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就业形势与政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用人单位的需求看,对重点院校、高学历的毕业 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地方高校、学历层次低的毕业 生的需求则明显减少。
从地区之间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求量相对较大, 而东北、西北、中部地区的部分省份需求量相对较少。 京、津、粤、苏、沪、浙这六省市仍然是当前毕业生就 业热点地区。
(3)、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 提高
2010年
96.12%
96.00%
96.00%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08-12年我校本科毕业初次就业率
29.00% 28.00% 27.00% 26.00% 25.00% 24.00%
25.87% 2009年
25.37% 2010年
25.64% 2011年
28.10%
27.88%
2012年
省(市) 人数
2010年 省(市) 人数
2011年 省(市) 人数
2012年
2013年
省(市) 人数 省(市) 人数
1 安徽省 2556 2 江苏省 683 3 浙江省 349 4 广东省 295 5 北京市 203 6 湖北省 186 7 河南市 177 8 上海是 173 9 天津市 157
10 山东省 128
3、就业选择
• (1)做好企业资料的整理 • (2)有针对性的制作和投递简历 • (3)面对签约,选择要果断 • (4)把握好双选会前的签约机会
三、国家宏观就业环境
700 600
559 611 631 660 680 495
500
413
400
338
300
280 212
200 145
100
0 02年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12年
(1)、就业进入了 “大众化”的时代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 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足甚至短缺。大学生由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变为普通老百姓,不存在统 包统分的问题,而是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一部分大 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一部分大学生从 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蓝领”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大 众化的推进,这种就业现象将变得更为普遍、习以为 常。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如德国,大学生 从事基层的一般性工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
0.00%
2556人
43.50%
1282人 1119人 857人
914人
32.88%
27.60%
21.91%
23.30%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09-13年在安徽工作毕业生人数、比例
800
683 700
629627
600
540
508
561579
500 432422
400
295 300
6400
6320
6300
6200 6100
6048 5999
6000 5876
5900
5799
5800
5700
5600
5500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97.00% 96.50% 96.00% 95.50% 95.00% 94.50%
96.74% 95.29%
2009年
宁波麒麟贸易、湖州高林不锈钢、华鼎不锈钢、驻外 项目等类型 (3)各类培训机构(5%-10%) (4)其他就业形态(10%)银行、公务员、家里解决 (5)不就业(10%)考研、出国留学、要求就业地点 、其他原因
2、 毕业生就业遇到的问题
• 1、不了解就业市场 • 2、不了解单位需求 • 3、缺乏必要的定位 • 4、选择比较盲目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2.40% 2009年
1.72% 2010年
1.68% 2011年
3.45% 2012年
2.97%
机关、科研设计 单位和高校
2013年
08-12年进入机关、科研设计单位和高校工作的毕业生比例
2、我校就业工作的经验与举措
857
安徽省 914
江苏省
629
江苏省 627
广东省
432
广东省 422
浙江省
354
浙江省 284
上海市
251
上海市 282
山东省
166
湖北省 151
北京市
130
山东省 140
湖北省
159
北京市 133
天津市
84
河南省 114
河南省
55
天津市
88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2、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
(1)、第三产业吸纳大学毕业生数量明显 增加
第三产业行业众多,集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和技术密集型于一身,能为社会劳动者提供各个层次 的广泛就业机会,有较大的就业容纳能力。在许多国 家,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在许多国 家,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
据统计,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重大多都在70%以上。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 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底我国第三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已达40.7%,但还是发展 中国家的水平。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2002-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近3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
100.0% 80.0% 60.0%
70.0% 73.0% 72.6% 72.0% 71.0%
87%
65.00%
70%
78%
40.0%
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0%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63.96% 2009年
3742人
3662人
64.05% 63.15%
3697人 3743人
60.50% 59.22%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08-12年进入企业工作毕业生比例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将会 有效地缓解我国城镇的就业矛盾。大学毕业生大 量转移到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 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8 16 22 420 7.15%
2010年
27 53 21 10 7 62 17 10 18 22 247 5.26%
2011年
72 51 14 19 6 69 9 10 9 26 285 7.03%
2012年
45 51 35 26 12 47 29 13 25 26 309 7.90%
2013年
2013年
08-12年我校硕士研究生录取率
毕业生地区流向特点显著
(1)安徽省是我校毕业生流向最多的省份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校毕业生 就业热点地区 (3)京津唐地区成为我校毕业生北方就业的 主要选择 (4)西部地区就业蕴藏巨大潜力
09-13年毕业生流向前十省(市)情况表
2009年 序
社会精英——普通劳动者
2006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时,将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认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 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 选择和就业竞争... ...”
(2)、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部分地区、行业、专业的 毕业生难以寻求合适的就业岗位,存在“无业可就” 情况,另一方面,西部、基层、农村等地区和一些行 业,虽然有很大的用人需求,却难以吸引众多的大学 毕业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同时并存。
34 54 51 36 4 58 18 12 11 9 287 7.32%
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基本合理
(1)企业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2)进入机关、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学校的 毕业生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3)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亟待提高
4619人
65.00% 64.00% 63.00% 62.00% 61.00% 60.00% 59.00% 58.00% 57.00% 56.00%
2003-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万人)
160
140
120
100
80
64
60 44
144 150 160
116 93 77
40
20
0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 2009
2002-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万人)
1、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环境
349
354
273291 284
282 243251
200
173 148
100
0 广东省
江苏省
浙江省
上海市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09-13年赴粤苏浙沪工作的毕业生人数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25.52% 2009年
39.14% 2010年
大学生就业指导
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第一讲 就业形势与政策
学校近几年就业整体形势 英语专业介绍就业形势 国家宏观就业环境 近年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
关政策
一、我校近几年就业 情况介绍
1、我校08-12年整体就业情况
(1) 毕业生人数增加显著,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2) 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稳中有升 (3) 毕业生地区流向特点显著 (4) 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基本合理 (5) 毕业生薪酬符合市场实际
(1) 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有力 保障 (2) 创建“驻校工作站”,促进毕业生市场和人才市场相 互贯通、共建双赢 (3) 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实习计划”,创造就业市场新 支点 (4) 积极追踪市场信息,优化市场反馈机制 (5) 以“就业志愿者服务计划”丰富就业指导形式,为毕 业生就业奠定基础 (6 ) 积极打造全方位的就业市场平台,以市场保障就业
6.31%
2012年 130 84 53 267
6.83%
2013年 133 88 46 267
6.81%
08-12年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表
省(市、区)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区 新疆区 合计 所占比例
2009年
64 103 24 42 11 108 22
出现结构性矛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 求,“产销不对路”;二是由于思想观念、 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影响,有相当的大学 生不愿意到农村、到基层和艰苦的地区去工 作。
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 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热门行业供 过于求,而艰苦行业,却供不应求。
32.88% 21.18%
6.91% 2009年
30.09% 26.92%
30.09% 29.51%
6.14% 4.45%
2010年
2011年
34.92% 21.73%
35.74% 22.67%
3.85% 2012年
3.28% 2013年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其它企业
09-13年进入各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比例
39.97%
42.59%
2011年
2012年
41.17% 2013年
09-13年赴粤苏浙沪工作的毕业生比例
09-13年京津唐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表
省(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合计 所占比例
2009年 203 157 44 404
6.87%
2010年 114 74 26 214
5.49%
2011年 131 93 32 256
毕业生就业“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用人单位(尤其 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标准越 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挑选其 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政治素 质、思想道德素质高,而且要求身心要健康,诚实可信、 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日益 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眯;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许多用人单 位所要考核的重要内容;技能证书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 位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已 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
安徽省 江苏省 广东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山东省 北京市 湖北省 河南省
天津市
1282 561 540 273 148 136 114 87 78
74
安徽省 江苏省 广东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山东省 北京市 湖北省 天津市
河南省
1119 579 508 291 243 160 131 120 96
93
安徽省
二、外语学院分专业介绍就业形势
1、专业就业市场 2、毕业生就业遇到的问题 3、就业选择
1、外语专业就业市场
• (1)工大稳定的市场(40%-50%) 普联科技、富士康、京东方、上海世邦机械、神州电脑
、机、电、化、土类相关单位。 • (2)专业市场(20%) 安徽轻工集团、安徽省服装进出口、安徽技术进出口、
从地区之间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求量相对较大, 而东北、西北、中部地区的部分省份需求量相对较少。 京、津、粤、苏、沪、浙这六省市仍然是当前毕业生就 业热点地区。
(3)、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 提高
2010年
96.12%
96.00%
96.00%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08-12年我校本科毕业初次就业率
29.00% 28.00% 27.00% 26.00% 25.00% 24.00%
25.87% 2009年
25.37% 2010年
25.64% 2011年
28.10%
27.88%
2012年
省(市) 人数
2010年 省(市) 人数
2011年 省(市) 人数
2012年
2013年
省(市) 人数 省(市) 人数
1 安徽省 2556 2 江苏省 683 3 浙江省 349 4 广东省 295 5 北京市 203 6 湖北省 186 7 河南市 177 8 上海是 173 9 天津市 157
10 山东省 128
3、就业选择
• (1)做好企业资料的整理 • (2)有针对性的制作和投递简历 • (3)面对签约,选择要果断 • (4)把握好双选会前的签约机会
三、国家宏观就业环境
700 600
559 611 631 660 680 495
500
413
400
338
300
280 212
200 145
100
0 02年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12年
(1)、就业进入了 “大众化”的时代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 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足甚至短缺。大学生由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变为普通老百姓,不存在统 包统分的问题,而是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一部分大 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一部分大学生从 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蓝领”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大 众化的推进,这种就业现象将变得更为普遍、习以为 常。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如德国,大学生 从事基层的一般性工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
0.00%
2556人
43.50%
1282人 1119人 857人
914人
32.88%
27.60%
21.91%
23.30%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09-13年在安徽工作毕业生人数、比例
800
683 700
629627
600
540
508
561579
500 432422
400
295 300
6400
6320
6300
6200 6100
6048 5999
6000 5876
5900
5799
5800
5700
5600
5500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97.00% 96.50% 96.00% 95.50% 95.00% 94.50%
96.74% 95.29%
2009年
宁波麒麟贸易、湖州高林不锈钢、华鼎不锈钢、驻外 项目等类型 (3)各类培训机构(5%-10%) (4)其他就业形态(10%)银行、公务员、家里解决 (5)不就业(10%)考研、出国留学、要求就业地点 、其他原因
2、 毕业生就业遇到的问题
• 1、不了解就业市场 • 2、不了解单位需求 • 3、缺乏必要的定位 • 4、选择比较盲目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2.40% 2009年
1.72% 2010年
1.68% 2011年
3.45% 2012年
2.97%
机关、科研设计 单位和高校
2013年
08-12年进入机关、科研设计单位和高校工作的毕业生比例
2、我校就业工作的经验与举措
857
安徽省 914
江苏省
629
江苏省 627
广东省
432
广东省 422
浙江省
354
浙江省 284
上海市
251
上海市 282
山东省
166
湖北省 151
北京市
130
山东省 140
湖北省
159
北京市 133
天津市
84
河南省 114
河南省
55
天津市
88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2、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
(1)、第三产业吸纳大学毕业生数量明显 增加
第三产业行业众多,集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和技术密集型于一身,能为社会劳动者提供各个层次 的广泛就业机会,有较大的就业容纳能力。在许多国 家,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在许多国 家,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
据统计,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重大多都在70%以上。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 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底我国第三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已达40.7%,但还是发展 中国家的水平。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2002-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近3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
100.0% 80.0% 60.0%
70.0% 73.0% 72.6% 72.0% 71.0%
87%
65.00%
70%
78%
40.0%
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0%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63.96% 2009年
3742人
3662人
64.05% 63.15%
3697人 3743人
60.50% 59.22%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08-12年进入企业工作毕业生比例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将会 有效地缓解我国城镇的就业矛盾。大学毕业生大 量转移到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 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8 16 22 420 7.15%
2010年
27 53 21 10 7 62 17 10 18 22 247 5.26%
2011年
72 51 14 19 6 69 9 10 9 26 285 7.03%
2012年
45 51 35 26 12 47 29 13 25 26 309 7.90%
2013年
2013年
08-12年我校硕士研究生录取率
毕业生地区流向特点显著
(1)安徽省是我校毕业生流向最多的省份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校毕业生 就业热点地区 (3)京津唐地区成为我校毕业生北方就业的 主要选择 (4)西部地区就业蕴藏巨大潜力
09-13年毕业生流向前十省(市)情况表
2009年 序
社会精英——普通劳动者
2006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时,将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认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 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 选择和就业竞争... ...”
(2)、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部分地区、行业、专业的 毕业生难以寻求合适的就业岗位,存在“无业可就” 情况,另一方面,西部、基层、农村等地区和一些行 业,虽然有很大的用人需求,却难以吸引众多的大学 毕业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同时并存。
34 54 51 36 4 58 18 12 11 9 287 7.32%
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基本合理
(1)企业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2)进入机关、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学校的 毕业生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3)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亟待提高
4619人
65.00% 64.00% 63.00% 62.00% 61.00% 60.00% 59.00% 58.00% 57.00% 56.00%
2003-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万人)
160
140
120
100
80
64
60 44
144 150 160
116 93 77
40
20
0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 2009
2002-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万人)
1、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环境
349
354
273291 284
282 243251
200
173 148
100
0 广东省
江苏省
浙江省
上海市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09-13年赴粤苏浙沪工作的毕业生人数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25.52% 2009年
39.14% 2010年
大学生就业指导
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第一讲 就业形势与政策
学校近几年就业整体形势 英语专业介绍就业形势 国家宏观就业环境 近年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
关政策
一、我校近几年就业 情况介绍
1、我校08-12年整体就业情况
(1) 毕业生人数增加显著,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2) 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稳中有升 (3) 毕业生地区流向特点显著 (4) 毕业生单位性质流向基本合理 (5) 毕业生薪酬符合市场实际
(1) 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有力 保障 (2) 创建“驻校工作站”,促进毕业生市场和人才市场相 互贯通、共建双赢 (3) 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实习计划”,创造就业市场新 支点 (4) 积极追踪市场信息,优化市场反馈机制 (5) 以“就业志愿者服务计划”丰富就业指导形式,为毕 业生就业奠定基础 (6 ) 积极打造全方位的就业市场平台,以市场保障就业
6.31%
2012年 130 84 53 267
6.83%
2013年 133 88 46 267
6.81%
08-12年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表
省(市、区)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区 新疆区 合计 所占比例
2009年
64 103 24 42 11 108 22
出现结构性矛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 求,“产销不对路”;二是由于思想观念、 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影响,有相当的大学 生不愿意到农村、到基层和艰苦的地区去工 作。
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 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热门行业供 过于求,而艰苦行业,却供不应求。
32.88% 21.18%
6.91% 2009年
30.09% 26.92%
30.09% 29.51%
6.14% 4.45%
2010年
2011年
34.92% 21.73%
35.74% 22.67%
3.85% 2012年
3.28% 2013年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其它企业
09-13年进入各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比例
39.97%
42.59%
2011年
2012年
41.17% 2013年
09-13年赴粤苏浙沪工作的毕业生比例
09-13年京津唐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表
省(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合计 所占比例
2009年 203 157 44 404
6.87%
2010年 114 74 26 214
5.49%
2011年 131 93 32 256
毕业生就业“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用人单位(尤其 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标准越 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挑选其 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政治素 质、思想道德素质高,而且要求身心要健康,诚实可信、 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日益 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眯;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许多用人单 位所要考核的重要内容;技能证书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 位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已 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
安徽省 江苏省 广东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山东省 北京市 湖北省 河南省
天津市
1282 561 540 273 148 136 114 87 78
74
安徽省 江苏省 广东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山东省 北京市 湖北省 天津市
河南省
1119 579 508 291 243 160 131 120 96
93
安徽省
二、外语学院分专业介绍就业形势
1、专业就业市场 2、毕业生就业遇到的问题 3、就业选择
1、外语专业就业市场
• (1)工大稳定的市场(40%-50%) 普联科技、富士康、京东方、上海世邦机械、神州电脑
、机、电、化、土类相关单位。 • (2)专业市场(20%) 安徽轻工集团、安徽省服装进出口、安徽技术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