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豫剧剧目的词汇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统豫剧剧目的词汇特色
作者:牛慧芳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2期
牛慧芳
(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豫剧是一个地方剧种,豫剧的唱词洋溢着浓郁的河南地域色彩,最明显的是唱词
中的河南方言词汇,特别是其中的方言词、俗语和詈语等。
本文以传统豫剧剧目的剧本为研究
对象,探讨豫剧语言的词汇特色。
[关键词]传统豫剧;词汇;唱词;河南方言
中图分类号:H1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2-0019-03
豫剧是植根于中原大地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它唱腔大气、韵味醇美、生动活泼,
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是豫剧的语言,弥漫着浓郁的河南地域特色。
豫剧语言的特色,主
要表现在词汇方面。
豫剧唱词中有大量的方言词、俗语、詈语、衬词等,这些词汇成分使豫剧
风趣、幽默、活泼,生动,进而使豫剧语言洋溢着浓浓的乡土味道,更加贴近平民大众。
本文
以传统豫剧剧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豫剧语言的词汇特色。
一、方言词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
豫剧的语言贴近河南人的语言习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传统豫剧语
言中保留了大量的河南方言词,这些词以动词、名词、形容词为主,是河南人耳熟能详的词语。
(一)动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等的词。
动词的传神使用,是戏曲语言锤炼的重要方面。
传统豫剧在
动词使用上,凸现了传神、本土的特点。
(1)花婆,不是对你喷哩,在太太面前,我说是碟儿就是碟儿,说是盘儿就是盘儿。
(《香囊记》)
喷:闲扯,吹牛。
(2)你父王心偏向,怕得罪你姨娘。
(《三哭殿》)
偏向:偏心。
(3)二十岁老闺女俺还没有出门。
(《香囊记》)
出门:出嫁。
出嫁。
(4)老家院,你招呼点儿,可别叫它踢住我了。
(《香囊记》)
招呼:照料;看;照管。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我想着受主子恩典,又招呼了你这么大,撂下走了,天良何在?”
(5)怪俊的大姑娘。
妞儿,回来吧,回来吧。
(《香囊记》)
回来:有叫魂的意思。
(6)望贤婿担待她俺二老承情。
(《香囊记》)
担待:原谅。
(7)姐姐,你甭在我面前耍这种迷糊眼,想他(梅廷选)就说想他呗,干吗又扯梅花呀!梅花虽好难道比他还好么。
(《合凤裙》)
耍迷糊眼:糊弄,蒙骗。
(8)胡说,一男一女咋打通腿?(《合凤裙》)
打通腿:睡觉时,两人一个被窝,分两头儿睡。
(9)哎呀,我的光当,可拿捏死我啦。
看起来真不胜在娘家!(《香囊记》)
拿捏:受约束,不自在。
(二)名词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独特的物产,反映在语言中就形成了大量的方言名词。
传统豫剧中的许多名词,和普通话所指事物相同,但形式迥异,是河南方言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1)蚂蚁小虫儿都有个窝儿,你咋会没有家呀?(《香囊记》)
小虫儿,麻雀。
(2)好个气儿!活了大半辈子了,连个叫娘的人也没有。
(《香囊记》)
气:“屁”的委婉说法。
(3)他就是再草包也能打你七八十来个。
(《唐知县神诰命》)
草包:俗语,贬义词,用草织的包包的不结实不耐用来形容某个人不经用、没有能力。
是骂人的词,骂那些徒有其表、外强中干却非要装作自己有多大能耐的虚伪人士。
(4)我的儿高高兴兴去把亲迎,谁知肚子上迎来个大窟窿。
(《唐知县神诰命》)
窟窿:伤口。
(5)拉犁子把地耕,坷垃都打净,撒下粒粒种,锄草又除虫。
(《合凤裙》)
坷垃:土块儿。
(6)我那儿子有了信了,待我谢天谢地!(《大祭桩》)
信:消息。
(7)爹呀,娘啊,将儿唤出来了,有话不说,难道还要二百钱的开口礼吗?(《香囊记》)
开口礼:中原地区新娘开口称公婆父母时,公婆给新娘的礼钱。
(8)丫环姐,你本有那十分人才,戴上我这花,成了十二分啦!俊、俊、真俊!(《香囊记》)
人才:长相。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描述或修饰事物的词语。
传统豫剧唱词中对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表现演员的喜
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绪,是调动舞台气氛的重要成分。
(1)鹦鹉蜡烛同进宝,我对二物都蹊跷。
……白鹦鹉辨忠奸离间之计,麒麟烛出仙女玄虚奇妙(《麒麟烛》)
蹊跷:奇怪。
(2)昨日来了一张客人,买了个妓女一同行,女子寻死要上吊,败兴。
(《陈三两爬堂》)
败兴:正当高兴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转为低落。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一折:“白侍
郎要住下,着这二位摧逼的慌,好生败兴。
”
(3)我少爷去抢林秀英,路上遇着杜士卿。
言语不和交上手,俺少爷的武艺算稀松。
我持宝剑助威风,一剑把少爷肚子戳个大窟窿。
(《唐知县审诰命》)
稀松:一般、平常。
(4)韩美?这个臭硬的小子,今天他怎么也到咱府上来了?(《洛阳桥》)
臭硬:比喻那些态度很固执、强硬的人。
(四)副词
副词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语,在豫剧唱词中,副词是体现河南地域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
(1)你看我这个人办事咋恁慌张咧。
(《香囊记》)
恁:这样,那么。
再如:俺闺女咋恁有福气哩。
(《香囊记》)
(2)请问壮士你敢是赴前敌应征去的么?(《花木兰》)
敢:莫非;大概;恐怕
二、俗语
俗语是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式精练的语句。
它包括谚语、歇后语、习语等,俗语在传统豫剧中的运用最能体现河南人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文化。
(1)你这可是一步登天哪,还不赶快叫娘!(《香囊记》)
一步登天: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
有时也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2)曾几次提亲事几次扫兴,高不成低不就耽误到如今。
(《香囊记》)
高不成低不就:高的无力得到,低的又不屑迁就。
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3)秋葫芦晚瓜,一嘟噜俩三。
(《香囊记》)
秋葫芦晚瓜,一嘟噜俩三:秋季的葫芦和瓜,结的很多,比喻生育的孩子很多。
(4)儿好比谷子地里掐谷子,俺可是有几个岁岁子(穗穗子)。
(《香囊记》)
掐谷子:指掐掉成熟的谷子穗儿。
秋收时,农民一般掐下谷穗后脱粒,虽不知到底有多少,但总是有许多,自然会引出后一语节“有几个穗穗子”。
在这里比喻某人的年龄已经不小了,
婚姻大事耽误不起。
(5)我这个婚姻好比砂锅里捣蒜,单看大姑娘我这一小槌儿啦!(《香囊记》)
砂锅里捣蒜(一锤子买卖):这是歇后语,这里指已有人提亲,就剩下自己同意的意思。
(6)搬不倒掉到那铜磬里,当当哩,碰到哪哪响。
(《香囊记》)
搬不倒:指不倒翁。
铜磬,乐器。
仰钵体,用铜铸造而成,外形似锅,口大、底小而圆。
不倒翁掉进铜磬里,碰得到处响。
这里指自己说话响当当,对方很听从。
(7)十字街驴牛抵头软碰硬,豁着老脸(儿)蹭蹭她是假是真。
(《香囊记》)
驴牛抵头软碰硬:指与人交往时,以软碰硬。
(8)我啥规矩不懂,还用你教我?六个指头挠痒,多你那一道!(《香囊记》)
六个指头挠痒,多一道,歇后语,指对方多余。
(9)快、快!我给你帮忙,(二人撒毡,挂门彩)就这吧,齐不齐一把泥。
(《香囊记》)
齐不齐,一把泥:泥瓦匠师傅一句口头禅。
意思是说,如果砌筑的墙不平,或不够垂直,
就可以用抹灰补救。
这里指不管做得好不好,就这样吧。
(10)我的儿生就的贵人相,真乃是外甥仿舅一模样。
(《唐知县神诰命》)
外甥仿舅:外甥的长相、性格像舅舅。
(11)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唐知县神诰命》)
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的就要给老百姓做主的,如果做不到,还不如回
家卖红薯有益。
(12)鸡蛋要和石头碰,头掉了落个大窟窿。
(《唐知县神诰命》)
鸡蛋要和石头碰:指以软碰硬。
(13)你敢打皇家七品县官,你真是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唐知县神诰命》)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歇后语,指没有规矩,肆意妄为。
(14)你别拿着胳膊往外拐,你要真是胸有成竹,快快把这个小贱人处死,与我儿报仇!(《唐知县神诰命》)
胳膊往外拐:一般是贬义,指是不近人情,认不清是非的“无私”。
(15)露水大的前程,小芝麻官。
(《唐知县神诰命》)
芝麻官:级别特别小的官儿。
(16)宁做清官脱靴走,不做赃官落骂名。
(《唐知县神诰命》)
(17)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
(《秦香莲》)
这是熟语,吃粗茶淡饭,穿粗布衣服最为适意,真正心疼关爱自己的还是结发妻子。
(18)人怕伤心,树怕刨根。
(《陈三两爬堂》)
熟语,人怕的是伤到内心,树怕的是刨到根。
三、衬词
传统豫剧唱词语言里有大量的衬词,这是豫剧语言极具特色的部分。
衬词可以是单字、组合或整个衬句,是豫剧音乐艺术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
它的运用对唱词句子的扩充,旋律节奏的变化、唱腔感情的表达都起着重要作用。
女腔里的衬词一般多于男腔。
(一)语气衬词
在唱词中,用语气词来作衬词,常见的语气词有:“吧”、“啊”、“呀”、“哪”、“啦”、“哎”、“咦”、“咳”等,或两三个语气衬词连用。
(1)爹问问女,女问问娘,举家人欢欢乐乐回草堂啊!(《花木兰》)
(2)花木兰改木力我的元帅呀,你莫怪我荒唐。
(《花木兰》)
(3)撩袍端带(咳哎),我忙跪定(哪啊),问娘娘的凤体可安宁?(《打鸾驾》)
(二)花腔衬词
花腔衬词是豫剧衬词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韵味儿,如“哪呀咳”“嗯啊哎呀”“哪哈呀哈”“嗯啊咳”等。
(1)忽听得谯楼上更鼓三点,我这里(哎)(嗯啊嗨哪呀嗨哪呀嗯啊啊)用目儿偷把他观。
(《洛阳桥》)
(2)在绣楼我奉了(哪哈呀哈嗯啊咳),我那小姐严命(哪哈呀),到书院去探那先生的病情。
(《拷红》)
(三)象声衬词
以象声词来作唱腔中的衬词,多可以渲染气氛。
众执事鸣锣开道摆列齐整(哪),那个鼓乐吹啊嘀嘀嘀嘀嘀嘀嘀,打个打打打打打,嘀嘀
嘀嘀打打悦耳动听。
(《香囊记》)
(四)土语衬词
土语衬词大多属于方言土语的加花衬字或垫字,常见于豫东派男腔或包公的唱腔中,如“这”、“那”、“安呐”、“哪哩”、“啦列”等。
(1)锣鼓喧天齐把(那)道喊,青(啊)青纱轿(哇)坐的我(这)七品县官。
(《唐知县审诰命》)
(2)西门外放罢了(啊),(哪哩)催阵(哪)放罢了(哪哩)催阵(啦)炮(啦),西门外放罢了催阵(啦列)炮,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
(《南阳关》)
四、詈语
詈语词虽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在基层老百姓生活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体现出人们共有
的文化观念和心理特征。
传统豫剧的语言里含有丰富的詈语词,大大增强了豫剧语言的民俗性
和幽默感,使之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且更易于被当地老百姓接受。
从内容来看,可分成两类:
(一)以非人类的名物咒骂人
这类以“虫”、“狗”“妖”“精”居多,如:
(1)只说你为官清似水,谁知你是个糊涂虫。
(《陈三两爬堂》)
(2)男子汉,大丈夫,有话不说光会害相思!你呀,真是个窝囊虫!(《香囊记》)
(3)回过头来把魏朋叫,骂声老狗你是闯祸精。
(《陈三两爬堂》)
(4)魏朋啊魏朋!你这狗头稀里糊涂把这女子带上堂来,你把他当作什么人?(《陈三两爬堂》)
(5)久后陈大人知晓,莫说你那狗命,就是本州我这官也保不住了。
(《陈三两爬堂》)
(6)狗官太逞能,竟敢打诰命。
(《唐知县神诰命》)
(7)再要狡辩,打断尔的狗腿!(《洛阳桥》)
(8)严氏啊!你这个老妖婆!宠你那犬子无法无天,欺压百姓,这还了得!(《唐知县神诰命》)
(9)哎呦,我那个天儿喽,这个小鳖羔啥病不能害,非要害这号没出息病,怎生一计,叫你兄弟好才是。
(《香囊记》)
(二)以贬低人的特征方面咒骂人
(1)黄毛丫头太胆大,竟敢虎口来拔牙。
(《唐知县神诰命》)
(2)老诰命,哼!你个老杂毛!(《唐知县神诰命》)
(3)我一足踢倒贫贱人!(《秦香莲》)
传统豫剧对河南方言词汇的使用,使得豫剧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的特点。
这些流行于老百姓中的方言俚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和豫剧表演形式相得益彰,达到了豫剧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
【参考文献】
[1]马紫晨,周绍成.豫剧名家演出本[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黄丽贞.中国戏曲的语言艺术[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郭克俭.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0(4).
[4]梁志士.豫剧歌唱语言的特征[J].河南戏剧,1985(5).
[5]周璇.试论豫剧唱腔语言艺术[J].美与时代,2009(22).
语文学刊2013年第2期
说文解字倪妙静 / 《红楼梦》中表红色调颜色词研究
[作者简介]倪妙静,女,浙江富阳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