁上初中,15岁上高中,18岁上大学,22岁毕业赚钱。

保守估计养个孩子也要40-50万的花费。

其实这些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在能计算出来的情况,我们可以按照目标一步步来。

04
梦想实现账户。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去旅游或买一款昂贵的手表,或许一次性拿不出那么多钱,但是可以每个月存一点,积少成多,为梦想攒钱,不知不觉梦想金就够实现梦想了。

有了账户的分配之后,那么使用资金的时候就要时常查询进行预算,是否把每一笔资金都进行了合理的划分?这样的反思正符合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人们会周期性评估和权衡心理账户的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