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
教学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交流感受:
小组内自由交流: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2)引入新课:
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不让你玩你喜欢的健康的游戏,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
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3)了解鲁迅及作品:
1、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和教辅资料书介绍鲁迅生平、作品。
2、教师补充。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
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
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
(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
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
谈。
)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
(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
的?)
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板书)
(2)合作探究:如何划分层次?
一、(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二、(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三、(5-12)到了中年,意识到错误,当道歉时,小弟已忘却,“我”心情更沉重。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1、学生自由朗读1-2段,小组讨论: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3)“精神的虐杀”在文中具体指哪件事?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
[讨论明确3]: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 ,小组讨论:
(1)童年事件中
,我与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细读第四段,完成表格。
(3)我为什么要抓坏弟弟的风筝?
[讨论明确3]:(1)从表面,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2)“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
思考:阅读5-11段,思考我是如何醒悟和补过以及弟弟的反应?
明确:(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
(2)补过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办法二:“讨他的宽恕”。
(3)弟弟惊讶,什么都不记得。
二、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1)讨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
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中心思想: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1、知错能改
2、手足情深
3、反抗封建教育
三、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
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四、作业
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
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