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5年上半年中西医结合《方剂学》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2010-02-27考试题

合集下载

六味地黄丸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

六味地黄丸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

六味地黄丸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功能主治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药方剂,其主要功效具有滋阴补肾、益精明目的作用。

下面是六味地黄丸的功能主治:1.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被广泛应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症状,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手脚心热等。

2.益精明目:这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功效之一。

它可以改善因肾虚引起的目视模糊、夜盲等眼部问题。

3.健脾益肺:六味地黄丸对脾胃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虚、肺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4.养心安神:在中医理论中,心与肾相应。

六味地黄丸能够调节心肾之间的相互关系,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对失眠、健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用法用量六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酌情调整。

一般而言,以下是常见的用法用量:1.成人用法用量:口服,一次服用9克-12克,一日2次。

可以将药物煎煮成汤剂,或者制成颗粒、丸剂等。

建议饭后服用,以充分发挥药效。

2.儿童用法用量:儿童酌情减少用量,一般以成人用量的1/2为准。

同时需要根据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法用量: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一般而言,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可以酌情减量。

4.服药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同时禁烟、禁酒。

对于因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患者,用药需谨慎。

5.长期使用: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需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宜自行延长服用时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

其它注意事项1.对草药过敏者慎用:有些人对六味地黄丸的草药成分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在使用之前,建议先进行过敏测试。

2.注意药物质量:购买六味地黄丸时,选择信誉好、质量可靠的医院或药店购买,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六味地黄丸期间,如有同时使用其它药物,请咨询医生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4.不适宜人群:六味地黄丸不适合有急性感染、肝肾功能损害以及严重心脏、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的药物作用机理以及对肝肾阴虚等各类疾病的临床作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肾阴虚患者共6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慢性肾炎患者以及慢性肝炎患者各15例,服用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对服用量进行酌情增减,一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后,13例糖尿病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86.7%;14例高血压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93.3%,12例慢性肾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80%,14例慢性肝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93.3%,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六味地黄丸对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炎以及慢性肝炎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六味地黄丸的药物作用机理,加强临床推廣应用。

标签:六味地黄丸;药物作用机理;肝肾阴虚;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由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演化而来,配方最早见于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主要成分为熟地黄、泽泻、牡丹皮、山茱萸、山药、茯苓六种[1]。

六味地黄丸经过现代医学的验证,确认其在治疗由肝肾阴虚导致的头晕耳鸣、盗汗遗精、小便淋沥、手足心发热、腰酸膝软等症状上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意义。

我院近年来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炎以及慢性肝炎的过程中,采取了服用六味地黄丸的治疗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肾阴虚患者共6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慢性肾炎患者以及慢性肝炎患者各15例。

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6±2.3)岁。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临床表现为”消渴”症状,例如体重下降、多食、多饮、小便频繁等,空腹平均血糖指数为(9.4±2.7)mmol/L,餐后平均血糖指数为(13.6±1.9)mmol/L。

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状

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状
以上三个方面为六味地黄丸的经典方剂提供了基础的概述,它们可以在PPT中用来作为 主要内容,让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方剂的发展历程、应用特点和治疗效果等。为了让内 容更具可读性和专业性,在描述时可以使用相关的中医术语和专业词汇。
六味地黄丸的历史背景
中医经典文献中的记载
Records in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2023/5/19
目录
01 02 03
六味地黄丸的起源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经典名方,起源于明代,最初由明代医学巨匠张景岳所著的著名医书《金匮要略》中记载。 根据古籍记载和临床实践,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补血的功效,广泛应用于肾虚所致的不同病症,例 如遗精、早泄、肾虚所致的头晕、目眩、乏力等。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六味地黄丸不断经历了临床应用与理 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医临床上的重要方剂之一。
药理学研究还发现,六味地黄丸在临床应用中可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种种疾病,如肾亏引发的头晕、腰膝酸软、阳痿早泄 等等。同时,六味地黄丸还可用于改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 的指导,也促进了六味地黄丸的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药理学研究是近现代六味地黄丸的重要发展途径之一。通过深入的药理学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六味地黄丸的 药效、药理机制和应用范围,为其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持。
主要成分及其功效
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有山药、杜仲、熟地、枸杞子、丹皮和龟板。其中,山药能够滋阴养胃、益气生津;杜仲 有助于补肝肾、强筋骨;熟地则具有益精补血、滋阴清热的作用;枸杞子可以明目、补肾;丹皮能够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龟板则具有滋阴补肾、养血生发的功效。 六味地黄丸具有多种功效。首先,它能够滋阴补肾,具有明显的补肾功效,特别适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头 晕耳鸣等症状。其次,它能够益精填髓,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此外,六味 地黄丸还能够明目、清热解毒、滋补肝肾等,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进行选择,可以发挥不同的功效。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方剂学》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2010-02-27考试试题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方剂学》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2010-02-27考试试题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方剂学》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2010-02-27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病因是A.各种感染B.心脏负荷过重和心肌病变C.摄入钠盐过多D.情绪激动和过重体力劳动E.严重心律失常2、甲状腺腺瘤的中医病名是()A.气瘿B.血瘿C.石瘿D.筋瘿E.肉瘿3、某肺叶发生肺不张时,典型的X线表现是____A.密度增高,边缘锐利的线条状阴影B.密度增高,边缘清楚,呈散在小花朵状阴影C.中等密度,边界不清的云絮状阴影D.斑点状或小块状密度甚高的致密阴影E.三角形密度均匀增高的片状阴影4、患者,男,50岁。

半天来呕血4次,量约1200ml,黑便2次,量约600g,伴头晕心悸。

查体:血压80/60mmHg(10.6/8 kPa),心率118次/分,神志淡漠,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

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A.配血,等待输血B.配血,快速输液,等待输血C.紧急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D.诊断性腹腔穿刺,明确腹水性质E.急查红细胞压积5、偏头痛最常见的类型A.典型型偏头痛B.普通型偏头痛C.偏瘫型偏头痛D.偏头痛持续状态E.基底动脉型偏头痛6、某女,58岁。

血气分析示:pH7.30,SB18mmol/L,BE-4mmol/L,CO2CP下降。

可能诊断为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酸碱平衡7、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栓塞,最常见于A.二尖瓣狭窄合并心力衰竭B.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C.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力衰竭D.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E.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8、卵子自卵巢排出后受精能力最强时间是在排卵后A.12小时内B.24小时内C.2天内D.3天内E.5天内9、患者,男,51岁。

阵发性腹痛,腹胀2d,伴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白,脉沉弦。

查体:腹软,轻压痛,偶见肠型。

六味地黄丸方剂学历史沿革及古代临床应用概况

六味地黄丸方剂学历史沿革及古代临床应用概况

六味地黄丸方剂学历史沿革及古代临床应用概况六味地黄丸方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条,其方药组成系将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炮附子、桂枝二味,并以熟地黄取代干地黄而成。

方中药物六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原书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气不足、目白睛多、面色咣白以及肾疳、骨疳、筋疳及肝疳等证。

此方自问世以来,由于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疗效确切,故尔在中医临床被广泛应用。

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一首让人耳熟能详的中医名方。

溯源中医方剂学发展,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拓展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另一方面,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随证化裁并创制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方剂学百花园中一簇灿烂瑰丽的奇葩。

一、异病同治,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有关六味地黄丸复方的功能与主治,从整体上看,可以认为该方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补肾,主治一切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肾阴亏损,或肝肾不足,或兼见阴虚火旺之证。

病人可以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淋漓,牙齿动摇,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多梦,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病后低热,消渴引饮,骨蒸潮热,舌燥咽痛,以及小儿囟开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一系列症状。

如前所述,在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六味地黄丸主要被运用于多种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

在宋・刘防所撰《幼幼新书》里,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鹤节、慢惊风以及虚寒等多种儿科疾病。

至元代,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已经超越了儿科的范围。

在朱震亨的门人及其私淑者所辑《丹溪心法》一书中,六味地黄丸被用于治疗咳嗽、小便不禁、虚损、淋证以及消渴等多种内科疾病。

在杜思敬所辑《济生拔粹》一书中,已经提到肾脏虚损,久病之后身体赢弱不堪,虚烦盗汗,骨蒸发热,肢体痿软,诸般血证,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

至明代,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又较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虞抟《医学正传・卷之三・虚损》“六味地黄丸”的主治功效记载:“治肾经虚损,久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六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六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六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黄精、山药、熟地黄、丹参、牛膝和枸杞子六味药物组成。

在中医药领域,六味地黄丸被广泛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尿频下利、遗精、遗尿、盗汗等症状。

下面将详细介绍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功效是滋补肾阴,清热生津。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虚引起的身体不适会产生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状。

六味地黄丸中的药物组分具有滋补肾阴的作用,可强壮肾脏,调节阴阳平衡。

同时,六味地黄丸还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能够缓解口干舌燥、失眠多梦等热症状。

1. 养阴清热:六味地黄丸中的丹参具有清热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阴虚内热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夜晚盗汗等。

2. 补肾养肝:六味地黄丸中的黄精和熟地黄有滋补肾阴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精神疲乏等症状。

3. 强壮筋骨:六味地黄丸中的牛膝具有强壮筋骨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腰膝酸软、筋骨疲软等症状。

4. 改善睡眠:六味地黄丸中的山药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等症状。

5. 健脾益肺:六味地黄丸中的山药和枸杞子具有健脾益肺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乏力懒言、呼吸短促等症状。

6. 补血活血: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黄具有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面色苍白、月经量少等症状。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亏损导致的各种症状,包括肾阴不足、肾虚、肾虚阳亏等。

肾阴虚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阴气不足,使得火炽无饼,出现一系列症状。

此时,六味地黄丸的滋补肾阴的作用可以起到恢复阴液、根治症状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功效和作用。

不过,在使用过程中需遵循医嘱,避免过量使用。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处方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别名】补肾地黄丸、补肝肾地黄丸、地黄丸、六味丸【组成】熟地黄8钱,山萸肉4钱,干山药4钱,泽泻3钱,牡丹皮3钱,白茯苓(去皮)3钱。

【现代处方】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

耳聋耳鸣,腰膝痠软,遗精盗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失血失音,消渴淋浊;妇女肾虚,血枯闭经;小儿囟开不合,五迟五软。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温水化下。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忌萝卜。

忌铁器,忌三白。

本方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食少及便溏者慎用。

阴盛阳衰,手足厥冷,感冒头痛,高热,寒热往来者不宜用。

又南方夏季暑热湿气较盛时,宜少服用。

【药理作用】①降血脂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12:41):以本方片剂对实验性高血脂家兔进行研究,给药组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分别低于对照组,效果显著(P<0.01),而对正常大鼠无明显影响;给药组肝、脾、肾上腺重量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解剖时肉眼观察,对照组肝脏等脏器都呈现较明显的脂肪沉积,而给药组色泽均较正常;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HDL-C能明捊?增高(P<0.01)。

②降血糖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4:11):用本方水提物口饲糖尿病大鼠,3天后能降低血糖、尿素氮和甘油三脂,5天后能降低血钾、提高血钠和血蛋白,降低尿?-酮体水平。

③防治肿瘤《中医杂志》(1983;6:71):本方能抑制N-亚硝基氨酸乙脂和氨基甲酸乙脂的诱瘤作用,有助于荷瘤体的单核吞噬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骨髓干细胞和淋巴组织增生,圍一定程度上维持荷瘤小鼠甲状腺功能,降低蛋白分解代谢,从而对肿瘤的形成和荷瘤体的生存具有某些作用。

④保护肾功能作用《中成药研究》(1982;12:23):用本方对大鼠Masugi型肾炎的实验捊?疗,治疗组血清尿素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停药后尿素量又明显增高,说明本方能促进肾脏对体内代谢产物——尿素的排泄,从而保护肾功能。

六味地黄丸说明书

六味地黄丸说明书
【主要成份】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性状】六味地黄丸(太极)为棕褐色的浓缩丸;味微甜、酸、略苦。
【剂型】丸剂
【药理作用】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胸腺、脾脏重量减轻,使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恢复。具有降血糖作用。糖尿病鼠灌服本方能降低其血糖、尿素氮和甘油三酯,降低血钾,提高血钠和蛋白,降低尿中酮体水平。具有降血脂作用。本方能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TC(总胆固醇)和肝中脂肪含量,升高血清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HDL-C/TC比值。对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家兔,本方能降低肝脏、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具有抗肿瘤作用。本方水煎剂给小鼠灌胃,可降低N-亚硝基肌氨酸乙酯引起的前胃鳞癌及氨基甲酸乙酯所致肺腺瘤的诱发率。本方能增强荷瘤小鼠淋巴细胞对六味地黄丸(太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味甜而酸。瘤细胞的杀伤力,能增强或保护荷瘤小鼠骨髓干细胞的功能,恢复荷瘤小鼠甲状腺吸碘功能。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抵抗力作用。本方口服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提高异丙肾上腺素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本方还可明显延长减压缺氧小鼠存活时间,延长雄性小鼠的游泳持续时间,促进体重增长,延缓-15℃所致小鼠冷冻死亡。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胸腺、脾脏重量减轻,使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恢复。具有降血糖作用。糖尿病大鼠灌服本方能降低其血糖、尿素氮和甘油三酯,降低血钾,提高血钠和蛋白,降低尿中酮体水平。具有降血脂作用。本方能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TC(总胆固醇)和肝中脂肪含量,升高血清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HDL-C/TC比值。对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家兔,本方能降低肝脏、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具有抗肿瘤作用。本方水煎剂给小鼠灌胃,可降低N-亚硝基肌氨酸乙酯引起的前胃鳞癌及氨基甲酸乙酯所致肺腺瘤的诱发率。本方能增强荷瘤小鼠淋巴细胞对六味地黄丸(太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味甜而酸。瘤细胞的杀伤力,能增强或保护荷瘤小鼠骨髓干细胞的功能,恢复荷瘤小鼠甲状腺吸碘功能。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抵抗力作用。本方口服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提高异丙肾上腺素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本方还可明显延长减压缺氧小鼠存活时间,延长雄性小鼠的游泳持续时间,促进体重增长,延缓-15℃所致小鼠冷冻死亡。

我院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成药临床应用情况分析

我院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成药临床应用情况分析

·药物临床·我院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成药临床应用情况分析高佳莺钱婉燕张婕伃(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 上海 201900)摘要目的:点评与分析我院门诊包含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成药的中成药处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2021年1—11月我院门诊中含有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的共802张处方进行收集分析。

结果:以中医内科、60~75岁患者和临床诊断虚病患者使用最多。

半数以上患者同时使用2种及以上中成药。

不合理处方64张(7.98%),问题依次为用法用量不规范、超1个月量未签名确认、临床诊断书写不全、适应证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

结论:我院使用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成药存在一定不合理用药情况,需要加强处方点评、继续教育,以规范合理用药。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 门诊处方 临床应用 处方点评中图分类号:R286; R285.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15-0020-03引用本文高佳莺, 钱婉燕, 张婕伃. 我院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成药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 上海医药, 2022, 43(15): 20-22; 69.Analysi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iuwei Dihuang pilland its analogues in our hospitalGAO Jiaying, QIAN Wanyan, ZHANG Jieyu(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of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19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including Liuwei Dihuang pill and its analogues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 A total of 802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Liuwei Dihuang pill, Guifu Dihuang pill and Zhibai Dihuang pill in our outpatient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21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Patients aged 60-75 with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deficiency diseases i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patients used two or more kind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64 irrational prescriptions (7.98%), and the problems were in the order of nonstandard usage and dosage, no signature for confirmation after one month, incomplete writing of clinical diagnosis, unreasonable indications and unreasonable combination medication. Conclusion: The use of Liuwei Dihuang pill and its related prescription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 has some irrational drug use,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rescription reviews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standardize the rational drug use.KEY WORDS Liuwei Dihuang pill; prescription of outpatient clinic; clinical application; prescription review中成药是以饮片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阴)——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一、组成熟地黄八钱(24克)、山茱萸四钱(12克)、干山药四钱(12克)、泽泻三钱(9克)、茯苓去皮,三钱(9克)、丹皮三钱(9克)。

二、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圆(现代用法:炼蜜和丸,每丸约重15克,成年人每服一丸,日三次,空腹时服,开水送下,或水煎服)。

三、歌括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2.知柏地黄丸再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3.都气丸六味再加五味子,丸名都气虚喘安。

4.麦味地黄丸地黄丸中加麦味,咳喘盗汗皆能挽。

5.杞菊地黄丸六味再加杞与菊,目视昏花治可痊。

四、功用滋补肝肾。

五、主治肝肾阴虚。

腰膝痠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囱开不合之症。

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六、方解本方系将《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所组成。

原著用治小儿肝肾阴虚不足之证。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又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故腰膝痠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等,皆为肾阴虚,髓海不足所致。

小儿囱开不合,是亦肾虚则生骨迟缓而成。

肾为阴阳(水火)并存之脏,肾阴虚则阳易亢,亦即所谓“水亏火旺”之类。

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消渴,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症,俱属阴虚阳亢,或水亏火旺所导致。

故本方立法,以肾、肝、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阴为主。

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是为君药。

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亦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

本方配伍的另一特点是“补中有泻”,即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英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而渗脾湿。

此即所谓“三泻”,或称“三开”。

如此配伍,虽是补泻并用,但是配泻”是为防止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实际还是以补为主。

六味地黄丸配方用量

六味地黄丸配方用量

六味地黄丸配方用量六味地黄丸是一种非常著名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是由六种不同的中草药组成,每味地黄丸都含有适当的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味地黄丸的配方和用量。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主要由以下六味中草药组成:淫羊藿、山药、牡丹皮、泽泻、熟地黄和丹皮。

每一味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它们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六味地黄丸的疗效。

淫羊藿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之一,用量一般为30克。

它有滋阴补肾、固精止遗的作用。

山药是补中益气的药材,用量一般为15克。

牡丹皮则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用量一般为15克。

泽泻是利水渗湿、通便利水的中草药,用量一般为15克。

熟地黄是滋阴补肾的一味药材,它还能养血生津、益气补血,用量一般为15克。

丹皮是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药材,用量一般为9克。

根据以上配方和用量,六味地黄丸一般配方如下:- 淫羊藿 30克- 山药 15克- 牡丹皮 15克- 泽泻 15克- 熟地黄 15克- 丹皮 9克以上是六味地黄丸的标准配方和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些个别情况下的变化。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中医医生可以调整某些药材的用量,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它主要用于肾阴亏损所引起的肾虚证。

肾虚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具有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种不同类型。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型,具体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等症状。

除了肾阴虚之外,六味地黄丸还可用于治疗一些妇科疾病,如更年期综合症、月经不调等。

对于这些妇科疾病的治疗,一般将一些适合妇科疾病的药物加入到标准的六味地黄丸配方中,以益气养血、调理阴阳的效果。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在使用六味地黄丸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方进行调配和用量控制,遵医嘱服用。

总结起来,六味地黄丸是一种非常著名的中药方剂,配方中包含淫羊藿、山药、牡丹皮、泽泻、熟地黄和丹皮这六种药材。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及药量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及药量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及药量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具有补益肾阴、滋养肝肾之功效的中药方剂。

其组成主要包
括以下几味药材:山药、山茱萸、牛膝、枸杞子、熟地黄、牡丹皮,六味药相互搭配,形成了一味温和而具有益气补阴作用的药丸。

配方组成及药量
1.山药(30克):味甘性平,具有益脾养胃、补中益气的功效。

2.山茱萸(20克):味甘、性温,具有温肾固精、止遗尿的作用。

3.牛膝(15克):味苦、辛,性凉,有滋肾养血、强筋骨的功效。

4.枸杞子(15克):味甘性平,有补肝肾、明目润燥的作用。

5.熟地黄(15克):味甘、苦,性平,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滋阴润
燥作用。

6.牡丹皮(10克):味苦、辛,性寒,有活血散瘀、清热解毒的效果。

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根据医师的指导决定剂量和用药频率。

一般情况下,每次服用6-10克,一日
2次。

可冷开水送服,也可煎汤后饮用。

在服用期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适当增加睡眠时间,以帮助药效发挥最佳作用。

六味地黄丸主要适用于肾阴亏虚、肝肾不足、虚劳自汗、脾肺不和等证的患者,但对于孕妇、儿童、慢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上是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及药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
及时咨询专业医师或药师。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剂量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剂量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剂量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常用于中医药理疗方的药物,主要用于肾阴不足引起的腰
酸腿软、耳鸣耗损、头晕、潮热、夜尿频多等症状的调理治疗。

下面将介绍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及各种药材的剂量。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
1.熟地黄(12克):入肾经,滋阴养血,补肾益精,主要用于肾阴亏
虚、腰膝酸软;
2.山药(12克):入脾、肺经,益气健脾,补肺养阴,主要用于脾肺
阴虚、久咳痰喘;
3.知母(12克):入胃、肺经,清热润肺,滋阴养阴,主要用于阴虚
火旺、津伤热证;
4.牡丹皮(9克):入心、肝经,凉血解毒,活血化淤,主要用于心火
上炎、气血瘀滞;
5.芍药(9克):入心、肝经,活血调经,养血缓急,主要用于血瘀症;
6.芒硝(15克):燥湿利水,清热泄火,主要用于湿热壅滞。

各药材的剂量
•熟地黄12克
•山药12克
•知母12克
•牡丹皮9克
•芍药9克
•芒硝15克
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状况和症状轻重,可以适当调整各药材的剂量,但在一般情
况下,以上剂量是常见的配方组成。

需遵医嘱使用,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不良反应。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组成剂量详细介绍如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在使用中遵
医嘱,合理搭配药材,以达到最佳疗效。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补益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补益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补益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中不含A、温肾补阳药B、滋补肾阴药C、养阴润肺药D、化痰开窍药E、平肝息风药2、肾气丸原方用量最大的药物是A、桂枝B、山药C、炮附子D、干地黄E、山萸肉3、六味地黄丸和大补阴丸两方组成中均不含有的药物是A、泽泻茯苓B、知母黄柏C、生地黄怀牛膝D、牡丹皮山茱萸E、炙龟板熟地黄4、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药是A、茯苓B、黄芪C、熟地D、山药E、山茱萸5、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麦冬麻仁枣仁B、生地元参麦冬C、阿胶当归芍药D、生姜大枣黄芪E、生地阿胶麦冬6、炙甘草汤的功用是A、益气健脾,养阴润肺B、健脾益气,补肺宁嗽C、益气滋阴,通阳复脉D、益气健脾,养血柔肝E、补脾益肺,宁嗽止血7、归脾汤的功用是A、健脾养心,益气摄血B、健脾益气,宁心安神C、滋阴清热,补心安神D、健脾升阳,渗湿止泻E、益气补血,健脾养心8、归脾汤和补中益气汤两方均具有的功用是A、升阳举陷B、益气养血C、补脾养心D、益气退热E、养心安神9、归脾汤中配伍茯苓意在A、利水消肿B、健脾渗湿C、宁心安神D、渗湿止泻E、涤痰除饮10、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A、健脾益气,升阳举陷B、健脾养胃,理气化痰C、健脾益气,和中养胃D、健脾益气,渗湿止泻E、健脾助运,养胃渗湿11、补中益气汤功用是A、益气补血,健脾温阳B、健脾益气,养胃和中C、健脾养胃,渗湿和中D、补中健脾,升阳举陷E、补中健脾,渗湿止泻12、主治劳倦伤脾所致的发热,后世称为“甘温除热法”的方剂是A、归脾汤B、炙甘草汤C、竹叶石膏汤D、白虎加人参汤E、补中益气汤13、右归丸的功用是A、滋阴补肾,填精益髓B、温补肾阳,填精益髓C、温补肾阳,涩精缩尿D、温肾化气,利水消肿E、温肾壮阳,涩精止遗14、左归丸组成中含有而右归丸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A、枸杞子B、龟板胶C、鹿角胶D、山茱萸E、菟丝子15、左归丸的功用是A、滋阴补肾,涩精止遗B、温补肾阳,填精补血C、滋阴补肾,填精益髓D、补益肝肾,强壮筋骨E、填精补髓,滋阴降火16、当归补血汤原方当归与黄芪的配伍用量比例是A、1:1B、1:2C、1:5D、2:1E、5:117、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为君,意在A、补气生血B、补气固表C、补气托毒D、补气行血E、补气行水18、补益剂应用时需注意A、真虚假实证、真实假虚证均可使用补益剂B、补益剂中须配伍理气醒脾之药,注意补而不滞C、补益剂多味厚滋腻,宜大火久煎D、宜饭后立即服用补益剂,助药物吸收E、补益剂性质温和,适用范围广,虚证实证俱可二、B1、A.山茱萸牛膝B.炮附子肉桂C.炮附子山茱萸D.枸杞子菟丝子E.鹿角胶龟板胶<1> 、肾气丸和地黄饮子两方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B、C、D、E、<2> 、左归丸和右归丸两方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B、C、D、E、2、A.熟地山药B.黄芪人参C.白术当归D.远志菖蒲E.人参麦冬<1> 、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两方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B、C、D、E、<2> 、炙甘草汤和生脉散两方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B、C、D、E、3、A.滋肾养肝B.温补肾阳C.滋肾养心D.健脾益气E.补脾养心<1> 、参苓白术散和炙甘草汤两方均具有的治疗作用是A、B、C、D、E、<2> 、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两方均具有的治疗作用是A、B、C、D、E、4、A.白术茯苓B.人参白术C.甘草生姜D.茯苓干姜E.干姜甘草<1> 、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B、C、D、E、<2> 、理中丸和四逆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B、C、D、E、5、A.白术B.黄芪C.当归D.柴胡E.茯苓<1>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含A、B、C、D、E、<2>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含A、B、C、D、E、6、A.鹿角菟丝子B.山药山茱萸C.山药生地黄D.阿胶干地黄E.龟胶枸杞子<1> 、左归丸和肾气丸两方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B、C、D、E、<2> 、右归丸和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B、C、D、E、7、A.当归黄芪B.熟地泽泻C.人参当归D.熟地当归E.山药茯苓<1> 、六味地黄丸和参苓白术散两方组成中均含有A、B、C、D、E、<2> 、归脾汤和当归补血汤两方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B、C、D、E、8、A.气阴两伤,久咳自汗者B.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者C.阴虚火旺,骨蒸盗汗者D.虚火灼金,咳嗽咯血者E.虚劳肺萎,干咳无痰者<1> 、当归补血汤适用于A、B、C、D、E、<2> 、生脉散适用于A、B、C、D、E、9、A.人参B.黄芪C.当归D.麦冬E.枸杞<1> 、生脉散的君药是A、B、C、D、E、<2> 、玉屏风散的君药是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地黄饮子的组成是熟干地黄、巴戟天、炒山茱萸、石斛、肉苁蓉、炮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生姜、大枣。

新编医药常识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新编医药常识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六味地黄丸是中医里的一味方剂,在生活中很常见。

现在也有六味地黄丸的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配伍组方上具有三补三泻的特点。

中药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加味而成。

现代医学研究,六味地黄丸还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但畏寒怕冷、痰多湿重之人不宜服用。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并不是包治百病,但据统计,在各种文献报道中,六味地黄丸治疗的病症涉及137种。

最常见的是用于治疗亚健康状态、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保健药品在长期服用。

同时,作为治疗药品,它在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

至北宋,太医丞钱乙认为肾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的理论。

遂从金匮肾气丸入手,创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

中医学认为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

方中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生髓,为方中的君药。

山茱萸滋养肝肾,并能涩精;六味地黄丸山药补脾益气而固精,二者用为臣药。

三味药相配,共同发挥补益肝、脾、肾的作用,效力全面,且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可治本。

泽泻泄肾利湿,并可防止熟地黄过于滋腻;丹皮能够清泻肝火,同时可以制约山茱萸的收敛作用;茯苓淡渗脾湿,帮助怀山药健运脾胃,这三味药物为泻药,泻湿浊,平其偏盛,为佐药,是治标。

更适用于肾阴虚仅从历史医家的主张就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六味地黄丸,中成药名。

为补益剂,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通用名六味地黄丸商品名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功效滋阴补肾主治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克用法用量口服。

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有效期60个月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1020056执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目录.1药品类型.2性状.3主要功效.4适用病症.5用法用量.6药性分析.7不良反应.8药品禁忌.9注意事项.10贮藏方法药品类型非处方乙类性状本品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而酸。

主要功效滋阴补肾。

适用病症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用法用量口服。

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药性分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

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

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

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药品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分析及科学应用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分析及科学应用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分析及科学应用【关键词】六味地黄丸;药理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5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637-01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阴补肾和异病同治的代表方剂,历经数百年医家的运用经久不衰,是祖国传统医学的奇葩。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六味地黄丸的认识。

1 配伍分析1.1 方之组成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此方系将张仲景金匮肾气丸除去桂枝、附子二味药,以熟地黄取代干地黄演变而来,具体组成为:熟地黄八钱、山茱萸四钱、干山药四钱、泽泻三钱、牡丹皮三钱、白茯苓三钱。

六味中药为末,炼蜜为丸。

君药,熟地黄。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

主治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消渴内热,盗汗遗精,血虚萎黄。

《珍珠囊》谓其“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

《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

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

”臣药,山茱萸与山药。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主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体虚欲脱,心虚怔忡,肾虚气喘,五更泄泻。

《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之功效。

主治脾虚泄泻,肺虚咳喘,虚热消渴,肾虚遗精、带下、尿频。

《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佐药,泽泻、牡丹皮和茯苓。

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有渗湿利水,泄热之功,主治小便不利,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本草纲目》曰“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主治斑疹吐扭,阴虚发热,骨蒸无汗,痈肿疮毒,闭经痛经,跌打损伤。

《本草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

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六味地黄丸

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六味地黄丸

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我们熟悉的方剂,也是日常应用非常广泛的方剂,无疑也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中医方剂学考查的重点,今天为考生整理相关高频考点。

六味地黄丸为北宋儿科医家钱乙所创制,其组成为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去皮).滋补肝肾。

肝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互可转化,肝肾阴血不足又常可相互影响。

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海,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或虚热上扰清窍,故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则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用治肾怯诸证。

《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六味地黄丸的化裁较多,如麦味地黄丸,滋阴力比六味强,适合心烦五心潮热者;知柏地黄丸适合小便黄下焦湿热较明显者,明目地黄丸效比杞菊显著适合肝肾不足目暗不明者,杞菊地黄丸亦治眼病,但偏于肝肾不足头晕眼花者,左归丸适合年老,病后消耗自然体衰,阴虚症状明显者,峻补纯补无泄,易引起腹泻便溏,不宜长期使用。

六味地黄丸方剂的来源与方名释义

六味地黄丸方剂的来源与方名释义

六味地黄丸方剂的来源与方名释义
李慧平;年莉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
【摘要】"六味地黄丸"选自宋代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它脱胎于张仲景肾气丸,是化裁改造肾气丸得到的一首方剂。

钱乙对肾气丸改造之后,熟地黄在方剂中的作用凸显出来,所以将方剂命名为"地黄丸"。

自古至今以"地黄丸"(或"圆")命名的方剂数量众多,但药物组成差异较大。

通过对六味地黄丸的来源、方名寓意、历代的同名方剂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2页(P157-158)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方剂来源;同名方剂
【作者】李慧平;年莉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
【相关文献】
1.方名切入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J], 朱梅;
2.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及其加减方相关专利分析 [J], 王晓宏;丁毅
3.传统名方六味地黄丸 [J], 黄新来; 张合芹
4.结合出典理解方义──“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名释义七则 [J], 叶万芳;王兴国
5.《医方小品》有方名方剂来源考 [J], 孙竹青;刘更生;焦健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2015年上半年中西医结合《方剂学》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2010-02-27考试题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

)1、”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____A.阳虚B.阴虚C.阴阳两虚D.阳盛E.阴盛2、1976年美国学者提出的医患关系基本模式是A.主动-被动型,互相-合作型,平等参与型B.主动-合作型,相互-指导型,共同参与型C.主动-配合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D.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E.主动-被动型,共同参与型,父权主义型3、只有当哪对脑神经和小脑前庭束完整无损时,才能发生晕动病A.第2对B.第4对C.第6对D.第8对E.第10对4、经产妇,产后第一天,诉下腹痛,查有低热,出汗,咽不充血,无恶心呕吐,腹泻,脐下二横指处触及一硬块上界,白细胞11.0x10 9/L几,中性0.75,最可能的诊断是A.产后子宫内膜炎B.子宫肌瘤红色变性C.产后宫缩痛D.卵巢囊肿扭转E.子宫肌炎5、某女,37岁,已婚。

10年前曾患葡萄胎,无诱因开始阴道流血,持续2个月,量时多时少,诊断病理报告结果为:见滋养细胞增生活跃,未见绒毛结构。

最可能的诊断是A.子宫肌瘤B.功血C.绒癌D.侵葡E.以上都不是6、某女,50岁。

患胃下垂5年,目前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肛门重坠,舌淡脉虚。

治疗当首选A.生脉散B.牡蛎散C.参苓白术散D.补中益气汤E.四君子汤7、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是A.肝郁与肾虚B.肝郁与肾郁C.肝郁与脾虚D.血寒与血热E.脾虚与肾虚8、脑栓塞治疗的原则正确的是A.防治脑水肿B.溶栓治疗C.手术摘除栓子D.根除栓子来源E.控制脑水肿,并治疗原发病9、小儿指纹偏红主____A.里热B.疳积C.表证D.疼痛E.惊风10、某女,42岁。

腰酸腿软,头目眩晕,遗精滑泄,自汗,口燥舌干,舌光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当首选A.大补阴丸B.六味地黄丸C.肾气丸D.右归丸E.左归丸11、基因工程的伦理原则中不正确的是A.集中用于疾病的治疗,而不是用于“优生”B.知情同意或知情选择C.保护基因隐私和反对基因歧视D.利用基因进行胚胎克隆E.努力促进人人平等、民族和睦和国际和平12、下列各项,可诊断为闭经的是A.月经来潮后又中断3个月B.月经来潮后又中断8个月C.居经D.年满14周岁,月经尚未来潮E.年逾49岁,月经1年余未来潮13、患者,男,28岁。

餐后突发性右上腹痛,疑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下列检查中,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是A.肠鸣音消失B.腹腔穿刺C.肠鸣音亢进D.上腹压痛、反跳痛E.立位腹部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14、治疗麻疹中医历代医家最推崇的方法是____A.升B.清C.透D.散E.和15、足阳明胃经的主治特点是A.后头、肩胛病,神志病B.后头、背腰病C.侧头、胁肋病D.前头、口齿病,胃肠病E.前头、鼻、口、齿病16、视力减退和视野缩小是下列哪种药的不良反应A.利福平B.卡那霉素C.异烟肼D.乙胺丁醇E.链霉素17、麻子仁丸与济川煎都具有的功用是A.滋阴B.养血C.行气D.泻热E.润肠18、患儿,3岁。

发作性瞪目直视,神志恍惚,喉间痰鸣,痰涎壅盛。

发作后如常人。

舌质暗,苔白腻,脉滑。

其治法是A.熄风止痉B.涤痰开窍C.镇惊安神D.清热化痰E.健脾运湿19、下列哪项不是中毒型菌痢的临床特征A.急性高热,反复惊厥,昏迷B.腹痛、腹泻明显C.迅速发生休克,呼吸衰竭D.大便常规检查发现大量白细胞E.脑脊液检查正常20、我国制定和颁布卫生法的机构是A.卫生部B.国务院C.全国政协D.最高人民法院E.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1、患者因与人争吵,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症见面色苍白,汗出,四肢逆冷,脉细缓。

治疗应首选A.印堂、太阳、百会、神庭B.人中、承浆、百会、囟会C.通天、四神聪、神门、液门D.三阴交、合谷、神门、大陵E.人中、合谷、足三里、中冲22、心绞痛心,肾阳虚证的治法是A.辛温通阳,开痹散寒B.通阳泄浊,豁痰开痹C.益气通阳,通脉止痛D.活血化瘀,通脉止痛E.益气壮阳,温络止痛23、独活具有的功效是()A.活血B.行气C.化痰D.泻下E.解表24、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采取的吸氧方法A.间歇高浓度B.持续高浓度C.间歇低浓度D.持续低浓度E.面罩持续吸氧25、此病例辨证为A.淋证之劳淋B.血淋之虚淋C.淋证之膏淋D.气淋之虚证E.血淋之虚证26、患者,男,44岁。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量约1300 ml。

现头晕心悸,神志淡漠,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

查体:血压80/60 mmHg(10.6/8 kPa),心率120次/分,腹部移动性浊音(+)。

应首先A.紧急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B.急查红细胞压积C.配血,快速输液,等待输血D.配血,等待输血E.以上都不是27、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症状是A.畏寒、发热B.声音嘶哑C.剧烈腹泻,继之呕吐D.腹部绞痛E.腓肠肌痉挛28、里实热证的表现不包括A.身发高热B.两颧娇红C.口渴饮冷D.大汗不止E.脉象洪数29、越鞠丸的组成药物是A.香附、麦芽、川芎、苍术、陈皮B.苍术、厚朴、陈皮、香附、山栀C.菊花、山栀、川芎、甘草、神曲D.柴胡、香附、川芎、神曲、陈皮E.川芎、山栀、神曲、香附、苍术30、天柱穴的位置在A.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B.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C.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D.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E.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 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诊断病毒性肝炎最可靠的根据是A.发病季节B.起病方式C.症状及体征D.接触史E.病原学及肝功能检查2、失神发作(以往称小发作)见于A.5~14岁儿童B.育龄妇女C.婴儿D.20~40岁E.老年人3、某男,50岁。

腹泻2年,晨起即腹痛,泻后痛减,腹冷喜暖,精神疲乏,腰酸腿软,四肢发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除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外,应加用A.阴陵泉、命门B.阴陵泉、脾俞C.脾俞、太白D.肾俞、命门E.下脘、关元4、若X线检查发现结石大小约0.cm,则该病人较适宜的治疗方法是A.保守治疗B.体外冲击波碎石C.输尿管肾镜取石D.输尿管切开取石E.经皮肾镜取石5、不符合急性左心衰治疗原则的是A.减少循环血量B.减少肺泡内液体渗入,保证气体交换C.增加左室心搏量D.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E.降低左房压和(或)左室充盈压6、女性,30岁,已婚。

分娩一女婴。

因小事与家人发生争吵后,情志抑郁,食欲缺乏,2天后乳汁减少,乳房胀硬,低热,舌质正常,脉弦。

其证型是A.气血虚弱B.肝郁气滞C.心脾两虚D.肝胃不和E.肝经郁热7、下列各项,可见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饮症状的是____A.湿热B.阴虚C.痰饮D.瘀血E.温病营分证8、治上消者,宜润和清的脏腑是A.胃、肾B.肾、肺C.肺、脾D.肺、肾E.肺、胃9、患者,女性,40岁。

右上腹痛伴发热、黄疸3天,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胆囊炎B.急性胃炎C.消化性溃疡D.急性阑尾炎E.急性胰腺炎10、选择抗癫痫药物是根据A.发作的诱因B.发作的病因C.发作的类型D.发作的频率E.脑电图的异常改变11、反胃的治疗原则为A.和胃降逆B.滋养胃阴C.益气健脾D.温养脾胃E.清胃降火12、以下关于贫血病位及相关脏器叙述正确的是A.病位在肝、肾,与心、肺相关B.病位在心、肺,与肝、肾相关C.病位在脾、胃,与肝、胆相关D.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相关E.病位在肝、肾,与脾、胃相关13、早孕时最早及最重要的症状是A.停经B.早孕反应C.尿频D.腹痛E.乳房胀痛14、暖肝煎中配伍当归的用意是__A.下气止逆B.养血补肝C.化瘀生新D.养血润燥E.补血和营1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听诊可听到的杂音是____A.三尖瓣区可闻及1~2级的吹风样舒张期杂音B.三尖瓣区可闻及1~2级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C.二尖瓣区可闻及1~2级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D.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递减的隆隆样杂音E.二尖瓣区可闻及1~2级的吹风样舒张期杂音16、男性,18岁。

左侧面瘫,口角歪斜,继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黄腻。

治疗除针刺主穴外,还应选用的是A.下关B.曲池C.风池D.水沟E.迎香17、患儿,8个月。

发热4天,喷射状呕吐1天,惊厥4次。

体格检查:体温39℃,精神萎靡,前囟1.5cm×l.5cm膨隆,有波动感。

颈强直,咽部充血,布氏征(+),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1000×109/L,中性粒细胞0.8,蛋白300mg/L,糖1.2mmol/L。

其可能的诊断是A.病毒性脑膜炎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D.新型隐球菌脑膜炎E.瑞氏综合征18、属于不稳定性骨折的是A.嵌插骨折B.青枝骨折C.横骨折D.裂缝骨折E.斜骨折19、某女,34岁。

2年来全身皮肤反复因寒风或寒冷等刺激,出现红色斑疹,时隐时现,并且瘙痒难耐,患者感到痛苦不堪,专科医师诊断为慢性荨麻疹(寒冷型)。

发作时应给予治疗的药物是A.赛庚啶B.氯苯那敏C.茶苯海明D.异丙嗪E.苯海拉明20、治疗胸痹心痛之痰瘀痹阻证应首选A.半夏白术天麻汤B.大蓟饮子C.瓜蒌薤白半夏汤D.瓜蒌薤白白酒汤E.大七气汤20、治疗胸痹心痛之痰瘀痹阻证应首选A.半夏白术天麻汤B.大蓟饮子C.瓜蒌薤白半夏汤D.瓜蒌薤白白酒汤E.大七气汤21、下列关于五脏与血液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肝主藏血B.脾主统血C.肾精化生血D.肺气助心行血E.心调节血流量22、患者,男,48岁。

肝硬化5年,腹胀,按之软而不坚,胁下胀痛,纳少,食后胀甚,得热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其中医治法是A.疏肝理气,健脾利湿B.温中散寒,行气利水C.活血化瘀,化气行水D.清热利湿,攻下逐水E.滋养肝肾,化气利水23、治疗新生儿湿热胎黄的首选方剂是A.茵陈蒿汤B.茵陈理中汤C.血府逐瘀汤D.茵陈四苓汤E.龙胆泻肝汤24、某女,58岁。

血气分析示:pH7.30,SB18mmol/L,BE-4mmol/L,CO2CP 下降,可能诊断为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酸碱平衡25、肾小管性酸中毒,尿液不能被酸化,pH大于A.4.0B.5.0C.6.0D.7.0E.7.526、下列除哪项外,其他均属于腰麻(蛛网膜下腔阻滞)术后的并发症A.尿潴留B.呼吸抑制C.颅神经麻痹D.马尾丛综合征E.化脓性脑脊髓膜炎27、潜伏期是指____A.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典型症状出现B.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C.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排出体外D.自接触传染源至患者开始出现症状E.自接触传染源至典型症状出现28、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错误A.是由一种RNA病毒引起的B.具季节性和周期性C.鼠类是主要传染源D.皮疹多为出血性E.都具典型的5期经过29、舌苔脱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者称为A.花剥苔B.地图舌C.镜面舌D.光滑舌E.类剥苔30、诊断急性菌痢必做的检查是A.血常规B.粪便常规C.直肠镜D.血培养E.悬滴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