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4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永州市2024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B )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关于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大
B .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可能很小
D .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 .物体的质量较小,但运动的速度较大时,惯性也可以很大
D .物体自由下落时比竖直上抛时的惯性小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研究奥运会冠军刘翔的跨栏技术时可将刘翔看作质点
B .在某次铅球比赛中,某运动员以18.62米的成绩获得金牌,这里记录的成绩是比赛中铅球经过的路程
C .瞬时速度可理解为时间趋于零时的平均速度
D .“北京时间10点整”指的是时间,一节课40min 指的是时刻
4、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为( )
A .1m g
l k
μ+
B .12()m m g
l k
μ++
C .2m g
l k
μ+
D .1212()
m m g
l k m m μ+
+
5、在下列研究中不能将研究物体看做质点的是( ) A .研究铅球被运动员推出后在空中运动的轨迹
B.研究一列火车通过一隧道用的时间
C.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D.研究导弹飞行的轨迹
6、如图是A、B两物体同时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从图象上可知()
A.A做匀速运动, B做匀加速运动
B.20s末A、B相遇
C.20s末A、B相距最远
D.40s末A、B相遇
7、如图,在斜面上木块A与B的接触面是水平的,绳子呈水平状态,两木块均保持静止.则关于木块A和木块B受力个数不可能为()
A.2个和4个B.3个和4个
C.4个和4个D.4个和5个
8、在同一高度处间隔t0时间先后自由释放两小球A和B,不计空气阻力,则
A.两球落地时间间隔t0
B.在空中运动时两球间距越来越大
C.在空中运动时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D.在空中运动时两球间距保持不变
9、某质点做加速度大小为2m/s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的加速度每隔1s増大2m/s2
B.质点在任意1s末的速度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m/s
C.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2s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差的大小一定为8m
D.质点在第一个2s内、第二个2s内、第三个2s内的位移大小之比一定为1:3:5
10、如图所示为儿童乐园里一项游乐活动的示意图:金属导轨倾斜固定,倾角为 ,导轨上开有一狭槽,内置一小球,球可沿槽滑动,球与槽之间摩擦力不可忽略。
绳子一端与球相连,另一端连接一抱枕,小孩可抱住抱枕与之一起下滑,
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β,且保持不变,绳的质量及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一定不等于β
B.α可以小于β
C.β越小,小孩与抱枕的加速度越小
D.小孩与抱枕的加速度大小与β无关
二、实验题
11、(4分)小华同学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时,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1所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频率为50Hz,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如纸带上所示.
(1)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除了有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细绳、导线、低压交流电源、小木块、长木板外,还需要的仪器有___
A.刻度尺B.铁架台C.停表D.天平
(2)图中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_________s.
(3)根据纸带提供的信息,小华同学已经计算出了打下1、2、3、4、6这五个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请你帮助他计算出打下计数点5时小车的速度v5=__________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并填入表中.
计数点 1 2 3 4 5 6
t/s 0.1 0.2 0.3 0.4 0.5 0.6
()1
/m s
⋅0.358 0.400 0.440 0.485 0.570
v-
(4)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在图2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v、t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并作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
(________)
(5)根据v﹣t图象可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2、(10分)在《利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
(1)下述器材中不需要的有_____(用代号表示).
①220V交流电源
②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③秒表④小车
⑤带滑轮长木板⑥纸带
⑦天平⑧刻度尺
(2)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_____.
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
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有滑轮的一端
C.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D.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6V以下交流电源
(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研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实验中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依照打点的先后顺序取计数点为1、2、3、4、5、6、7,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测得:
s1=1.42cm,s2=1.91cm,s3=2.40cm,s4=2.91cm,s5=3.43cm,s6=3.92cm.
a.打第2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2=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如果当时电网中交流电的频率是f=49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由此引起加速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_____(填“大”或“小”).
三、计算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9分)一列火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一个人站在第1节车厢前端的站台前观察,第1节车厢通过他历时2s,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8s,忽略车厢之间的距离,车厢长度相等,求:
(1)这列火车共有多少节车厢?
(2)第9节车厢通过他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14、(14分)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车速限制为120 km/h。
设某人驾车正以最高时速沿平直高速公路行驶,该车刹车时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司机的反应时间(从意识到应该刹车至操作刹车的时间)为0.5 s~0.6 s。
请分析一下,路旁警示牌上的安全行驶车距应标多少?
15、(13分)在刚刚过去的“坑口嘉年华”——省实体育节上,4100m
⨯接力赛是田径比赛中一个激烈的比赛项目,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
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
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013.5m
s=
处作了标记,并以9m/s
v=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
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
已知接力区的长度20m
L=,求: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3)某次训练中s0=12米,甲以8米每秒的速度匀速运动,而乙静止开始匀加速的最大速度可达6m/s,并可以维持这个速度较长的时间,要使甲、乙能在接力区内完成交接棒,且比赛成绩最好,则乙在接棒前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应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D
【解题分析】
A.加速度的定义式为a=v
t
,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的越快,而速度并不一定越大,故A错误;
B.加速度是由速度的变化v和所用时间t的比值决定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即v越大,而时间t不确定,则加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一定越大,故C错误;
D.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v
t
知,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率,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故D正确.
2、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惯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B正确
考点:考查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C
试题分析:研究运动员跨栏技术时不能将运动员看作质点,A 错;铅球比赛中记录的成绩是比赛中铅球经过的位移,B 错;“北京时间10点整”指的是时刻,一节课45min 指的是时间,D 错。
考点:时间与时刻 位移和质点 4、A 【解题分析】
对木块1研究.木块1受到重力、弹簧的拉力、地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可得弹簧的弹力:1F m g μ=,又由胡克定律得到弹簧伸长的长度:
1m g F x k k
μ=
= 所以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1m g
S l x l k
μ=+=+
A .1m g
l k
μ+.故A 符合题意.
B .12()m m g
l k μ++
.故B 不符合题意.
C .2m g
l k μ+.故C 不符合题意.
D .1212()
m m g
l k m m μ++.故D 不符合题意.
5、B 【解题分析】
A .研究铅球被运动员推出后在空中运动的轨迹时,可以忽略铅球的大小和形状,因而可以被看作质点,A 错误,不符合题意;
B .研究一列火车通过一隧道用的时间时,需要考虑火车的长度,所以不能被看作质点,B 正确,符合题意;
C .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时,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因而可以被看作质点,所以C 错误,不符合题意;
D .研究导弹飞行的轨迹时,可以忽略导弹的大小和形状,因而可以被看作质点,D 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6、ACD 【解题分析】
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代表物体的加速度,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代表物体通过的位移,面积差越大代表距离越远,面积相等代表相遇.
A、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物体A的速度保持不变,故A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B的斜率保持不变,故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C、在0~20s内物体A的速度始终大于物体B的速度,并且A的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代表A的位移,而B的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代表B的位移,两个面积的差代表两者之间的距离.由图可知在相遇之前20s末A、B 相距最远;故B错误,C正确.
D、由图可知:40s末,A的位移x1=5×40=200m,B的位移
21
4010m200m 2
x=⨯⨯=,可知40s末两个物体的位移相等,故40s末A、B相遇;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B.
【题目点拨】
解决追击相遇问题可以利用运动学公式,也可以利用速度时间图象,但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更简洁,计算量更小.
7、ACD
【解题分析】
B至少受到重力、A对B的压力和静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四个力.斜面对物体B可能有静摩擦力,也有可能没有静摩擦力,因此B受到4个力或5个力;而A受到力支持力与重力外,可能受到拉力与B对A的摩擦力.因此A可能受到2个力或4个力.故ACD正确,B错误;故选ACD.
8、AB
【解题分析】
由于释放高度相同,落地所需时间相同,故落地时间间隔为t0,A正确;B球释放后t时刻,A球已运动t+t0,此时
v A=g(t+t0),v B=gt,h A=1
2
g(t+t0)2,h B=
1
2
gt2,则v A–v B=gt0,不变,h A–h B=2
00
1
2
gt t gt
+,随t增大而增大,故两球速度
差不变而距离增大,B正确,CD错误.
9、BC
【解题分析】
A项:质点做加速度大小为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不变,故A错误;
B项:由△v=at可知,质点在任意1秒末的速度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m/s,故B正确;
C项:根据△x=aT2知,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2s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差一定为△x=2×22m=8m,故C正确;
D项:根据,若质点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质点在2s内、4s内、6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则质点在第一个2s内、第二个2s内、第三个2s内的位移大小之比一定为1:3:1.由于质点的初速度不一定为0,所以质点在第一个2s内、第二个2s内、第三个2s内的位移大小之比不一定为1:3:1.故D错误。
故应选BC。
10、AC 【解题分析】
AB .若球沿斜槽无摩擦滑动,则系统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则a =g sin α,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隔离对小孩和抱枕分析,加速度a = g sin β,则α=β.但是因斜槽与球之间摩擦不能忽略,则当系统匀速下滑时,β=0,则系统加速下滑时β角应该介于0与α之间,则α一定不等于β且大于β,故A 正确,B 错误。
CD .由加速度a = gsin β可知,β越小,小孩与抱枕的加速度越小,选项C 正确,D 错误。
二、实验题
11、A 0.1 0.530 0.403
【解题分析】
(1) [1]因为打点计时器可以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所以不需要秒表,该实验不需要测量小木块和小车的质量,不需要天平,在处理纸带时,需要刻度尺测量点迹间的距离,不需要铁架台,故A 正确BCD 错误。
(2)[2] 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知每隔0.02s 打一个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
(3) [3]第5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为:
2526.5515.95
100.530m /s 20.1
v --=
⨯=⨯
(4)[4] 利用描点法可画出速度-时间图象:
(5)[5] 根据v -t 图象求出图线的斜率k ,所以小车加速度
20.5600.3180.403m /s 0.6
v a t ∆-=
==∆ 12、 ③⑦ A 0.17 0.50 大
【解题分析】(1)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220V 的交流电源,可以直接记录时间,不需要秒表,在该实验中,不需要测量质量,所以不需要天平.可知不需要的器材为:③⑦.
(2)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选项A 正确;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选项B 错误;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选项C 错误;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220V 交流电源,选项D 错误;故选A.
(3)a.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 ()2
1
22 1.42 1.9110
/0.17/20.2
s s v m s m s T -+⨯+===.
b.根据△x=aT 2,运用逐差法得:
()2
24561232 2.91 3.43 3.92 1.42 1.91 2.40100.50/990.01
s s s s s s
a m s T -++---⨯++---=
=⨯=
如果当时电网中交流电的频率是f=49Hz ,则实际的周期大于0.02s ,而测量周期为0.02s ,则测量的周期偏小,根据a=2
x T 知,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大.
三、计算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 (1)16节;(2)0.34s 【解题分析】
设车厢的长度为L ,火车的节数为n ,即火车总长度为nL ,第1节车厢通过他历时t 1=2s ,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t 2=8s , 由位移时间关系式得:L=at 12=2a ① nL=at 22=32a ② 由两式解得:n=16节
(2)设前8节车厢通过人所用时间为t 8,前9节车厢通过人所用时间为t 9, 由位移时间关系式:8L=at 82,③ 9L=at 92 ④
把①式分别代入③④解得:
,
所以第9节车厢通过他所用时间△t=t 9-t 8=(6-4)s ≈0.34s
14、131.1m
【解题分析】v =120km /h =
100
3
m /s
司机反应时间内的位移x 1=vt 1=
100
3
×0.6m =20m 刹车距离2
2100009111.1225
v
x m a ⨯===
安全距离x=x 1+x 2=131.1m .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汽车在反应时间内和刹车后的运动规律,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 15、(1)23m /s (2)6.5m (3)4.5m/s² 【解题分析】
(1)设经过时间t ,甲追上乙。
甲的位移为: x 1=vt
乙的位移为:
22
v
x t =
由位移关系有:
13.52
m vt t v
=+
将v =9m/s 代入得到: t =3s
根据 v =at 代入数据解得: a =3m/s 2
故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为:a =3m/s 2;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 △S =L -x 2 代入数据得: △S =20-13.5=6.5m ;
(3)因为甲、乙的最大速度:v 甲>v 乙,所以在完成交接棒时甲走过的距离越长,成绩越好。
因此应当在接力区的末端完成交接,且乙达到最大速度v 乙。
设乙的加速度为a ,加速的时间为:
1v t a
=
乙
在接力区的运动时间为:
L s t v +=
甲
所以有: 21112L at v t t =+-乙() 解得: a =4.5m/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