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摘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智慧》————阿图尔•叔本华
1、叔本华一生的时光,大部分在寂寞里度过。
他曾说:“名声越是晚到,能够持续的时间就越长——‘优秀’需要时间来成就。
流芳后世的名声就像一棵橡树,成长十分缓慢;盛极一时的名声,持续时间短,就像那些一年生一年死的植物;而虚假的名声更是昙花一现便消亡不见。
”
2、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中,唯有痛苦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而幸福不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不过是欲望与无聊较为迅速的交替。
”
3、一个欲求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
4、叔本华认为,人之所以命运不同,在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人是什么,即广义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第二是人有什么,就是财产和各种所有物;第三是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
5、所有的事实都说明,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得多。
健康比其他幸福重要得多,所以有人说,宁做健康的乞丐,不做多病的国王。
”
6、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别人而活。
第二是牺牲健康去谋求别的东西,不明白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位多病的国王要幸福得多。
7、但你更需要追求的,是你独立而健康的个性。
8、人在他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人向外界呈现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他人看法则是基于这个人已经获得的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而来。
9、一个人内心满足与否,取决于他的情感、欲望和思想的共同作用,外在环境对人只起到了间接调节的作用。
10、即便是在无限相似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还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11、每当人们听到某个人谈论他经历的趣事时,许多人都会首先希望同样的趣事也能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但这其实只是别人有本领把一件事表达得活灵活现而已。
在智者看来是场饶有趣味的冒险,对于一个感受力贫弱的普通人而言,则可能由于司空见惯就忽略过去了。
12、每个人都被禁锢在他自己的意识局限之中,无法跳脱出来,超越不了自己,外援对他的帮助也不大。
13、我们年轻时几乎意识不到的一点是,最高级最丰富且最持久的乐趣来源于思想,思想力量的强弱决定了乐趣大小
14、如果我们真的内心富足,就不会过于期待改变命运,就好像一个傻瓜永远只是一个傻瓜,即便是到了人生的弥留之际,即便那时他身处天堂,也依然只是一个无聊的傻瓜而已。
15、幸福的本质在于“人”,那么集中精力保持身体健康、培养能力。
16、他们头脑空洞、想象力贫瘠、精神空虚,只好与跟自己相似的人为伍,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聚在一起追求消遣娱乐,纵情感官享受,最后以荒唐告终。
17、内在贫乏的人到最后连外在的财富也都会失去。
18、在所有这些品质当中,最能直接带给我们幸福感的莫过于开朗愉快的心境。
它犹如暖流一般汩汩淌过,令人四体通泰神清气爽。
19、快乐是一种即时的幸福,现在就能使我们直接感到幸福,而不只是一张存在银行有待兑现的支票——这简直是我们生而为人所能获得的最大恩惠了!要知道,我们的存在,不过是永恒的生死两端中,最短暂的瞬间而已。
20、悲观的人所面临的不幸和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富有想象力的,他们夸大了不幸和痛苦,因此比那些无忧无虑的人活得更不真实、更焦虑。
21、究其根源,痛苦和无聊是一种双重对立的存在,一是外部的或客观的,一是内在的或主观的。
22、当下层人们迫于生计而疲于奔命时,换句话说,为摆脱痛苦而挣扎,上层阶级的人们则和无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且时常陷入绝望的鏖战。
23、这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的人为了寻求刺激,不断用各种无谓的东西充塞大脑和心灵,单调又乏味。
24、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
所以,一旦对人或是人性有了认识与了解,他就会回归质朴;倘若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离群索居。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他人对他而言几乎没有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处于痛苦另一端的人,那些智商不够、情商不足的人,一旦从贫困的痛苦中稍稍解脱出来,就会不惜任何代价去争取消遣和社交;纵情人生,只为了逃避自己——人一旦独处,自身固有的东西就会显现出来。
三种绝色”——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