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入选政协好新闻稿件的点滴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ANGHUAIWENSHI
两篇入选
政协好新闻稿件的点滴回忆
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记
者,我自1991年进
入单位,眼看就要退休了。
在新闻岗位上工作了半辈
子,要说离开喜爱的新闻事
业,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
记得当年刚进入有线电视台
新闻部时,我还是三十岁刚
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干劲十足。
后来成立总台,我仍然从事采访
报道工作,根据内部分工,人
大、政协、政府职能部门和农业
是我主要采访的部门和领域。
印
象特别深的是每年采访“两会”,
我事先都要做报道计划,每次都
能按质按量完成报道任务。
多年
来,作为主力队员,我参加“两
会”报道的次数多了,形成了较
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于政协
工作和会议采访。
也结识了较多
的委员和各界朋友,彼此结下了
深厚感情。
■作者的采访笔记
政协故事
014
JIANGHUAIWENSHI
我深知,采访政协工作责任重大,既要有政治意识,又要有大局观,还要根据委员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跟踪采访拍摄。
在此基础上,我每年都有几十篇政协新闻稿件在本台或安徽省台播出,受到好评。
对如何做好政协新闻报道工作也有了一定感触,现就其中入选市政协好新闻评选的两篇新闻稿件进行剖析,点点滴滴做个回忆梳理,也是对自己从业多年的总结。
“抗日英雄理应受到
尊敬和爱戴”
安徽八百里皖江,山清水秀,人才辈出。
无论在近代还是现代,都涌现出了不少风云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天下闻名。
戴安澜烈士就是其中一位。
在芜湖赭山公园半山腰南坡上,有一片草木葱茏、松柏掩映
的墓地,竖立着一座高1.2米、宽60厘米的墓碑,上书“戴安澜烈士墓”。
据新华社2005年8月发布的《抗日英雄谱》介绍,戴安澜又名衍功,安徽无为人。
黄埔军校第
三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
1938年因战功卓著,升任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同年8月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升任国民党第五军二○○师师长,12月参加桂南战役。
1942年3月,他率领二○○师开
■抗日名将戴安澜
政协故事
015
JIANGHUAIWENSHI
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不惜冒
孤军深入的危险,开进同古,逐
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
戴安澜带
头立下遗嘱,坚守阵地,誓与同
古共存亡。
同古保卫战历时12
天,二○○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
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歼
敌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
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战斗结束
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
击,身负重伤,因缺药医治,伤
口化脓溃烂,在缅北茅邦村壮烈
殉国,时年38岁。
1942年7月31日,在广西全
州,上万人为壮烈殉国的戴安澜
将军举行隆重的安葬悼念仪式。
国共双方领导人都题赠了挽诗、
挽联、挽词,高度颂扬了他的英
雄气概和壮烈事迹。
毛泽东题赠
挽诗: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题写挽词:“黄埔之
英,民族之雄。
”
1947年,戴安澜烈士迁葬于
芜湖,这里离他家乡只有一江之
隔,他生前也曾在芜湖生活学习
过。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
府内务部于1956年9月追认戴安
澜为革命烈士,向烈士家属颁发
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
证》。
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戴
安澜烈士墓的整修问题,批示民
政部“抓紧予以修复”,市政府民
政局遂为烈士墓树立了墓碑。
戴笠熹是戴安澜将军的侄
子,先后任芜湖市政协副秘书
长、民革芜湖市委会副主委、芜
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等
职。
他为人朴实,脸上总是挂着
笑容,给人亲近感,在此前多次
采访过程中,我与他结下了友
谊。
作为戴安澜烈士的家人,他
常对我谈起他伯父的事,从言谈
中我感到他内心充满了对伯父的政协故事
016
JIANGHUAIWENSHI
怀念之情。
据戴先生讲述,1983年2月,芜湖市政府根据市政协委员提案和在芜戴安澜将军部属的要求,拨专款一万元修葺烈士墓,并于同年11月10日在迎宾阁举行了竣工仪式。
修葺一新的墓地约100平方米,碑上“戴安澜烈士墓”六个大字为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所题。
左侧的碑上刻写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题赠的挽诗、挽词和挽联;右侧石碑上简要介绍了烈士生平。
由此,我也对戴安澜的事迹特别关注,并注意收集相关资料。
戴安澜烈士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来瞻仰祭扫的群众络绎不绝。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墓园场地狭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瞻仰、参观的需要,政协委员多次呼吁扩建。
2002年,又有五名市政协委员提出,应将戴安澜烈士墓修建列入政府计划并实施的提案。
我作为
特派记者,也进行跟踪采访,以促进政府部门积极落实。
当年,市政府拨款扩建烈士墓,整修了陵园道路。
改造后,瞻仰台面积得到了扩展,能容纳150多人,地面铺成花岗岩,建起了白色大理石护栏。
墓地周围苍松翠柏,芳草萋萋,显得十分庄重和大气。
此后,每年清明节前后,芜湖市都要举行纪念祭扫活动,深切缅怀这位抗日英雄,抒发爱国情怀。
每次纪念祭扫活动前,我都会接到采访通知去采访,现场感受人民对烈士的敬仰与哀思。
至今我还记得活动中一位参加祭扫活动的民革老党员对我说的话:“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我们不应忘记!”
2002年12月16日安徽省电视台“今晚报道”栏目,播出了我采写的新闻稿《芜湖市修建成戴安澜烈士墓》。
2002年12月20日芜湖电视台《芜湖都市新闻》
政协故事
017
JIANGHUAIWENSHI
栏目以《戴安澜烈士墓修建即将
完工,政协委员提案得到落实》
为题,也播出了我采写的消息。
一位日本老人的和平心声
修葺扩建戴安澜烈士墓的消
息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吸引了很多人来祭扫。
其中有一
位来访的年逾古稀的日本老人给
我留下深刻印象。
那是2003年清明节期间,一
位二战侵华驻芜部队的日本老兵
后人,从媒体上获悉戴安澜烈士
墓改造一新的消息,从日本专程
来芜祭扫了烈士墓。
他为什么会来参加祭扫纪念
活动呢?
这位日本老人名叫辛木行
夫,退休前是日本某公司职员。
65年前,他父亲辛木贞夫被征召
入伍,随军到过芜湖,是一名普
通的士兵。
辛木贞夫喜爱绘画,
战后回到日本,根据印象画了
100多幅画,其中许多是描绘安
徽省庐州(合肥)和芜湖的风景
画,包括码头、村庄、赭山和镜
湖等景观。
几十年后,辛木行夫
有意按照其父画稿到中国实地寻
访。
当听说芜湖正在举行纪念革
命烈士活动时,他很兴奋。
在这
里,辛木行夫看到中国人民没有
忘记60多年前为国牺牲的烈士,
还在纪念戴安澜,他非常感动。
他在烈士墓前低下了头,反省过
去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
的滔天罪行,表示了深深的忏
悔。
我在现场,对辛木行夫先生
作了专访,他说:“我自己也经历
过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我深深
感到和平环境对于人民来说是多
么重要,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
和平使者,跟大家一起来努力地
保卫今天和平的生活。
”
事后,我根据现场采访记
录,做了专题电视新闻报道,向
观众展示了保卫世界和平、珍爱
幸福生活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政协故事
018
JIANGHUAIWENSHI
心声。
2003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一套栏目《见证》摄制组一行3人专程来芜采访,拍摄改造一新的戴安澜烈士墓。
2004年11月22日,芜湖市召开了纪念戴安澜诞辰100周年大会,会后,戴安澜的长子、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与规划专家戴复东等前往赭山祭墓。
当看到修葺一新的墓园时,戴院士动情地说:“感谢芜湖人民,我作为戴安澜的长子,今后一定常回家乡看看,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
评选好新闻发行纪念封2003年11月,芜湖市政协、中共芜湖市委宣传部开展首届政协好新闻评选活动,组织专家和评委,从全市各新闻单位报送的数百件作品中进行遴选。
我在自己有关政协新闻采访的稿件中,选择了新闻稿《爱国将领戴安澜
墓修葺一新》参加评选。
政协领导和评委认为,这篇新闻稿对戴安澜烈士墓的修建做了客观及时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对政协委员不遗余力多方呼吁奔走、促成提案落实的认真负责精神表示赞誉,产生了一定影响。
专家评委称:该报道及时、准确,主题鲜明,用简洁、平稳的镜头语言反映了全市人民对烈士的崇敬心情,修建和扩建烈士墓,是对烈士及亲属的最大安慰,也为教育子孙后代、警示未来提供了舆论支持。
在评委们的一致认可下,该新闻稿获得首
届政协好新闻二等奖。
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2004
年11月,芜湖市委统战部策划、市统战系统集邮协会监制发行了《纪念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封。
该封印制前,原稿中有一句“戴安澜将军奉安于芜湖市赭山公园内”,此封策划人征求我意见,我认为用
政协故事
019
JIANGHUAIWENSHI
“奉安”字样不妥,他回去后经领导同意采纳了我的意见,改“奉
安”为“安息”,也算是我为此事尽的小小力量。
戴笠熹在担任省、市政协委员时,曾在全会上提出过建戴安澜将军铜像的提案。
2005年,民革芜湖市委会、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又向中共芜湖市委提出报告,要求建戴安澜烈士铜像。
在中共安徽省委、省民革领导关心下,经中共中央批准在赭山公园内建造戴安澜将军铜像,并于2008年8月15日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揭幕暨拜谒仪式。
为此,市民
革、黄埔同学会和安徽三泰集团共同制作了一枚纪念封,印数仅2000份。
戴笠熹同志还特意来我家,送我一本《戴安澜将军诞辰100周年》画册和一枚戴安澜铜像落成纪念章,表达对我此前宣传烈士事迹的谢意。
“芜湖古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要保护好”
芜湖古城改造和建设,是芜湖人民比较关注的一件大事。
芜湖素称鱼米之乡,历史悠久。
芜湖古城指的是北宋时期建的城池,著名诗人林逋有一首题为《过芜留咏》诗,赞誉“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
”但此时城邑的规模不很大,后又经战火焚毁,直到明清时期重修。
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和旧城拆迁改造,城墙和城门早已消失不见,只有旧署衙门楼和零星的
■戴安澜铜像落成纪念章
政协故事020
JIANGHUAIWENSHI
几个古建筑房屋还保留着。
随着城市发展,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古城建筑,特别是具有文史价值的建筑群,让其传承下去,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古城内现存有众多文物古迹,包括宋代米芾《芜湖县学记》碑、大成殿、儒林街雅积楼、小天朝等,有的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一直是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和重点问题。
政协委员对古城的强烈关注,也引起了我的兴趣。
恰好我家住在沿河小区东区,与古城仅一墙之隔,没事就逛到隔壁古城。
在古城街巷中漫步,想象着往日的场景:宽宽的石板路排列着古老店铺,傍晚时分,小贩穿着粗布衣衫,挑着担子敲着木竹棒,喊一声:“卖螺蛳啊!”声音传出很远很远……
然而,我看到的古城已大变样了,许多房屋年久失修,管道老旧,电线乱拉,存在极大的消
防安全隐患。
政协委员们时刻关注古城改造项目和动态进展情况,特别是领衔提案的委员,多次到古城集体调研、考察。
记得2003年盛夏,骄阳似火,我得到通知去拍摄委员们现场活动。
委员们冒着高温,边参观边讨论,坚持绕古城一周,回到会议室时,许多人已汗流浃背。
随后举行座谈会,委员们结合自己的见闻畅所欲言:古城里许多建筑文物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得到保护。
古城涉及3000户人家,如何拆迁安置好居民,又不能损坏古建筑,政府部门要拿出措施一一落实。
委员们的发言简短、明白,对古城保护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感动了参会的政府部门领导。
我也被委员们认真履职的精神所感染,切身感到古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把它挖掘出来并加以保护利用,能够延续城市记忆,丰富城市内涵,开
政协故事
021
JIANGHUAIWENSHI
发旅游潜力,这是几代人难以割
舍的乡愁。
古城改造最大的问题是资金
投入大,周期长,规划设计要求
严,按“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
貌”的原则来改造,是一个系统
工程。
我多次参加有关研讨会、
座谈会,还现场采访了数名政协
委员。
市政协委员、高级工程师
徐锦文对我说:“古城改造有三个
着眼点,即三个文化:一个是古
城建筑文化,展现它的建筑风格
应该是江南式的或者江南民居
式、徽派建筑式的。
第二个是宗
教文化,在国内三教合一的地
点,芜湖目前考证是第一处。
第
三就是民俗文化,是很有特色
的。
”另一位市政协委员、高级工
程师高易华也提出:“芜湖古城改
造应采用逐步进行的方式,滚动
发展。
因为它投入很大,同时要
进一步提高古城改造的商业氛围
和文化氛围,提高它的品位,把
它作为芜湖商业和旅游的一个亮
点。
”从委员们的话语里,我深深
地体会到他们对古城改造的急迫
心情和对家乡浓浓的爱意。
回去后,我理顺思路,将采
访内容和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概括
和提炼,写成新闻稿,以《古城
改造成热点,政协委员献良策》
为题,于2004年3月30日在芜湖
有线电视台《都市新闻》(后改名
《新闻在线》)节目中播出,受到
好评。
2005年12月,芜湖市第二届
宣传政协工作的好新闻评选开始
了。
我将《古城改造成热点,政
协委员献良策》拿出参评,评委
之一的《芜湖日报》新闻部主任
方佳金对我说:“你送来参评的稿
件题材占优,主题突出,就是还
要补充一些背景素材。
”佳金年长
我几岁,经验丰富,我觉得他意
见很对,第二天就到现场补拍了
一些镜头,充实到新闻里。
其他
评委也认为参评稿件宣传了芜湖
古城,宣传了政协委员提案所起政协故事
022
JIANGHUAIWENSHI
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政府提升改造项目的力度,最终新闻稿获得三等奖。
采访后的感想
2009年9月,戴安
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9年3月,戴安澜烈士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芜湖古城保护性开发项目也紧锣密鼓地动工建设,目前工程完成大半,建成后将形成“一城、两街、四区、六景”的整体格局,青弋江畔的芜湖古城将焕发新颜。
可以说,是政协委员们不断地呼吁、建议,促成了这一切。
在多年新闻采访实践中,我对政协工作及宣传的认识逐步提高,我认识到人民政协在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十分重要,在收集民意、协商广泛、增进共识、
促进团结活动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界,也来自最基层,可以说最接地气。
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政府,是一个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其实,做好政协会议和委员调研、视察的宣传报道,记录他们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是我分内的事,理应做好。
两篇新闻报道得了奖,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让我能够在以后的采访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
[作者单位:芜湖传媒集团]■芜湖市社会各界在赭山公园祭扫戴安澜烈士墓政协故事
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