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朋辈心理辅导08010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朋辈心理辅导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辅导)的帮助活动。

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

由同龄人担任辅导员,一是可以帮助辅导老师接待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辅导老师的压力,二是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辅导对于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聊天,又不及心理辅导的专业性。

但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所不及的效果。

心理辅导以在适应和发展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为主要对象,心理治疗以有人格障碍、神经症等心理障碍的病人为主要对象;心理辅导以发展性辅导为主,心理治疗以障碍性治疗为主;从事心理辅导是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从事心理治疗的多是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大夫等。

朋辈心理辅导有非专业性、有效性、主动性、自发性和义务性、亲情性与友谊性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能防患于未然、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也利于自身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的不足之处在于人员选拔困难、培养过程艰难漫长、解决问题程度不深、容易造成一些过失。

朋辈心理辅导的原则: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向第三者公开当事人的姓名,拒绝关于当事人情况的调查,尊重当事人的合理要求;具有强烈的义务意识,乐于为同学服务;辅导中不得逾越辅导关系,运用法律和道德约束自己德行为;遇到困难情况及时转介,转介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说明转介的理由;不能在不适合的场所以心理辅导员的身份向所需要帮助的人进行辅导;在辅导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时,要尽量在最小的范围寻求帮助,不能随意拿当事人的问题跟他人探讨;但是,如果当事人有自伤、伤他的行为倾向或是法庭要取证时可以破除保密原则。

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思想沟通,而非心理分析。

所谓:“通者不痛,痛者不通”,只要不良情绪或者心灵创伤得到了宣泄和抚慰,自然就通了,心病也自然就好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辅导就等于沟通。

二、心理辅导的基本步骤
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一样,心理辅导也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但这些步骤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而不是机械划分的阶段。

关于心理辅导的步骤和阶段,国内外辅导心理学家
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本文所述是根据我们的实践和体会加以总结和概括的。

这些步骤主要适用于门诊辅导,但其他形式的辅导也与之类似
(一)开端
讲明性质和原则,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理辅导在我国现阶段仍属新生事物,有的来询者并不了解它的性质,特点和辅导所要遵循的原则,因而初次来询者心中不免忐忑不安,存有疑虑。

辅导人员应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他们解开疑团。

当来询者登门的时候,辅导人员应热情而自然地对他们表示欢迎,让他们入座。

并扼要介绍心理辅导的性质和原则。

特别要讲明尊重隐私的保密性原则。

告诉他们在这里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可以畅所欲言,所谈问题不会向其他人泄露。

对于他们心理上的困难,我们会尽力给予帮助。

辅导员的简要说明及热情而又自然的态度,有助于消除初次见面的陌生感,使来询者的紧张情绪得以松弛。

能否建立咨访双方的相互信任关系,对辅导工作的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这方面辅导工作者负有责任。

(二)了解问题
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来询者的自述,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

了解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来询者的基本情况;二是来询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基本情况中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家庭及其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

如果来询者是大学生,还应了解其年级,系别,专业,籍贯等问题。

了解基本情况有助于分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对于来询者的姓名,如果来询者不愿透露,辅导人员也不必追问,这样可使来询者彻底打消顾虑。

了解来询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

通过来询者的自述和必要的询问,弄清他们当前究竟为什么问题所困扰,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问题的持续时间有多久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他本人对此有无明确的意识等等。

陈述自己的问题时,他们会有种种不同的表现。

辅导人员应考虑来询者的不同年龄,职业,个性等特点,加以区别对待。

对于坦率而无保留地谈论自己问题的人,应让他们尽情倾诉内心的苦衷,尽量不要打断他们的谈话,以使其按照自己的思路,把问题讲清。

倾听中可通过肯定或重复关键性词语等方式给予反响,来疏导他们的情绪,在一些重要情节上适当插话或提问,以便澄清问题。

有的来询者谈话不够直率,吞吞吐吐,转弯抹角或进行试探。

对此类来询者辅导人员应设法辨明其原因。

是对辅导性质缺乏了解,对辅导员不够信任还是他们心中有难言之隐,不好启齿亦或是性格过于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诊断
从来询者踏入辅导室,到他主诉自己的问题,辅导人员了解情况的过程也在同时进行分析和诊断。

首先要弄清来询者的问题属于何种类型,是学习工作中的问题,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还是青春期发育问题或婚恋问题。

从程度上看,是正常人的情绪不安,心理失衡,还是人
格障碍,或者是神经症,精神病等精神疾病,这些都是分析诊断中必须搞清的问题。

不像医疗诊断那样可以借助各种医疗测试取得标志某种疾病的指标,进行诊断。

它主要依据对来询者言行举止的观察,从来询者的主诉中获取有关心理状况的信息和资料,在谈话中通过辅导人员在关键问题上的深究和询问,澄清事实掌握真实情况。

在此基础上根据辅导人员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生活阅历,进行分析判断,对来询者心理问题的性质,产生原因,严重程度等方面作出正确的评估,进而考虑给予何种方式的指导和帮助。

需要时可辅以心理测验。

但心理测验绝不像医疗检测那样可以作为对疾病确诊的依据。

它只能提供在人格特点,智力水准,心理健康程度等方面的参考信息,而不能作为心理诊断的主要依据。

心理测验只能是心理诊断中的一个辅助手段。

正确评估来询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辅导人员作出下一步工作的判断。

如,确定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面谈辅导和治疗逐步解决,而哪些问题是需要借助其他方面的力量进行直接干预例如,对于极度抑郁,严重情绪不安的人;对于有严重头痛,失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迹象的人;对于有明显自杀意念或对他人安全和生存构成威胁的人,都需与有关方面配合及时进行干预,以免发生不测事件。

(四)帮助指导
了解情况分析诊断之后,辅导人员对来询者的问题已经基本掌握,下一步就要进入帮助指导阶段。

辅导人员在给予来询者帮助指导的时候,要坚持指导帮助与包办代替相区别的原则。

这一点也是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与身体疾病的医疗相区别之处。

身体疾病的医疗,医疗方案由医生开出,患者需遵从医嘱进行治疗。

而心理辅导是一种磋商行为,咨访双方是一种彼此合作的伙伴关系。

辅导人员的责任是帮助来询者分析他们的心理障碍,提供指导意见,而最后解决问题是要靠来询者自己的努力,通过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来恢复心理平衡。

但这并不是说辅导人员的作用无足轻重。

来询者所以上门求询,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心理上的困难而难以自拔,才来寻求帮助,因而,辅导人员给予指导和帮助责无旁贷。

但这种帮助不是开方与抓药的方式,而是以辅导人员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人性的深刻领悟,在对来询者心情和处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分析自己问题的性质,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如何解决问题呢?辅导人员要与来询者进行讨论。

提出几种行动方案的设想,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列举他人成功或失败的例证,使其结合自己的环境条件和主体的个性特点,对各种方案进行选择。

辅导人员切忌为来询者硬性规定行动方案,越俎代庖。

通过充分的分析讨论之后,来询者一般会从多方面受到启发,形成新的思路。

最后如何行动,要尊重来询者的意愿。

(五)结尾
辅导进入尾声。

如果辅导谈话比较成功,来询者很可能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告知自己的收获,领悟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对此,辅导人员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进一步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

辅导一般需多次进行,要约定下次谈话的时间。

辅导如暂告结束,就要说一些期盼和祝愿的话,欢迎他们有问题时再来。

辅导人员应在可能的情况下,了解其思想行为的变化,进行追踪研究,以便总结经验,提高心理辅导的水平。

辅导也可能产生另外一种后果,即辅导未能解决来询者的心理问题,辅导效果不佳。

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辅导人员在辅导过程中分析问题有偏颇,治疗或劝导不得力;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来询者未接受心理辅导人员的分析和帮助,未采取咨访双方讨论的行动方案,因而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总之,通过对辅导后果的了解,可以帮助辅导人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沟通
那么怎样的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来分析。

案例1:“我还有救吗?”
主诉:我是去年从一所乡初中考入县中(省重点中学)的,以前每次考试都是全乡第一名,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了县中。

但是,进入县中以后,我觉得他们太优秀了,我现在在班上只能排到20多名。

期末考试的时候,一下子又滑到36名。

我不敢把成绩告诉爸爸妈妈,怕他们说我。

回家的时候,碰到了以前的同学,他们虽然只进了一般的高中,但现在都成了学校的佼佼者。

我不好意思给他们说我现在已经是班上的“尾巴”了,强忍着笑,欺骗他们说“还可以吧”。

可是我知道我这样是不对的,我自己也很苦恼,不知道咋办,整天抬不起头。

上星期我碰到了以前的班主任,他问我现在学习如何,我说“还行”,可一说完我的脸就红了……我真的好笨,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用功,加班加点的学,可(成绩)还是上不去,我该怎么办?怎么办?……我还有救吗?
辅导片断:
T:我觉得你不应该撒谎,学习主要靠自己,没有学习肯定是自己的原因,你不从自身找原因,反倒四处骗人,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S埋头无语……
T:你的学习方法肯定有问题,你整天加班加点,人都整疲了,一点效果都没有。

休息是学习的保障,人应该劳逸结合!
T:光是自责是没有用的,你应该多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多向老师请教,不懂的要多问。

……每个人的智力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只要努力了就行,不能对自己太苛刻,那样只会使你更痛苦……
结局:S埋着头离开了辅导室。

讨论:
您对这个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做何评价?学生为什么埋着头离开辅导室?
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沟通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有效的沟通不是教训他人,而是开导他人。

心理辅导的追求的境界是:让人耷拉着脑袋进来,挺着腰杆出去!心理辅导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增强人的自信心。

可以应用的技巧包括聆听、贯注、沉默和自我暴露等。

案例2:“读文科还是理科”
主诉:我们马上就要分科了。

我想读文科,但是我父母和课任老师都叫我读理科,说“理科比文科有前途”。

我爸爸还经常拿亲戚朋友来给我施加压力,说亲戚朋友们有出息的都是读的理科。

虽然我的理科成绩也不错,但是我更喜欢文科,我希望将来作一名考古学家……我现在的压力好大,爸爸和老师都反对我的意见,哎……考古真的像他们说的一样没前途吗?马上就要分科了,我到底是读文科不是理科呢?
辅导片断:
T:我觉得你父母和老师的意见值得考虑考虑,毕竟他们是过来人,有人生经验,而且老师也绝不会害你的……再说你的理科也不错啊,好多人想读理科还不行了,光是一个物理化学就把他们的头整大了……你现在还小,对许多问题还认识不清,年轻时走错一步,将来要后悔一辈子的。

我遇到这样的学生太多了,最后他们都听了我的意见,后来发展得都不错……
心理辅导的有效沟通不是替人决策,而是要帮人决策,是助人自助!心理辅导的结果要使人更加相信自我,而非更加迷信别人!
案例3:“妈妈不爱我了”
主诉:……从小大到,妈妈都很疼我,上小学的时候,妈妈还每天到学校接我,我有什么要求,妈妈都会答应我。

可是自从我上初中以后,妈妈就不“将就我”了,说我长大了,应该学会自理,但是我什么都不会,从小到大,一切都是妈妈帮我打理,我已经离不开妈妈了,可是我在妈妈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了……她经常批评我,说我这不好,那不好,还说我的想法太奇怪了,像变了个人似的……上周我想买一个MP3,班上好多同学都有,可是妈妈说“读书买那个有啥子用”……总之,妈妈根本就不爱我了,我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妈妈像以前那样爱我呢?
讨论:以上案例中,辅导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类案例,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从而达到辅导的目的?
参考:来询者中心疗法(主要观点)
1.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

2.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的自我和理想自我。

3.强调建立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基本条件的辅导关系。

4.反对操纵或支配来询者,主张在谈话中采取不指责\不评论\不干涉的方式,鼓励来询
者言尽其意,直抒己见,让其开放自我。

心理辅导的有效沟通要帮助他人成长,增强自立能力,心理辅导中沟通的目标是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使人比原来活得更轻松,更快活,更自信!
下面我们再看几个沟通的故事:
沟通故事1: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小朋友
林克莱特:“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

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
小朋友:“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故事1的启发:
听到别人说话时,一定要听懂别人的意思!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这就是“听的艺术”:1. 听话不要听一半。

2. 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沟通故事2:小羊和小狗请客
小羊请小狗吃饭,他准备了一桌鲜嫩的青草,结果,小狗勉强吃了两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过了几天,小狗请小羊吃饭,小狗想:我不能像小羊那样小气,我一定要用最丰盛的宴席来招待它。

于是小狗准备了一桌上好的排骨,小羊一口也吃不下去。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故事2的启示:
一定要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即来访者的立场与其沟通,让对方深刻感受到你对他的同感。

沟通故事3:秀才买柴
秀才:“荷薪者过来!”
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


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请您对秀才对卖柴者沟通所用的语言进行评析)
故事3启示:
沟通最好用简单的、通用的语言、易懂的言词来传达讯息,对于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有时过分的修饰反而达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

四、如何建立辅导关系
良好咨访关系是辅导的第一步,也是辅导顺利进行的保证。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尊重、温暖、真诚、积极关注,特别是通情达理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必要条件。

(一)尊重
1、尊重含义:尊重求助者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予以接纳、关注、爱护。

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观点“无条件的尊重”。

2、尊重的意义: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重要条件,是有效助人的基础。

可以给求助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

可使求助者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

对某些人具有帮助价值。

3、如何正确使用尊重: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意味着一视同仁,重意味着以礼待人,尊重还意味着信任对方,意味着保护他人的隐私。

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二)温暖
温暖与尊重的区别:尊重更多点平等、礼貌,想保持距离,偏理性成分;温暖更多点友好、热情,想减少距离,偏感性成分;只有尊重,显得有点客气,甚至公事公办;只有温暖,显得过于友好,让人不知所措。

温暖与尊重相结合,才能情理交融,但要因人而异。

温暖与热情的区别:热情是一种进攻,是主体外露的表达,浓浓的。

暖是一种包围,是点点细节的流露,柔柔的。

温暖和热情具有多种功能:消除或减弱不安心理,激发求助者的合作愿望,具有助人功能。

温暖、热情是一个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必备素质,是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情实感和爱心的流露,应贯穿整个辅导过程。

(三)真诚
真诚一方面可以为求助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另一方面,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的真诚为求助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然而,真诚的表露并不一定完全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同样存在着恰如其分的问题。

运用不当,有时会起反作用。

真诚不等于说实话,不是自我发泄;真诚应该实事求是,应该适时适度。

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靠技巧所能获得的,它建立在对人的乐观看法、对人有基本信任、对求助者充满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接纳自己、自信谦和的基础上。

(四)通情达理
“通情达理”简而言之,即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

按罗杰斯的观点,“通情达理”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1.“通情达理”的三方面含义
一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二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借助于知识和体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三是朋辈心理辅导员运用辅导技巧,把自己的“通情达理”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2.“通情达理”的层次
Egan(伊根)把“通情达理”分为初级和高级。

初级通情达理是指朋辈心理辅导员回应求助者的东西,是求助者明白表达的感觉想法。

高级通情达理则是表达了求助者叙述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

因此,高级的通情达理技术可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未知或想逃避的部分。

3.练习案例
求助者说:我觉得很难过、很难过,因为我从来没担心过高考,就算想,也只是估计自己能不能取得优异成绩。

唉!想不到居然名落孙山,真是越想越不服气。

今年的高考其实并不难,班上成绩中等的人都考入了大学,没想到一向佼佼者的我……我觉得考试根本就不能
正确评估一个人的成绩,况且读书也不是为了考试,这样我也就想开了,决定工作算了。

但我的父母却骂了我一顿,坚持说考上大学才是有出息,一定要我参加补习班,然后再考。

和他们争了几天,都没结果,我都烦死了。

朋辈心理辅导员1:你为什么感到如此悲伤呢?
朋辈心理辅导员2: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想不通高考却失败了。

朋辈心理辅导员3:因为高考落榜,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难过。

朋辈心理辅导员4:因为高考落榜,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难过。

也不清楚前面的路该怎样走,心中很混乱。

朋辈心理辅导员5:你一向成绩很好,从没想到高考会失败,因此你特别感到失望与难过,也有点气愤。

与父母商量后,似乎非读书不可,但自己实在有点不情愿,因而内心很矛盾。

朋辈心理辅导员5做到了最准确的“通情达理”。

无论在表面或深入的感受上,都很准确。

上例中,他不但明白当事人很失望、难过这些表面的感受,甚至连很深入的情感。

如气愤、不甘心和矛盾等,也作了准确的反应。

此时朋辈心理辅导员已能对求助者作全面而准确的“通情达理”了。

通情达理表达失误:1.直接的知道和引导;2 简单的判断和评价;3 空洞的说教和劝诫;4 习惯贴标签和诊断;5虚假或虚弱的保证;6 排斥消极思想情感。

五、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与技巧
(一)倾听
无论是心理卫生委员,还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职业技能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倾听。

无论是想取得有用的信息,还是建立和谐的辅导关系,都需要倾听。

倾听(listening)是贯注的关键,也是心理辅导的核心。

基伯森(Gibson,1993)言: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倾听不同于一般社交谈话中的聆听,它要求朋辈心理辅导员认真地听对方讲话,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以求设身处地之功。

由此,它不可以像在日常谈话中那样可以随意插嘴讲话或任加是非评论乃至争辩。

与此相反,它要求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听对方讲话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嘴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念来评价当事人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并以贯注的积极表示来表现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认同。

因此,倾听是尊重与接纳的化身。

在实践中,倾听意味着学会沉默,学会贯注,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做出富于同感的反应。

同时,倾听不是要朋辈心理辅导员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而是要让他学会兼容并蓄,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会在不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条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与价值观,以能够更好地体验其感受,把握其思路,做出由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