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 引导学生朗读要得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
1 / 1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
引导学生朗读要得法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一、运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有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日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如,在教学第11课《我们成功了》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

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

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

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有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

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课文《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 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

” 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写出了梨树的颜色、样子”,我们班一向不发言的雷柠珊
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了动作,‘挂起,露出,翻起,举起’。

”我顺势说全班做动作表示,我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天的勃勃生机。

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

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

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三、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

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这切入点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如,我在教学第27课《清澈的湖水》时,其中当小洁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却惊喜地看到有许多小鱼在游,看到小鱼为她表演,她很高兴。

课文句子是“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

”学生朗读这句话时都能体会到小鱼很多,却没有读出当时小洁惊喜的语气。

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小洁看到这么多小鱼,不由地发出了“哟” 的声音,你平时惊喜时,又会怎样说呢?学生纷纷想到平时自己惊喜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啊”“哇”“呀”“咦”等等,当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时,惊喜的语气和表情便水到渠成了。

因此,我们老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在朗读中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四、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

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

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