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学案:第一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点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的学说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内容
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提出了朴素辩证法思想,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
(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教育家。
(2)孔子的思想学说
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
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教育上兴办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深化理解]
无为而治≠无所作为
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通过“无为”去达到“治”的目的,而“无为”则是途径和手段,“无为”在老子看来意味着“道法自然”,这种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运行,不去干涉外在事物,也不受外在事物干涉的行为就是“无为”。
[归纳总结]
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素质。
[历史认识]
孔子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探究点1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认识
材料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老子》
材料二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追求,而是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颇有些像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
——摘自《老子哲学》
思考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老子思想。
(2)依据材料二,指出“无为而治”的含义。
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
答案(1)“无为而治”。
(2)含义:“无为”不是“不为”,“无为”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
意义:这种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探究点2孔子的思想
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材料二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我国新时期的治国方略。
思考
(1)材料一说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内在关系?材料中“克己复礼”的实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以德治民”的思想和今天我国“以德治国”的主张有何异同?
答案(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礼”。
“礼”是实现“仁”的手段,“仁”是“礼”的目的。
实质: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2)①相同点:都具有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不同点:出发点不同。
孔子的主张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剥削阶级
不可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今天的人本思想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树立科学发展观。
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1)思想体系及特点
①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其方法论是“中庸之道”。
②政治思想:强调“仁”和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察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对孔子思想的评价
①“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
②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③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知识点二百家争鸣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
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人民。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持“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
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
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
(3)墨家: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之战;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
(4)法家:韩非子。
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
(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错易误]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误区辨析]
“王道”“霸道”并用。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是指法家提出的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
王霸并用,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主张。
[思维点拨]
孟子思想的特点
明确提出性善论,有理想主义色彩;重点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深度点拨]
法家思想为何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战乱不断。
(2)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形成。
(3)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君权,实行严刑峻法才能控制人民,只有实现统一,才能避免战乱。
法家的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探究点1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思考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案人性观: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探究点2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思考
处于大变革中的春秋战国时期,你认为什么学派的学说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为什么?答案(1)法家思想。
(2)原因: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了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
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2)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知识点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地位:西汉时期最重要的儒学代表人物。
2.含义: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2)他认为“三纲五常”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有人都要遵守。
(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影响: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误区辨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新儒学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民本思想和社会和谐思想,同时融合其他学派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新内容,以适应神化皇权的需要。
[深化理解]
对“天人感应”的理解
(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2)董仲舒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3)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易混易错]
汉武帝的作为并非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但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
探究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材料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的基本观念为核心,通过对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经典的诠释将历史哲学、社会政治理想和信仰体系一起囊括在他的天人合一即天道观思想之中,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儒学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使得先秦天道观和王道理想进一步罩上神圣的光环,“大一统”思想更加凸显了政治化、伦理化意蕴,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引自邵龙宝博文思考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哪些特点。
答案①兼收并蓄,与时俱进;②外儒内法,神学色彩浓厚;③实质上是文化专制;④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⑤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1.董仲舒新儒学“新”的表现
(1)新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又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体系。
(2)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
(3)新地位:董仲舒新儒学一改儒学不受重视的局面,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迅速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2.影响儒家思想地位的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儒家思想自身的变化。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所以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课堂小结
1.如图漫画所反映的是()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孔子的贵贱有“序”思想
C.孟子的“仁政”思想
D.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答案 D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福与祸相互转化的关系,其体现的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
A.李耳B.朱熹C.孟轲D.荀况
答案 C
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著名民本思想,孟子名轲。
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韩非子的同学的台词应当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天法道,道法自然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D.刑罚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答案 D
解析A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B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C项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 A.“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答案 A
解析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通过君权神授竭力为君权的合理性作出证明,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起到了神化皇权的作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历史众生相》中说:“……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只读一种书”是指()
A.发动“焚书坑儒”
B.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提出“春秋大一统”
D.宣扬“君权神授”
答案 B
解析“只读一种书”的含义是指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即只提倡儒家学说,故B项符合题意。
[基础达标]
1.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答案 B
解析老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体现,是其保守性的反映。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仁”和“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答案 B
解析孔子的“民本”思想指的是“仁”,反对苛政,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孔子对百姓的重视。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
答案 C
解析材料体现出孟子提倡统治者对“鳏寡孤独”者的关心、爱护,并以文王“发政施仁”的典故加以强调,由此可知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4.“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答案 C
解析“世异则事异”是论点,“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
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
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
答案 C
解析“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能力提升]
6.《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
该治国策略所属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答案 B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简约而容易掌握,事情少而成就大。
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
7.“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答案 A
解析材料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的“仁政”主张,选择A项符合题意。
8.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减弱
C.儒学地位的提高
D.世家大族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学,特别是元帝以后,经学兴盛,著名的儒者世以传经为业,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故C项正确。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
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答案(1)发展趋势: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国家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的“独尊儒术”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且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
解析(1)问需先明确三则材料的核心内容,再分析其趋势和原因。
(2)问结合材料提炼即可。
(3)问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辩证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