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二)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月,一辆公交车失控坠入河中。
危急时刻,一位吊车司机迅速开来了吊车,把人一个一个全部“钓”上来。
因为这次义举,常州市授予他“见义勇为市民”称号,还奖励他5000元人民币。
没想到他竟然拒收奖金:“救完人拿奖金,那救人的性质不就变了吗?”
子贡家里富有,拿钱为国家做了好事,主动不要赏金和名誉。
孔子听到此事后表示不妥:这会让别人认为做好事收酬谢钱物就是追名逐利,这会影响人们做好事,于国于人无益。
做好事到底要不要奖励呢?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
用接受奖励来延绵义举
常州一吊车司机在危急时刻开来吊车救人,却拒收常州市给他的奖励。
司机师傅的淳朴与耿直值得称道,但在我看来,人是要救的,奖金也是该收的,接受奖励就是一次对义举的延绵与传递。
子贡自费为国家做好事,却不收取赏金和名誉的行为曾被孔子评价为“甚是不妥”。
的确,不接受奖励会让人们认为做好事收报酬的人就是追名逐利的小人,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人的行为,于人不利,于己不利。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吊车司机拒收奖励后一些人的思想活动:原来做好事之后还有这么尴尬的处境,做好事这么麻烦,以后还是不要做好了……倘若司机接受奖励,善良的民众心受鼓舞,社会氛围也会更加和谐,岂不乐哉?
用接受奖励来延绵义举,比不要奖励名誉的“清高孤傲”更能引领社会氛围向良性发展。
倘若有志之士皆因“上中下三等赏”弃齐威王的纳谏令于不顾,又怎么能出现“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盛世?倘若当年的雷锋不愿接受表彰而隐姓埋名,又怎么会激发出一代又一代人乐于助人的激情?倘若吊车司机理所当然地接受政府的奖励,并以此告诉世人付出应该有回报、有肯定,进而鼓励更多的人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岂不乐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行为举止仅仅局限于自身身上,而应考虑其社会影响和家国影响。
屈原身无长物之际依旧心系国家“哀民生之多艰”;陈胜佣耕之际还依旧能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叹。
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我们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眼界,要有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无论
暴风雨将我吹到哪里,我们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贺拉斯如是说。
时刻为国家着想,为社会助力,必能改变这个社会的风气。
用接受奖励来延绵义举,不是在锈蚀义举,而是为义举镀金加固,让义举在阳光下闪耀,照亮每个人的眼睛。
接受奖励,并非功利之举,而是身体力行地号召更多义举的出现!【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
考生写作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
审题,首先思考,做好事到底要不要奖励呢?这句话中的“要”是什么意思?是“应该”?是“索要”?还是“接受”呢?结合上面两则材料,不难看出,“要”的意思应为“接受”。
本次作的核心议题应为“做好事到底接不接受奖励”,思考的出发点是助人者。
如果从受助者或社会的角度出发,讨论该不该奖励助人者,则偏离了核心议题。
如果在讨论中不能准确区分“索要”与“接受”,针对见义勇为后索要财物的行为大加挞伐,也违背了所给材料的意思。
写作时要有鲜明的观点立场。
或扶持,或反对,旗帜鲜明。
如果文中自始至终都认为接受奖励或拒绝奖励都可以,遵从本心就好,则对这个问题等于没有自己的认识。
如果认为“接不接家奖励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仁爱之心,则是跳过问题,避实就虚,文不对题了。
分析事理进要辩证客观。
论述时要兼顾两则材料,不能只就其中之一论述,如持”做好事后应该受奖“的观点,除了支持孔子的观点,最好也要讨论一下司机师傅的话是否正确,使论述更严密。
说理时要客观,如不能妄自揣测司机师傅不要钱是为了要名声。
支持某种观点,不能扭曲另一观点中的合理成分。
本次作文立意参考:①要奖金:理所应当,付出应该有回报;②不要奖金:品德高尚;③自圆其说,其它立意亦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
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
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
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
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
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
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
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
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
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
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
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
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
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
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
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
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
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
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标题】四川省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二)语文试题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