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复活(节选)》教学课件 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 的姑娘,眼睛“特别有 神”,让人无法讨厌她, 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 她的同情。
批注展示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 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 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 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 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 出声。
探寻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 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 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 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 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 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 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学习活动一:认知形象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 罪恶 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 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 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 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 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 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批注展示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 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 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 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 能恢复她的本性。
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 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 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 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 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 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 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 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主旨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 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 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 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 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 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 人性理想。
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 全知视角
①视角转变自然灵活。
视角广阔,深入心灵。
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在讲述故事时,能够看到或感受到任 何东西,视点可以任意转移,超越时空,可以深入每一个人物的心灵,洞 悉他们的思想、情感、愿望等。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学习活动一:积累字词 自读检测
识记字音
嫣然一笑 yān 斜睨 nì
褴褛 lánlǘ
害臊 sào
擤鼻涕 xǐng 鬈发 quán
瞟一眼 piǎo 鄙夷不屑 xiè
自读检测
词语积累
嫣然一笑: 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 夺眶而出: 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 衣冠楚楚: 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鄙夷不屑: 轻视;看不起。 拒人于千里之外: 态度傲慢,拒绝别人的要求或不愿与别人接近。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 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 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 她的脑海中。
示范批注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 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 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 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 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 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 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 下显得特别有神。
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 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 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 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 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 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 自己的反省。
批注展示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 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 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 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 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 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 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 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批注展示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 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 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 夫的罪恶感。
“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 —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学习活动二:探究主题
小组合作交流
联系整部小说思考:“复活”的含义以及作者在 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
作者在两个 主人公身上 寄托了什么 样的人性理 想?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 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 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 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 “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 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 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 义”。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 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 的无比憎恨。
叙述人 称
优点
缺点
第一人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 称(有 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 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 限视角)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 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玛 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 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 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批注展示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 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 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 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 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 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 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称(有 性,便于感情交流
奇怪
限视角)
第三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称(全 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 知视角)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 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 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 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拓 展 三探、究赏析表本达文,采品用味的语是言什么视角?这种视角有何特点和好处?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 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 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 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 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
批注展示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 地说。
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 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聂 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 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批注展示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 人,就嫣然一笑。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 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 “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 惯表情。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 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 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 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 地微微一笑。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 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 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 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 是骗人的。
“复活”的含义
“复活”的含义指的是 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 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 复活。
在《复活》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 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 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灵魂 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
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 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 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 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 “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 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 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 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 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 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 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 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 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情节
探监 相认 赎罪
学习活动三:批注文本
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 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 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 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 人物的特征的。
采用批注阅读法研读文本,分 成男生、女生两组,男生批注 描写聂赫留朵夫的语句,女生 批注描写玛丝洛娃的语句。
示范批注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 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 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 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 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 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 来。
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 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 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 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 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 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 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 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 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 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 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 岁。
学习活动三:畅谈看法
拓展延伸
“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 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 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 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
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 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 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 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 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 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 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 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 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 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 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 尼娜》、《复活》等。
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 凑、集中。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 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③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 多现象的认识。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 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学习活动二:清理情节
人物
事件
写聂赫留 玛丝洛娃、 朵夫到监 聂赫留朵夫 狱探望玛
丝洛娃的 经过。
层次
一、(1——15)玛丝洛 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 己的聂赫留朵。 二、(16——70)聂赫 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 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 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 她的本性。 三、(71——78),聂 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 丝洛娃理解。
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 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 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动作、神态描写。他的情绪很激 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 看到聂赫留朵夫激 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 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 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 得阴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