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北大清华尖子生为何难挡“港校诱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是初恋,港⼤是混⾎帅哥,这让我很纠结。
”当港⼤抛出“全英⽂教学,在清华委培⼀年,16万奖学⾦”的橄榄枝时,复读⼀年⼀⼼为考清华的杨倩惹上了令⼈妒忌的“幸福烦恼”。
“能去清华做⼀年的委培⽣”在她看来是鱼与熊掌兼得的好机会,于是,她倒⼽选择了港⼤。
今年长沙市⽂理科仅有的3个头名中只有周俊龙选择了北⼤,杨倩和何⼀帆都选择了港⼤。
⽽在北京三个⽂科状元投奔“港⼤”后,本已保送北⼤化学系的理科状元——⼈⼤附中梁思齐也放弃了北⼤,选择⾹港科技⼤学。
到如今,“状元”放弃北⼤、清华选择港校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
尖⼦⽣频繁出⾛,选择港校为哪般
7⽉7⽇⾹港各⾼校内地招⽣录取已结束,今年像杨倩这样选择港⼤的内地尖⼦⽣越来越多。
据悉,今年⾹港⼤学共向内地招收了291名学⽣,其中内地省级⾼考头名11⼈,市级“状元”6⼈,相⽐2010年⼈数增加近⼀倍。
11名省级状元中除了3名来⾃北京外,其余的分别来⾃上海、⼴东、湖南、云南、安徽、西藏等地。
⾯对北京三名⽂科状元放弃北⼤选港⼤,媒体剑锋直指内地的教育体制,反思“内地⾼校亏⽋了什么”、“内地状元为何远嫁港⼤”等问题,甚⾄有⼈批判“北⼤、清华远远⽐不上港⼤”。
⾯对⽣源减少,港校在内地扩招,港校与内地在招⽣上竞争⽇益激烈。
有评论认为,信息流通⾃由、学术⾃治和国际化标准管理是港校的优势所在,也是吸引内地考⽣前往的亮点所在。
品学兼优的俞世嘉2009年考⼊港⼤。
当时,俞妈妈就认为⾹港⼤学的“办学理念与国内⼤学不⼀样”,尤其是“根据爱好两年以后再选专业”的模式,以及“教授来⾃哈佛、耶鲁,纯英⽂教学”。
对于想出国深造的学⽣⽽⾔,⾹港更像⼀个中转站和加油站。
近⼏年⾹港⼤学的毕业⽣中有不少同学被哈佛、剑桥等录取。
在不少渴望接轨国际先进教育,⼜对⽂化差异望⽽却步的内地学⽣眼⾥,⾹港也是最适宜的“缓冲带”。
港校的⾼就业率也为赴港求学的学⽣打了⼀剂“强⼼针”。
⽽对内地学⽣来说,“就业”还意味着可能获得“永久居留权”。
今年⾹港政府推出10招吸引⾮本地⽣到港升学,重点放宽他们在港就业和留港限制,⾮本地⽣可做暑期⼯,毕业后可⽆条件居港12个⽉,⼤学毕业如能找到适合的职位,便可申请延期居港。
选北⼤还是港⼤,赢家都是学⽣
⾯对近来尖⼦⽣频繁出⾛,湖南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阳贤忠认为,⾼额奖学⾦对尖⼦⽣的吸引⼒。
⽐如,⾹港⼤学今年拨款900万元设⽴⼊学奖学⾦,包含学费、住宿费及⽣活费的全额奖学⾦可达50万港币,另外⾹港⼤学还设有约1000项不同类别的奖学⾦、奖项供所有港⼤在校本科⽣申请。
“现在媒体上关于港校的报道很多,这⼀届孩⼦上⼤学的选择更⼴泛了。
”在清华读书的长沙妹⼦梁爽说,“以前考⽣的⽬标只有清华、北⼤,现在⼤家视野开阔了,更愿意去国际化⼤都市和国外深造。
”
“学⽣选择北⼤还是港⼤,就像选择湖⼤和中南⼀样,这太正常了。
”长沙⼀⽰范性⾼中校长说,“这是学⽣的⾃由选择。
”⽬前港校与内地在招⽣上竞争⽇益激烈,这⼀发展趋势将促使内地学⽣⾯对诱惑,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其实的‘赢家’是学⽣,因为他们可以选择更加适合⾃⼰的培养模式。
”
也有教育⼈⼠表⽰,随着内地“尖⼦⽣”跟风远嫁港校,关于内地⼤学教育制度的批判也越来越多,内地⾼校若看不到⾃⼰的短板,在教育观念、招⽣制度、奖学⾦制度、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等⽅⾯不与时俱进,将继续成为内地优秀⽣源的候选⽽⾮⾸选。
学习⽣活模式都有差异内地学⼦赴港求学易“⾼压”
“如果没有奖学⾦,读港⼤三年起码要48万港币,确实很难拿出。
”内地普通⼯薪家庭的王先⽣说。
据悉,今年⾹港各⼤学如浸会⼤学、理⼯⼤学、城市⼤学等,分别宣布增加了⾮本地⽣学费,平均⼀年已达10万⼈民币,连同⽣活费,4年在港的本科课程⼤概要50万⼈民币才够“埋单”。
⾹港⾼校给予学⽣充分⾃由的空间,听来很具诱惑⼒,但其实很多在内地学习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容易在这种没有约束⼒的学习环境中迷失⾃我。
“内地学⽣在港⾼校通常都容易处于⼀种⾼压状态”,这是很多内地学⽣留给⾹港本地学⽣和⽼师的印象。
当年曾轰动⼀时的“⾹港科⼤学⼦失踪案”,就是内地⽣不适应⾹港学习⽣活的典型案例。
2007年9⽉开学这天,⾹港科技⼤学少了⼀名学⽣,就读科⼤物理系⼆年级的内地尖⼦尹⽇强,在湖南⽼家带着6万元⼈民币现⾦,与同校好友踏上归港路,但在深圳⽕车站声称去购物后⼀去不返,如⼈间蒸发⾳信全⽆。
针对“⾹港科⼤学⼦失踪案”,长深港三地警⽅先后成⽴专案组,长沙、深圳、⾹港媒体的密切关注也引起了三地市民的强烈关注。
他在暑假返乡时就曾向亲友透露,上年选修了过多科⽬,最终因未能兼顾致成绩退步,奖学⾦因⽽减少。
没能继续获得奖学⾦的尹⽇强,⽆奈之下,瞒着⽗母向学校申请了6万元助学贷款,但在学习上依然频受挫折。
于是,在学习和经济的双重压⼒下,尹⽇强选择了“失
踪”这样的逃避⽅式。
从尹⽇强的例⼦中,可以看到并⾮每个⼈都适合港校的教学⽅式和⽣活环境。
⼀般⽽⾔,报考⾹港⾼校的学⽣⾄少要符合以下⼏点条件:具备良好的英语能⼒、适应能⼒强、综合素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等。
⾃⼰是否适合去⾹港上⼤学,这是每个学⽣都要在⼼⾥仔细掂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