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刻葫芦在文化旅游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刻葫芦在文化旅游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思路
李晓燕
【摘要】始见于光绪年间的兰州雕刻葫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今天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介绍了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文化意义,探讨如何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推动雕刻葫芦的推广与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2)004
【总页数】6页(P69-74)
【关键词】文化旅游;兰州刻葫芦;葫芦文化
【作者】李晓燕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3
201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发布,二十篇、八十章的内容中至少有15处直接提到旅游产业未来五年的规划,提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丝路明珠”的美誉。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现代意识、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
支柱产业。
相比于旅游发达城市,兰州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因此,在旅游产品的特色上下功夫,使兰州有别于其他西北旅游城市,突出金城地域文化特色,是推广兰州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兰州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兰州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旅游业发展,明确把旅游业纳入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的重要内容加以发展。
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之后,201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兰州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多元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015年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在政府主导战略的全力推进下,兰州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行业收入不断增加,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兰州作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游客集散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表明,虽然兰州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与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
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相比差距更大。
这份报告分析了兰州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区品位不高,缺乏拳头产品,经营管理方式粗放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拳头产品,积极鼓励旅游商品企业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逐步形成兰州旅游商品系列体系,以满足旅游市场消费的需求。
2011年兰州市旅游局对《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解读中,也提到“兰州市推出地方特色购物旅游产品,要继续抓好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新”。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已是发展旅游业的大势所趋。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多、等级不断提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旅游景区需要通过文化创意实现主题突破,根据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不断开发新产品、打造新亮点。
于是,各种标新立异的主题公园纷纷出现,如美国的迪士尼公园、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我国深圳的锦绣中华、中国民族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
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展示、宣传文化的博物馆也成为旅游景区的重要类型,法国卢浮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这些大型博物馆早已是享誉全球的著名景点,它们不仅是文化爱好者的向往之地,也是旅游者在这些国家旅游过程中不可错过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1]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包含了从旅游路线设计、旅游景点规划到旅游纪念品制作与销售的各个环节。
兰州作为旅游城市,缺少有足够影响力的景区景点,相比之下,作为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所衍生出来的黄河文化算得上其中比较突出的特色。
借助已有的百里黄河风情线,以线带点,点面互动,带动沿河的各个景点围绕黄河文化做大文章,形成同一主题的游览路线,正符合当下主题文化旅游的潮流。
位于黄河风情线上的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就是很有潜力的旅游资源,集中了“秦腔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彩陶馆”、“兰州文化体验馆”和“黄河桥梁博物馆”五座博物馆,以及兰州泥塑传习所、叶长友剪纸传习所和兰州刻葫芦传习所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
其中,号称“兰州三宝”之一的刻葫芦是兰州本土文化中的特色产品,也是兰州本土文化的载体,如何抓住当今推动文化旅游的机遇,创新思路,将保护、传承与发展结合,对兰州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葫芦是学者们普遍认可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农作物,在植物驯化史上名列前茅,世界各地都有葫芦产出。
现代科学研究对葫芦的最早的种植地依然没有定论。
相比之下,尽管世界各地都有葫芦遗存出土,但有关的文献记载却以我国为最多,有关的故事传说以我国为最早,有关品种资源和栽培经验以我国最为丰富。
可以说,我国
是葫芦最初的发源地之一。
葫芦最初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它的食用功能,随后是实用功能。
从距今约8千
年前产生的陶器主要是葫芦的形状可以看出先民早已发现、利用了葫芦作为容器的功能,并结合葫芦的形状、外观、特性,进一步发展出葫芦的器用文化。
在古代,葫芦被制作成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如日常的盛水工具、餐具、酒具、烟具、药壶、招幌,甚至舟具、农具和手工业工具、火器也可以用葫芦制作。
可以说,葫芦的实用功能遍布了古代日常生活,和人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逐步由“自然瓜果”转变为“人文瓜果”,从而形成渊远流长的葫芦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葫芦在我国文明发展史的过程中,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神话传说中,葫芦和人类起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线条流畅,造型
优美,天然地带有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用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和珍藏[3]。
我国的工艺品市场上,各种工艺葫芦品种众多,分布也很广泛。
与其他地区的工艺葫芦相比,兰州刻葫芦主要取用本地特产的鸡蛋葫芦或疙瘩葫芦,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更加明晰。
它与牙、玉、木、石雕刻所用的材料及表现手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艺术价值丝毫不比其他雕刻逊色。
随着历代民间艺术家百多年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工艺美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甘肃省情》这样介绍兰州刻葫芦:“刻葫芦,是兰州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一
般是在兰州特产的小如鸡蛋大如人拳、皮质细腻、色泽黄白、外形椭圆的葫芦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之类而成。
”“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兰州刻葫芦被称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技艺,和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为“兰州三宝”[4]。
兰州刻葫芦的起源说法不一。
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兰州和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
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北魏建国后不久就
派使者前往西域,金城兰州更成为各国使者、商人荟萃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补给地。
当时就有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的巨型葫芦(盛水用的),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画面和文字出售。
清末光绪年间,兰州出现了最早的有据可依的刻葫芦。
据兰州《皋兰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有一位王裁缝首先在葫芦上镌刻花草等;还有戏曲艺人王鸿武、来银娃等直接在不做加工的葫芦表皮上刻绘戏剧脸谱、刀马人物和风景名胜,比较简单,主要是作为儿童玩物。
清末秀才李文斋(别号子元,兰州人),因生活无着,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以刻葫芦谋生。
他能书善画会诗,艺术造诣颇深,
对刻葫芦工艺做了改进:一是将葫芦的原生表皮刮去,磨光;二是用镪水混合颜料,染红、黄二色,使雕刻的景物不易脱落。
他刻葫芦以细针代笔,着意创新,图文并举,其先以刻古人和小说插图为主,后来题材多取于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
由于工艺和内容的更新,兰州刻葫芦的声誉日渐远扬。
刻葫芦最早是在庙会集市摆摊出售,张广建督甘时期(1914~1920),首倡以各种工艺品作为官厅馈送礼品,刻葫芦遂
流行于甘肃官府和商号之间。
1922年前后,由兰州古董商贾携往北京,引起京商注意,誉为“绝技”妙品,来兰州向李订货,刻葫芦遂驰名京津,行销海外。
从李文斋时代发展到现在,刻葫芦艺人的队伍日趋扩大,至今以阮家、陈家、王家三大家族最具代表性。
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的兰州刻葫芦传习所的主持人正是阮家,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里有陈家作品展示。
阮家早期的代表人物是阮光宇,他把高超的诗书画印修养和雕刻技艺引入刻葫芦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中,不仅把兰州刻葫芦艺术推上一个新高度,也奠定了阮氏微雕葫芦的根基,史志称他为“刻葫芦专家”。
其子阮文辉,多才多艺,善国画、漫画、书法、篆刻、泥塑、雕刻葫芦、烙画、陶艺、根艺、石艺等,20世纪80年代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把阮家微雕葫芦推向了高峰。
他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在雕刻上独具匠心,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等多种方法,将中国画的勾勒、点垛、渲染、皴擦等手法用在雕刻葫芦上,使雕刻葫芦工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5]。
阮氏微雕葫芦后继有人,其子女阮琦、阮琳、阮力和弟子吕崇辉都是其中佼佼者。
2010年7月,阮琳应邀来到兰州金城关非遗研习所进行创作和培养传承人。
阮琳在刻葫芦上有家传有师承有天赋,在敦煌工作的二十余年更是让刻葫芦在题材上内容上摆脱了单一的限制,收获了很多新鲜元素,也使刻葫芦就此扬名海内外。
(一)知名度不高,旅游者相关认知度低
虽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旅游者对此的认知度还是很低的。
同样是“兰州三宝”,牛肉面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刻葫芦。
究其原因,兰州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导致游客对兰州特色文化产品认识不足是根本。
兰州刻葫芦传习所坐落在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五个博物馆适合开展主题旅游,曾经到此的游客对这里的评价也很高。
但由于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名声不显,虽然紧邻白塔山、中山桥这样的兰州代表性景点,但很少有游客专门涉足至此。
据管理部门介绍,2014年之前,还常有旅行团专门到此,之后则主要是针对散客或作为兰州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放,客流量很小。
新浪微博搜索“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相关博文不过十余篇,且多和春节文化庙会有关;没有微博公众号;搜索“兰州刻葫芦”,相关的博文只有十一篇,大多
都是兰州本地微博号发布,且多是新闻性质的内容。
据了解,金城关文化博览园有官方网页和官方公众号,但在公众认知度低的情况下,所发挥的宣传作用并不明显。
(二)展示方式单一,导致旅游者停留时间太短
2002年,兰州市政府决定在金城关原址上建设大规模的文化风情仿古建筑群,经过五年时间,金城关仿古建筑群建成。
五个博物馆里采用珍贵实物、微缩景观模型、图片资料等多种手段,利用声、光、电相结合的高科技数字化技术手段,为旅游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
但三个非遗文化传习所采用的展示方式主要就是成品陈列、销售,相关的文字介绍很少。
如兰州泥塑传习所主要的文字介绍是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兰州刻葫芦传习所只有门口一块铭牌上有简单介绍。
仅凭这些,很容易使旅游者将这些非遗文化误认为一般的工艺品,从而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内涵,由此导致旅游者的游览走马观花,停留在表面层次的观看上。
(三)作品类别单一,限制了旅游者的购物选择
就目前来看,兰州刻葫芦传习所里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纯观赏的工艺品。
这类工艺品对购买者的审美情趣、审美品味有较高要求,对购买后摆放环境也有一定要求,如较大的摆件需要和旅游者家庭装修风格协调,这样无形中就限制了一部分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发生。
(四)旅游者自身的原因
前来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的旅游者多是随机而至,游览前对与金城文化、葫芦文化相关的准备不足,没有深入了解相关内容的愿望,这样即使看到这些非遗文化,也缺乏深入理解的基础。
桑彬彬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中提出:“首先,以旅游者购物需求为基础,利用文化创意构思、设计出能够吸引旅游者购买的的旅游商品类型,并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将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等符号融入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的制作工程也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可以在传统加工技术基础上
结合现代加工技术,对旅游商品制作过程进行改良、提升,吸引旅游者参与制作,为旅游者提供参与旅游商品制作工程的体验项目;同时,旅游商品以系列化、品牌化模式开发,这既能拓展旅游商品的销售市场,同时也能起到传播、营销旅游目的地的作用。
总之,旅游商品企业可以有效利用文化产业价值链,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开发既能充分展现旅游目的地特色,又极具旅游纪念意义,还具备实用价值或收藏价值的各类旅游商品,创造出前景广阔、潜力无限的旅游购物市场。
”[1]这段话为解决兰州刻葫芦、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乃至兰州文化的推广问题提供了思路。
(一)吸引顾客,提高认知度
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增加景区和刻葫芦的知名度,提高旅游者对这一景点的认知度,吸引旅游者的到来。
增加客流量是推广景点和特色产品的前提。
现代新媒体发达,很多旅游者出游前都会在网上搜索旅游攻略,提前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景点、特产等相关资讯,据此制定旅游线路、购物清单。
但用户众多的百度百科中没有“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这一条目。
在各大旅游网站的搜索兰州旅游攻略,篇目不多,其中提到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新浪微博、百度知道等媒体上的少数几篇,都是外地旅游者写的,来自兰州本土作者的寥寥可数,这样的介绍自然很难激发旅游者的游兴。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鼓动兰州本地媒体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中大力推广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这一新建景点,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自身的公众号也应该做好推广工作。
从上级管理和规划部门来说,不妨将白塔山、金城关、中山桥打包推出,列入旅行社的路线,从而加大金城关的客流量,以旅游者的切实体验建立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旅游者的到来。
在各大旅游网站的兰州专线中,也可以推出博物馆主题游,以便向旅游者推荐金城关文化博览园。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旅游者的注意力转向非遗文化。
在淘宝网搜索发货地为兰州的“兰州雕刻葫芦”,结果不过两百余个;查看销量,总收货量不超过五六十个。
而去掉“兰州”这个关键词搜索“雕刻葫芦精品”,结
果超过五万个,其中销量最高的一个,其总收货量即与兰州雕刻葫芦总收获量持平。
搜索“兰州刻葫芦阮”,结果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卖家,且将阮琳女士的名字写错,作品则真假难辨。
以上结果表明,兰州刻葫芦的知名度不高,游客的认知度不足,自然会入宝山而空手归。
但也反映出兰州刻葫芦还保留了地域特色,避免了当下旅游商品尤其是旅游纪念品的同质化,因此更有推广的价值和空间。
兰州刻葫芦作为一种工艺技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主要是个体传承,会因为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的变迁而受到极大的制约,比如推广幅度、范围、成品产量及销售等都是有限的。
在当下的经济社会中,利用网络适当做一些商业推广,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可用来参考的,比如淘宝网的“特色中国”版块,就有各地不同特色的手工艺品常年入驻,还有不定期的特定地域特色产品推广、展销。
目前兰州特产入驻的只有糕点、调料、百合等食用性质的特产,手工艺品还是空白。
(二)增加展示手段,加深旅游者对刻葫芦文化的认识,延长停留时间
旅游者来到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后,游览的时间大概是两到三个小时,在三个非遗传习所,游览、购物的总时长一般也不会超过三十分钟。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游客对这些非遗文化自然无法体会其中的精髓。
想要旅游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非遗文化,就得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要想办法增加游览的内容,引导旅游者对这些非遗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同样位于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的兰州彩陶馆,利用声、光、电相结合的高科技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彩陶文化展览、先民生活场景复原、多媒体模拟制陶过程、陶吧互动等方式,集中呈现兰州地区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及各时期、各种类型的彩陶,使观众能对彩陶文化,特别是马家窑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同样是手工制作,刻葫芦传习所可以借鉴彩陶馆的展示手段,展示刻葫芦的发展历史、渊源流派等,从而使旅游者了解到刻葫芦的深刻文化内涵。
在了解非遗文化内涵、特点的基础上,让旅游者亲身参与作品的制作则是更有效的
方法,因为旅游者追求的就是新鲜、体验、独特的旅游经验。
以刻葫芦为例,可以现场制作刻葫芦作品,让旅游者参观、学习,也可以将刻葫芦制作过程的某些工序放到传习所,让旅游者动手参与制作,从而使旅游者获得一件不可复制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刻葫芦作品。
兰州刻葫芦传习所的葫芦制作有私人订制选项,目前可以订制的内容一般是特别指定的文字,有旅游者希望将选定的照片刻制在葫芦上,但刻制效果不理想,这跟刻葫芦的材质、工艺有很大关系。
如果能在传承基础上有所创新,能够针对旅游者需求,制作更有个性、更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相信也会很受欢迎。
刻葫芦有一些经典作品和兰州文化结合非常紧密,如阮琳女士的《金城揽胜图》系列,其中刻有中山桥的一幅作品在桥梁博物馆展出,但没有系列作品出售。
如果能将这一系列推广出去,对兰州旅游城市形象的塑造必然是大有裨益。
除了传统的刻制内容,还可以把一些时尚元素融入其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三)增加刻葫芦作品的种类,做好为旅游者的立体化的服务
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作品选·铁笔泥刀》介绍,刻葫芦还有特种工艺品葫芦画,以及具有实用功能的工艺品,比如花插、茶盒、牙签盒等。
这样的刻葫芦作品可以长期使用、把玩、保存,美观实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展示和传播兰州文化。
增加此类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给旅游者更多的选择,也就可以促成旅游者更多的购买行为。
在旅游者购买刻葫芦的过程中,还要做好相关的服务。
有些刻葫芦的价格便宜,适合旅游者增加购买数量便于赠送亲友,但这些刻葫芦制品很多没有包装,只是给一个塑料购物袋。
这样虽然节约了成本,但也降低了这些刻葫芦在旅游者及接受这些馈赠品的人心中的地位。
旅游者在传习所了解了刻葫芦的文化,但接受者不了解其中的价值,加上包装简陋,自然会起轻视之心。
如果有一个简单的包装,在里面附上一张说明来介绍刻葫芦的相关背景,那么刻葫芦作为非遗文化的价值才容易被更多的人知晓和认可。
很多旅游者认为在旅游过程中边游边购会增加负担,不利于接下来的行程。
为旅游者解除后顾之忧,提供保存服务,等旅游者回程时再提取货物或提供快递服务,直接将旅游者定制或选择的刻葫芦作品邮寄到家,也有利于帮助旅游者实现购买行为。
(四)揣摩旅游者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和介绍
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客源地,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审美观念千差万别,在相同的非遗文化面前表现出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6]。
刻葫芦文化想被更多的人
接纳,就有必要在作品中体现出必要的现代元素,在题材上百花齐放,让每个旅游者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审美品味的作品,才能使刻葫芦真正被旅游者接纳,从而更好地起到传承、传播文化的作用。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7]。
今年的活动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聚焦传统工艺,因为传统工艺是非遗的
重要保护和组成部分,也是在当代生活中仍有比较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的一种非遗形式。
第二是以融入当代生活为导向,因为非遗需要在当代的生活中得到传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使非遗文化在秉承传承、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
兰州刻葫芦的发展正可以遵循这个思路,结合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时代背景,抓住机遇,利用现有的现代化设施营造良好的旅游硬件环境,同时用好现代新媒体的力量,大力推广兰州本土传统文化,让刻葫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关文献】
[1]桑彬彬.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阮文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作品选(铁笔泥刀)[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
[3]徐凤.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
[4]高月红,高承珊.兰州刻葫芦的历史渊源及其三大家族艺术成就探析[J].丝绸之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