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7师说名师导航粤教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17师说名师导航
粤教必修4
高中语文17师说名师导航粤教必修4
内容感知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文章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流俗、独抒己见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师说》看做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一个庄严宣言。

基础梳理
一、字音识记
句读.〔dòu〕经传.〔zhuàn〕
李蟠.〔pán〕贻.之〔yí〕
或不.焉〔fǒu〕老聃.〔dān〕
苌弘
..〔cháng hóng〕
二、重要词语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效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3。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用作意动,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4.文言虚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择师而教之〔代词,代“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类〞“这些〞〕
君将哀而生之乎〔指代自己,我〕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往〕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则耻学于师〔介词,向〕
不拘于时〔介词,被〕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被动句
不拘于时
(3)倒装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6.古今异义辨析
古之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作连词,是一个词.〕
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7.相关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指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

三、文学常识
1。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四、名篇名句
关于教育、从师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子
5.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欧阳修
6.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黄宗羲
7.以义言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

——司马光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剖析:学者,此指学习的人,与今义有别。

此句的意思是:古代学习的人必定有老师。

文章开篇便直言主旨,语气斩钉截铁,将“必〞字嵌入其间,把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强调到不容置疑的程度。

在这里,作者援古以立论,一方面包含着作者“是古〞而“非今〞的褒贬,另一方面也深藏着作者以“古〞而律“今〞的用意,因此起笔就字挟千钧,声成金石。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剖析:“……者……也〞为典型的判断结构.“所以〞,用以,用来。

受,通“授〞,传授.此句的意思是:
教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这一句紧接首句,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学校的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在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和目的,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受业〞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

下文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来申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

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剖析:无,无论.所存,存在的地方。

此句的意思是:
因此,不论是贵是贱,不论是年长还是年少,道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官职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剖析:句读,语句间的停顿。

或,有的。

师,从师学习。

“或不焉〞中的“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意为: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均为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其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前四句中,“句读之不知〞和“或师焉〞相呼应,“惑之不解〞和“或不焉〞相呼应。

这里作者仍是在强调从师的重要,小时能从师,师亦只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已,而对于真正的“惑〞,却耻学于师,这样的人怎能“见其明〞呢?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剖析:此句的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胜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职业技能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是作者援引圣人从师的事例后,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全新概括。

这一思想表现了
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

这在当时,不仅遭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视和痛恨,也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二、重点语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剖析:《师说》整篇文章写得都很好,尤其这段文字写得更为精彩动人。

作者一连安排三层对比,来对士大夫们不重视师道的愚蠢行为进行批判和讽刺,笔端饱含感情,真可谓嬉笑怒骂,淋漓尽致!
首先,从“圣益圣〞缘自虚心好学,“愚益愚〞乃因为“耻学于师〞的事实上,兴叹“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这证明了惑而从师其惑能解,惑而不从师其惑难解。

文章借“惑〞与“不惑〞会导致贤圣与愚笨,将“师〞的作用由抽象定义化成了具体内容。

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一臧一否,十分鲜明。

其次,从有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但自身“则耻师焉〞的现象上,笑叹“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孩子句读不知倒去求师请教,而本人“惑之不解〞却反而不从师学习,像这样爱子而不自爱、学小而弃大的行为岂不糊涂!作者无可抑制满腔怒火,大加抨击.
第三,从“士大夫之族〞见识的浅陋及虚荣心理的言行上,感叹“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并接着忧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神巫、医生、艺人和各种手工业者,他们不以相互为师感到耻辱,而士大夫之间却鄙视以能者为师的做法,所谓“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等等的谬说,反映了他们中耻师之毒很深。

他们自诩高明,自命不凡,而实际上反不如被他们看不起的这些人。

作者用无情的揭露,以犀利的言词,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告诉人们:他们的自我夸耀,只不过是表明他们的无知罢了.因为文章前面早已说清楚了为“道〞求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理,所以这里没有再就士大夫一类人计较于“彼与彼年相若〞而不愿“不耻相师〞和羞愧于向“位卑〞者学习以及怕有“近谀〞之嫌而拒向“官盛〞者求教的一系列的错误论调,逐一加以驳斥.但本段文字开头的一连三叹,无疑就是对他们这些错误论调的全盘否定。

三层对比,环环相扣,对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批驳,如抽丝剥茧,切中肯綮,具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排偶有力论证严密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论证紧凑严密
文章论证严密,层层衔接,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韩愈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论述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

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

文章开头第一段,先正面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并提出选择老师的标准,作为全篇文章的基本论题。

接着第二、三段,就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际,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

第四段,又从正面作结论,举出孔子的言论行动作为例子,目的也在加强结论的说服力量。

最后一段点明写作缘起.整篇文章从虚到实,正反结合,有破有立。

文章谈理论,却不是空发议论;举事实,也不是现象罗列,因此文章不蔓不枝,很有说服力.
2。

排偶富有气势
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也极具特色,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偶的句式,使得文章非常有气势。

排偶的句式是把范围相同、性质相近的事物,采用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句式连接在一起来表达。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种排偶句式使人读起来不仅感到气势很盛,而且有一种音韵之美.
合作探究
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因而人的一生就应处在不断地从师学习之中,老师就是人生的引航者。

当然,从师求学也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里面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分析和研究.那么在从师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该如何面对呢?请以“从师求学〞为主题,出一期有关的知识板报,在互动、探究、争鸣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导思:可以结伴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采访一些学有所成的当地名人,记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从师求学的,要关注他们的择师标准,关注他们从师的方法和心态,关注他们在从师过程中是如何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的。

也可以向他们请教各种疑难问题.
探究:
第一步,采访有所成就的当地名人,采访前对被采访者进行必要的了解,预先相互商讨设计好采访的内容和步骤。

采访时要有针对性,事后要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梳理、提升,使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写成文字材料。

第二步,组织班级中4~5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对全班同学的文章进行筛选,精中求精,然后归类、压缩,并对语言、技巧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锤炼,从而完成板报前期的文字准备工作。

第三步,出版板报.板报的编排要广开言路,精心设计,内容和形式要统一.内容上要为“争鸣〞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在争鸣中获得思维的拓展和认识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