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超声在腹部脏器及小器官检查中的临床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超声在腹部脏器及小器官检查中
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以胆囊疾病为基础,探究三维彩超在腹部脏器及小器官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104例胆囊疾病患者,对其进行常规二维图像检查的基础上予以三维彩超检查,通过图像分析,对比评价两种检查方法,进而进一步评价三维超声在腹部脏器及小器官检查中诊断价值。

结果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胆囊息肉是否带蒂,胆囊腺瘤基底部的宽和窄,胆囊腺肌增生症及胆囊癌病变与胆囊壁的关系。

与二维彩超相比,三维彩超检查效果更佳,P<0.05。

诊断准确率方面,与二维彩超相比,两组实验结果相差不大,组间数据比较,P>0.05。

结论基于胆囊病变对三维超声诊断腹部脏器及小器官的应用价值分析,其较二维超声提供了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但三维超声也存在一定不足,其在诊断准确率方面尚不具备明显优势。

关键词:三维超声;腹部脏器;小器官;诊断效果
引言
三维超声医学影像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近些年,伴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科技技术不断进步,三维超声逐渐走进临床,成为目前临床检查主要应用工具之一。

其检查技术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在特定的情况下,易出现伪影。

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三维超声进行临床检查,发挥诊断的重要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从学术研究角度,目前国内集中于腹部脏器及小器官方面的报道较少。

基于此,我院本科室特开展本研究,以期通过本实验探讨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基础,并指导临床,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共计纳入患者104例,经统计,参与实验的患者中,男性49例,
女性55例。

病患年龄区间在25-79周岁期间,均龄(50.6±4.02)岁。

其中,
胆囊结石20例,胆囊息肉30例,胆囊腺瘤30例,胆囊腺肌增生症12例,患有
胆囊癌的病人12例,以上病患基本临床资料均已得到验证。

1.2研究方法
检查前准备工作:常规检查前,通过常识普及和叮嘱的方式,告知检查注意
事项,包括需屏住呼吸,超8小时检前禁食等,以防检查出现误差。

三维检查:仰卧,首先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在胆囊所处位置,为胆囊进行全
方位的扫描,观察患者患处情况:包括病变分布,形态,以及病变为周围组织的
关系。

后开始进行三维扫面,从各个方位观察病灶大小,范围等基本情况,二维,三维技术切换中,应注意再次叮嘱患者屏住呼吸。

扫描检查完毕后,对两种技术
进行评估。

2结果
2.1超声结果
胆囊结石诊断:,两种诊断技术诊出率均为100%,诊断结果均与病理金标准
结果一致。

在胆囊息肉诊断:30例病患中,二维超声诊断出27例,诊断符合率为
90.00%。

三维超声诊断出29例,诊断符合率96.67%,差异不显著。

其中,1例
由于胆泥团包裹导致三维超声检查未能检出。

胆囊腺瘤诊断:30例病患中,二维超声诊断出28例,诊断率为93.33%,三
维超声诊断率100%。

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两种技术诊断均符合,诊断率均为100%,
胆囊癌诊断:12例病患中,二维超声诊断出11例,诊断率为91.67%,三维
超声诊断完全符合,诊断率100%。

2.2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1)两种诊断技术均能诊断出胆囊结石,但在结石数目上,P>0.05。

(2)与二维超声技术相比,三维超声更加精准的呈现出了胆囊息肉是否带蒂;更清晰的呈现出了胆囊腺瘤基底的宽窄;以及胆囊腺肌增生症和胆囊癌病变与囊壁的关系。

以上三组结果,P均小于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104例胆囊病变二维及三维超声征象的比较
二维
蒂基底囊壁关系
有无宽窄受

未受累
胆囊息肉
1
20
胆囊腺

410
胆囊腺
肌增生症
64胆囊癌48
三维
蒂基底囊壁关系
有无宽窄受

未受累
胆囊息肉
1
9
11
胆囊腺瘤
1
8
12
胆囊腺肌增生症
1
2
胆囊癌1
22
3讨论
目前,三维超声应用领域广泛,其应用范围覆盖了产科检查,妇科检查,腹
部实质性脏器病变检查以及小器官检查等等。

在常规肝、肾等实质性脏器检查中,其对各脏器的内部结构进行图像呈现相对较难。

但其对脏器血流图以及能量图等
进行图像构建效果更优,其可通过重构的立体图像观察器官供血状况以及血管是
否发生病变等,这对后期科学诊疗提供可不可或缺的重要诊断依据。

三维能量血管图像的构建可对肝肾等器官的较大肿瘤的血管进行呈现,进而
便于临床观察肿瘤边缘血管与周围组织中供血血管的相互作用,这使得肝脏等肿
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但能够辅助鉴别分辨肿瘤,还能对肿瘤的位置进行
更为准确锚定。

此外,三维能量血管图像构建的诊断价值还体现在甲状腺类疾病
的诊断中,其针对不同甲状腺疾病类型,能够提供不同的诊断依据。

如,针对甲
状腺弥漫性病变,其可呈现出肿瘤血管情况,进而达到提示的作用,为肿瘤的早
期诊断,尽快治疗,早治疗以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在胆囊、胃肠道、膀胱等空腔脏器诊断中,三维超声同样具备良好的
诊断价值。

其可有效呈现脏器的内部结构以及病变情况,对观察结石、溃疡、息
肉以及肿瘤的立体形态具有一定帮助。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二维超声存在的
不足,在病灶定性以及定位方面,显示出优于二维的优势。

另外,其在直肠癌亲
润具体情况诊断分析中,诊断率较高,且还能够准确的检查出淋巴结转移等,这
对Dukes分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维超声有助于诊断人体眼球组织——玻璃体内带状回声病变,其可有效诊
断和辨别病变,显示出病患视网膜脱离,呈膜片状后缘与视乳头相连;玻璃体后
脱离时玻璃体形态;失常后界扁平且与球壁间有液性暗区分隔;玻璃体出血机化
物呈珊瑚状。

在某些乳腺类疾病检查中,三维超声通过图像重建,可帮助临床观
察病变形态。

在钙化的纤维肿瘤检查中,其还可对肿瘤进行大小评估。

本研究基于胆囊开展的三维超声检查价值评估发现,与二维超声相比,三维
超声呈现的信息更为直观,清晰和形象。

其能够在临床诊断中,为临床检查提供
更多有用的检查信息,为临床检查以及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临床治疗实践提供
有力依据。

真正实现了科学诊疗,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服务的目的。

本实验结果
显示,其在胆囊疾病的病变中,可有效清楚的显示病变有无蒂、基底的宽窄及与
病变与胆囊壁关系。

且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以上各评估结果组间P值小于0.05。

但美中不足,实验结果显示,与二维相比,三维超声对胆囊疾病的诊出率方面,
并未显示出优势,二者间差异不大。

综上,三维彩超在腹部脏器及小器官检查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虽然,其在
诊出率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但伴随科技的发展,技术不断完善,三维彩超在小
器官以及腹部脏器诊断中作用会愈加显著。

这也是临床应进一步对其展开探究的
动力源泉,以通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临床,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诊断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增荣.动态三维超声造影评价肝肿瘤血流灌注的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6):61-63.
[2]郭若涵.探讨宫腔粘连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11):177-178.
[3]何丽娉,胡青茂,黄敏,胡福长.三维超声联合RI值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9,34(05):798-801.
[4]刘文艳.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腹部脏器的临床应用进展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0):146-147.
[5].《腹盆部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图谱》出版[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2(01):116.
[6]柳建华,张青萍.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腹部脏器的应用进展[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02):59-60.
[7]谷守七.三维超声在腹部脏器及小器官检查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1):65-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