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随堂练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随堂同步练习
姓名:班级:得分:
一、基础知识过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前居后恭
B. 完壁归赵亡赵走燕艰明约束
C. 相视而嬉不肖之人刎颈之交
D. 萎靡不振势不俱生怒发冲冠
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拜为上卿(授予官职)(2)窃计欲亡走燕(偷盗)
(3)均之二策(比较,权衡)(4)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歪曲)(6)王必无人(一定,实在)
(7)相如奉璧奏秦王(奏请)(8)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9)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表转折)(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感谢)(11)臣请就汤镬(就是)(12)不如因而厚遇之(优厚款待)
(13)卒廷见相如(朝廷)(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诚实)(辜负)(15)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1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回去)(17)位在廉颇之右(右边)(18)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占)(19)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别)(2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希望)A. ⑴⑵⑷⑸⑹⒀⒄⒆ B. ⑴⑶⑷⑹⑻⑿⒂⒅
C. ⑴⑷⑸⑺⑾⒂⒃⒇
D. ⑹⑻⑼⑽⑾⑿⒁⒃
4、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臣愿奉璧往使
B. 拜送书于庭
C. 璧有瑕,请指示王D.召有司案图
E.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F.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5、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廉颇宣言曰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⑥相如素贱人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⑨于是相如前进缶⑩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①③④ B.④⑧⑩ C.⑤⑥⑧ D.③⑥⑨
6、指出下列各题中与其他三句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句(1)——————————————————————()
A.大王必欲急臣B.宁许以负秦曲
C.臣请完璧归赵D.左右欲刃相如(2)——————————————————————()
A.舍相如广成传B.卒廷见相如
C.间至赵矣D.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3)——————————————————————()
A.且庸人尚羞之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毕礼而归之
7、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乃设九宾礼于廷
B.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C. 臣头今于璧俱碎于柱矣
D.拜送书于庭
8、熟悉课文句子,认真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选项()
A.求人可是报秦者,未得。
译文:找一个可派去报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而让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C.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我却认为普通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大国呢?
D.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E.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我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
F.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严肃整顿大国的威信而表示恭敬啊!
(2)找出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求人可是报秦者,未得
C.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A.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大王来何操?
9、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又名《太史公书》。
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时共约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全书体例包括、、、、五部分,共篇。
作者,字,是朝伟大的家、家、家。
二、能力提高训练
1、对各句加点字意义判断正确的是()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秦王因曰……④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D.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相如因持璧却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相如顾召赵御史/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蔺相如固止之
E.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F.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G.大王亦幸赦臣/ 而君幸于赵王
H.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终不能加胜于赵。
I.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其旗靡
3、选出下列题目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项
(1)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2)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A.春风不度玉门关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3)例句:“而君幸于赵王”()
A.高雅得幸于胡亥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4)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A.阿母谢媒人B.乃令张良留谢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见张良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4、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且秦强而赵弱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蒙故业,因遗策
D.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作《师说》以贻之
5、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以空言求璧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⑤⑨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6、以下句子“所以”的意义、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动词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只,不过
C.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视:比较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用作动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B.吾羞,不忍为之下
C.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不如因而厚遇之
C.引赵使者蔺相如D.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下列各项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此外,表授官还有“除”,表升官的有“左迁”、“擢”。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九宾,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
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用让秦王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
秦王虽识破蔺相如缓兵之计,但迫于形势,只好假意同意以“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
至此,秦王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秦王“秦王怒,不许”“不怿,为一击缻”的描写,表现了他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
B.蔺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中“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而“跪”表现了他对秦王的恭敬,显示出两人地位的悬殊。
C.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紧张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
D.“渑池之会”表现了蔺相如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蔺相如蔑视权贵的凛然气概。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过关
1、D(A 居—倨;B 壁—璧,艰—坚C 嬉—嘻)
2、B(窃—私下;曲—理亏;奏—呈现;却—后退;谢—道歉;就—接受;廷—在朝廷上,名作状;诚—的确,确实;去—离开;右—上;特—只不过)
3、C(A奉—捧;B庭—廷;D案—按;E孰—熟;F缪—穆)
4、B(左右:侍从;指示:指给······看;宣言:扬言;约束:遵守约定;贱人:卑贱之人;亲戚: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前进::走上前敬献)
5、(1)D(D名作动;其余为形容词使动用法)
(2)A(A名作动;其余为名作状)
(3)D(D使动用法;其余为意动用法)
6、B(B不译,其余解释为在)
7、(1)AF(答案略)
(2)①A(A和例句都是被动句;B定语后置;C为状语后置;D判断句)
②A(A和例句都是判断句;B疑问句;C被动句;D宾语前置)
8、纪传体黄帝汉武帝三千多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世家列传书表130 司马迁子长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二、能力提高训练
1、D(引:①延请②牵,拉;因:③于是,就④趁机)
2、DF(D项中“固”皆为“坚决”;F项中“窃”皆为“私下”;A项中“负”分别为“依仗、凭借”“辜负”;B 项中“因”分别为“于是就”“通过、经由”;C 项中“顾”分别为“回头”“只不过”;E 项中“孰”分别为“仔细”“谁”;G项中“幸”分别为“幸运”“宠幸”;H项中“加”分别为“对···用兵”“占···上风”;I项中“靡”分别为“退却”“倒下”)
3、(1)A(A和例句都为“只不过”;B白白地;C类;D徒步)
(2)B(B和例句都为“估计”;A度过;C风度;D比较)
(3)A(A和例句都为“宠幸”;B希望;C幸运;D幸好、幸亏)
(4)D(D和例句都为“道歉”;A拒绝;B辞别;C警告)
(5)C(C和例句都为“个人的”;A私下;B偏爱;D私交)
4、D(D“以”都表示目的,译为“用来”;A分别为“表转折,然而”和“表并列,又”;B分别为“的”和“这”;C分别为“趁机”和“沿袭”)
5、B(①凭借;②⑤用;③④⑦⑧表目的,用来;⑥⑨因为)
6、D(D用来····的方法;其余为···的原因)
三、
1、
2、
3、
4、A。
“左迁”表降职。
5、
6、B(“对秦王的恭敬”评述不准确,“跪”貌似恭敬,实则表现了蔺相如的不卑不亢。
)
7、(1)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
(2)就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3)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4)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通过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谢罪,说:“我这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