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7师说名师导航粤教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17师说名师导航
粤教必修4
高中语文17师说名师导航粤教必修4
内容感知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文章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流俗、独抒己见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师说》看做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一个庄严宣言。
基础梳理
一、字音识记
句读.〔dòu〕经传.〔zhuàn〕
李蟠.〔pán〕贻.之〔yí〕
或不.焉〔fǒu〕老聃.〔dān〕
苌弘
..〔cháng hóng〕
二、重要词语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效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3。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用作意动,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4.文言虚词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择师而教之〔代词,代“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类〞“这些〞〕
君将哀而生之乎〔指代自己,我〕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往〕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则耻学于师〔介词,向〕
不拘于时〔介词,被〕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被动句
不拘于时
(3)倒装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6.古今异义辨析
古之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
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
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作连词,是一个词.〕
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常指许多人。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
7.相关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指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
三、文学常识
1。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四、名篇名句
关于教育、从师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子
5.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欧阳修
6.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黄宗羲
7.以义言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
——司马光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剖析:学者,此指学习的人,与今义有别。
此句的意思是:古代学习的人必定有老师。
文章开篇便直言主旨,语气斩钉截铁,将“必〞字嵌入其间,把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强调到不容置疑的程度。
在这里,作者援古以立论,一方面包含着作者“是古〞而“非今〞的褒贬,另一方面也深藏着作者以“古〞而律“今〞的用意,因此起笔就字挟千钧,声成金石。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剖析:“……者……也〞为典型的判断结构.“所以〞,用以,用来。
受,通“授〞,传授.此句的意思是:
教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这一句紧接首句,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学校的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在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和目的,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受业〞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
下文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来申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
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剖析:无,无论.所存,存在的地方。
此句的意思是:
因此,不论是贵是贱,不论是年长还是年少,道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官职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剖析:句读,语句间的停顿。
或,有的。
师,从师学习。
“或不焉〞中的“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意为: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均为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其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前四句中,“句读之不知〞和“或师焉〞相呼应,“惑之不解〞和“或不焉〞相呼应。
这里作者仍是在强调从师的重要,小时能从师,师亦只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已,而对于真正的“惑〞,却耻学于师,这样的人怎能“见其明〞呢?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剖析:此句的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胜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职业技能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是作者援引圣人从师的事例后,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全新概括。
这一思想表现了
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
这在当时,不仅遭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视和痛恨,也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二、重点语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剖析:《师说》整篇文章写得都很好,尤其这段文字写得更为精彩动人。
作者一连安排三层对比,来对士大夫们不重视师道的愚蠢行为进行批判和讽刺,笔端饱含感情,真可谓嬉笑怒骂,淋漓尽致!
首先,从“圣益圣〞缘自虚心好学,“愚益愚〞乃因为“耻学于师〞的事实上,兴叹“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这证明了惑而从师其惑能解,惑而不从师其惑难解。
文章借“惑〞与“不惑〞会导致贤圣与愚笨,将“师〞的作用由抽象定义化成了具体内容。
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一臧一否,十分鲜明。
其次,从有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但自身“则耻师焉〞的现象上,笑叹“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孩子句读不知倒去求师请教,而本人“惑之不解〞却反而不从师学习,像这样爱子而不自爱、学小而弃大的行为岂不糊涂!作者无可抑制满腔怒火,大加抨击.
第三,从“士大夫之族〞见识的浅陋及虚荣心理的言行上,感叹“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并接着忧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神巫、医生、艺人和各种手工业者,他们不以相互为师感到耻辱,而士大夫之间却鄙视以能者为师的做法,所谓“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等等的谬说,反映了他们中耻师之毒很深。
他们自诩高明,自命不凡,而实际上反不如被他们看不起的这些人。
作者用无情的揭露,以犀利的言词,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告诉人们:他们的自我夸耀,只不过是表明他们的无知罢了.因为文章前面早已说清楚了为“道〞求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理,所以这里没有再就士大夫一类人计较于“彼与彼年相若〞而不愿“不耻相师〞和羞愧于向“位卑〞者学习以及怕有“近谀〞之嫌而拒向“官盛〞者求教的一系列的错误论调,逐一加以驳斥.但本段文字开头的一连三叹,无疑就是对他们这些错误论调的全盘否定。
三层对比,环环相扣,对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批驳,如抽丝剥茧,切中肯綮,具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排偶有力论证严密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论证紧凑严密
文章论证严密,层层衔接,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韩愈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论述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
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
文章开头第一段,先正面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并提出选择老师的标准,作为全篇文章的基本论题。
接着第二、三段,就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际,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
第四段,又从正面作结论,举出孔子的言论行动作为例子,目的也在加强结论的说服力量。
最后一段点明写作缘起.整篇文章从虚到实,正反结合,有破有立。
文章谈理论,却不是空发议论;举事实,也不是现象罗列,因此文章不蔓不枝,很有说服力.
2。
排偶富有气势
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也极具特色,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偶的句式,使得文章非常有气势。
排偶的句式是把范围相同、性质相近的事物,采用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句式连接在一起来表达。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种排偶句式使人读起来不仅感到气势很盛,而且有一种音韵之美.
合作探究
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因而人的一生就应处在不断地从师学习之中,老师就是人生的引航者。
当然,从师求学也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里面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分析和研究.那么在从师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该如何面对呢?请以“从师求学〞为主题,出一期有关的知识板报,在互动、探究、争鸣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导思:可以结伴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采访一些学有所成的当地名人,记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从师求学的,要关注他们的择师标准,关注他们从师的方法和心态,关注他们在从师过程中是如何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的。
也可以向他们请教各种疑难问题.
探究:
第一步,采访有所成就的当地名人,采访前对被采访者进行必要的了解,预先相互商讨设计好采访的内容和步骤。
采访时要有针对性,事后要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梳理、提升,使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写成文字材料。
第二步,组织班级中4~5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对全班同学的文章进行筛选,精中求精,然后归类、压缩,并对语言、技巧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锤炼,从而完成板报前期的文字准备工作。
第三步,出版板报.板报的编排要广开言路,精心设计,内容和形式要统一.内容上要为“争鸣〞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在争鸣中获得思维的拓展和认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