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共通感:儿童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应然关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接受角度来说的。其实,音乐被人接受,需 要人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唯有形成多点渗 透,在多个层面上展开融合,才能建立音乐鉴赏 认知。当音乐信息进入学生耳朵时,学生会在第 一时间形成音乐画面,感触到音乐的形态,这便 是以音辨形,对抽象音乐声音进行有形处理,审 美共通感随之发生。
如教学《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傣族的一首歌曲, 其最为突出的地方是葫芦丝的伴奏,教师在课堂导入阶 段,先为学生播放歌曲音频,并做鉴赏引导:提到傣族, 我们肯定会想到泼水节,这是傣族人最为喜欢的活动;《月 光下的凤尾竹》具有傣族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这首歌描 绘了怎样的一幅场景呢?学生开始聆听歌曲,并自觉展开 讨论:“傣族人能歌善舞,听到这样的旋律,我会想到一 些歌舞的场景。人们穿着民族服装,围绕篝火舞蹈歌唱, 让人沉醉,让人欣慰。”“月光下的凤尾竹,给人的感觉 是祥和,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傣族人运用特定的葫芦丝乐 器,给我们带来的是浪漫的画面感。”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共通感;音乐鉴赏;培养策略
在音乐鉴赏学习中引入审美共通感教学策 略,可以快速调动学生审美思维,在主动参与审 美体验过程中建立丰富的审美认知。在聆听音乐 作品时,共通感会带给学生具体画面、声响之外 的审美体验。小学生对音乐鉴赏普遍存在畏惧心 理,教师适时启动审美共通感教法,能够让学生 得到更多的学习启发,更好地形成鉴赏体验,从 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育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
审美共通感:儿童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应然关照
孙震宇
摘 要:小学音乐鉴赏教学环节中引入审美共通感教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音乐感知体验,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 与到审美体验活动之中,并在融合性认知内化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共通感令学生集合听觉、视觉、触觉、嗅觉、 味觉参与到音乐鉴赏学习活动之中,对音乐进行全面融合体验,自然形成审美认知,从而带来深刻的心灵触动。
[4] 朱鲁子 . 审美“共通感”释疑[J]. 理论与现代化, 2014(2):54-57.
64
·2021/03(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播歌曲,让学生根据歌曲 声音展开想象,将音乐声音变成画面。学生根据 音乐声音展开鉴赏思考,通过画面进行感知体验, 将音乐鉴赏引入特定情境之中,促使审美共通感 自然发生。
2. 以演会意,激活学生审美共通感思维 音乐不仅有形象,也有情节,透过画面感受 其内容情节,可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这便是以音会意。当审美共通感介入其中时,音 乐鉴赏便增加了更多维度,学生从音乐声音中听 到的也许就是音乐故事,看到的是音乐电影,学 生音乐鉴赏审美认知自然生成。
三、儿童音乐鉴赏中审美共通感的培养 策略
儿童参与音乐鉴赏活动时,其鉴赏思维大多 还停留在听觉基础上,如何让学生结合音乐进入 画面、形成意象、建立情感、明晰寓理,这是教 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 以音辨形,启动学生审美共通感引擎 有人说音乐是听觉艺术,这是从音乐表现和
·2021/03(中) 63
育人天地
2. 丰富学生音乐鉴赏学习形式 审美共通感为音乐鉴赏提供更多通道,丰富 了学生音乐鉴赏学习形式,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 选项,也为教师音乐鉴赏教学提供助力。审美共 通感的适时介入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审美手段,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学生通 过听觉、视觉等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也能够随 时展开联觉联动。 3. 创新小学音乐鉴赏教学方式 审美共通之下开展鉴赏教学,能够创新小学 音乐鉴赏教学的方式,丰富教学的内容,强化小 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认知,提高音乐核心素养。作 为音乐教师,需要建立审美共通感教学策略意识, 展开针对性设计,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审美共通感 通道,这样才能促成审美共通感的真正发生。
二、审美共通感对提升儿童音乐鉴赏能 力的意义与价值
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激发审美共通感机制,让 学生借助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参与到音乐鉴 赏之中,并在共通感调度下完成审美教育的渗透, 可以促进学生音乐学科能力的构建。
1.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音乐课堂欣赏 教学已经获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还 比较单一;二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 论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 这些问题对小学音乐的教学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 作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注意力,提高 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什么是审美共通感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认为:审美不 是认识,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其普遍有效性不 能由概念来保证,不能有一个客观的基础,因而必 须把假设的一种人人共有的主观心理机能作为基 础,这就是“共通感”。在理论上,音乐鉴赏是对 音乐作品的赏析和鉴别。在教学中,音乐鉴赏是引 导小学生从艺术以及情感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合理赏 析。因而,基于审美共通感提升儿童的音乐鉴赏能 力,就是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具有情境的音 乐教学方式,以达到审美共通,从而更好地提高小 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鉴赏与审美能力等。
歌曲学习呈现更多社会性,在具体施教时, 教师需要有主动接轨社会生活的意识,让学生结 合生活内容展开学习,不仅能够在学习中产生共 鸣,还能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良好的音乐 学习习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形塑学科能力。
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需要借助多种信 息展开学习和体验。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互动, 能够将抽象的音乐变成形象的认知。小学生音乐 鉴赏基础较低,更需要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教 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感官互动内化,在多 种感官互动融合中建立审美认知基础。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
如《打麦号子》,这是一首带有乡土气息的民歌, 教师先为学生做示范演唱,利用动作展示其内容,学生情 不自禁要跟随教师展开律动。为给学生带来更多画面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做表演动作,结 合歌曲歌词进行活动调动:打麦子需要动用全身力气,动 作幅度需要更大一些,还要跟上旋律节奏。学生与教师展 开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了给学生更鲜明的感知, 教师播放了视频音乐,让学生跟随视频展开演绎。
为了让演绎形式多元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
参考文献:
[1] 马晓菲 . 伟大的错觉与美妙的享受——共通感在音乐 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 江苏教育,2014(5):21.
[2] 钟金亮 .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共通感[J]. 江西教育科 研,1999(10):12.
[3] 康德 . 判断力批判[M]. 李秋零,译 . 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10.
如《凤阳花鼓》,这是安徽民歌,在明清时代就开始 流行,表达了民众的普遍意愿。为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感 知机会,教师为学生布设改编任务:这首民歌表达当时民 众的诉求,社会性特征比较鲜明。你能够对歌词进行改编, 将这首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变成一首赞歌吗?学生听 说要改编歌词,都显得很有信心,教师的到位点拨,给学 生提供更多思维启迪。经过一番操作,学生歌唱改编顺利 完成,教师让学生自行展示,学生争相表现。
习需要,对演绎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做好合 理选择,以提升课堂演绎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演 绎中激发审美共通感思维。
3. 以创寓理,形塑学生审美共通感品质 创编学习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充分观照学 生的学习兴趣取向,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实践机 会。让学生对熟悉的民族音乐进行改编演绎活动, 能够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可以 给音乐设计新的节奏律动、伴奏、歌词等,令学 生形成崭新的学习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