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秋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全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

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请你将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请用黑色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横线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基础知识(24分)
1、古诗文(10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大漠苍凉雄浑之壮美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
(3)、,志在千里 (《龟虽寿》)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如水,空明澄澈的句子是:。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

《黄鹤楼》
2、根据拼音汉字(4分)
(1)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bùxÙn (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2)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fēi hóng( )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3)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bǐng xī liǎn shēng( )的一刹那。

(4)有时候我整天用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

到了晚上,简直是jīn p í lì jìn()。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
....,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B.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
....,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

C.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
....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D.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
....,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5、语言运用(4分)
材料一十一期间,湖北黄鹤楼景区推出优惠活动,游客背诵出《黄鹤楼》,可以免费领取价值60元的景区门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一时间书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文学名篇与亭台楼宇交相辉映。

在现场,大家边排队边捧着书本和手机突击背诵。

截止十月八日,共6000人通过背诵登上了黄鹤楼,好多家长特意带着孩子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

通过背诵获得门票最年长者84岁,最年幼者才4岁。

材料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被视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到他山东高密老家参观的已有上万人,莫言老家屋边的草、地里的菜,都给人揪了去,抠墙皮、挖砖块的也不少,据说是想沾沾莫言的“文气”。

(1).《文苑》主编打算采用材料一发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20字)(1 分)
(2).对材料2中人们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文气究竟从何而来。

(80字左右)(3分)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戏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⑴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 ( ) (3)窥谷忘反.()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描写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的一段山水色。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朱元思隐居山林、悠游自在的生活的羡慕之情。

C、本文描写景物特色鲜明,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情景兼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D、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9 分)
八大山人清·陈鼎
八大山人①,号人屋。

“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

性孤介②,颖异绝伦。

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香气常满室。

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

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

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

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③,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

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

虽陈黄金百镒④于前,勿顾也。

其颠如此。

【注】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②介:耿直。

③攘臂搦管(nuò gu 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

④镒:二十两。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①尝.写菡萏一枝②盈.纸肮脏③或.成山林
10.用斜线(/)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

(标两处)(2分)
张堂中如清风徐香气常满室
11.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4分)
(三)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

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

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

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

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

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

“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二十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12. (3分)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 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 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 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13. (3分)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

B. 第④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

C. 第⑦段“各历时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

D. 第⑧段具体阐述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14. (4分)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1)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农访: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áng)一线。

(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

(1分)
(2)请说说农谚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17分)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

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

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

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

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

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

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

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

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

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

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

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

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

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

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

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

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

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

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

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

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

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

”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

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

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

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

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5. 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4分)
16.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7.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分)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18. 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5分)
19.写作(50分)
.在暗夜里,你会有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

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4)不得抄袭。

四、附加题.(10分)
名著阅读。

(1)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

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

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我一边和谈A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

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文段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又名《》,作者____________。

“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他采访的主要地点是。

(3分)
2.文中写的是:(1分),在作者的眼中他是“狂热分子”的原因(2分):(两点即可)
3.请联系这部纪实作品,概括出A的性格特点。

(两点即可)(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