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浦东新区南码头路社区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浦东新区南码头路社区为例
摘要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严重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也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而日益突出。
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必要。
本文通过比较传统养老方式的的优势及困境,以南码头路社区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外社区养老方式的经验,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建议。
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综述、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比较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各自的优
势及困境,分析居家养老服务的特征、支撑体系、面临的挑战等,推断发展居家养老是符合社情民意的选择。
第三部分以南码头路社区为例,从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入手,研究南码头路街道居家养老的实践,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四部分介绍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模式,包括英国模式、瑞典模式、日本模式,以及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第五部分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议,包括在观念层面,转变角色,政府承担主导责任;在政策层面,鼓励投资,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在管理层面,完善制度,使居家养老有章可循;在体制层面,整合资源,促进各方协调合作发展:在服务层面,完善体系,使居家养老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居家养老
Abstract
Nowadays pension becomes a prominent issue as aging
一一population has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world widely.The caring mode for the aged is also an outstanding problem with the number Of the age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The reseamh of caring mode for the aged is necessa吖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By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s,after researched the Nanmatou Community,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methods,understanding the key issues and origins,this thesis aims to give recommendations to home care services.There are 5 parts as below:
The 1 s‘part:Introduction of the meaning and
background of this topic,research review,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basis;
The 2加part:Define the concepts related,compare 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of home care services,e.g.family care,institutional
care,aged—care at home etc,analyze of features,support system,challenges,the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care iS in line with social conditions and choice.
The 3Ⅲpart:Take the case of Nanmatou
Community,analyze the key issues and causes of home care by knowing the contradiction of
supply pension services and researching aged·-----——care at home
7
practices.
The 4th part:Introduce home care model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including the United Kingdom model,the Swedish model,Japanese model,then conclude the experiences and inspirations.
the 5‘h part:the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the home care model which include adjust government’S role to take leading responsibilities at concept level,encourage and attract diverse investment at the policy level,improve rule—based policies at the management level,combine different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t system level,improve the system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service levels.
Keywords:social welfare,community service,aged--care at home
8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
景
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的老龄化不仅会对一国的经济产
生重大的冲击,也会对一国的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都对老龄问题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人口老龄化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而我国
的人口老龄化又有着浓厚的人为色彩。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了控制人口过度
增长,计划生育政策长期以来是我国的国策。
在执行计划生育前,我国人口呈两头小、
中间的大的纺锤体结构,劳动人力资源丰厚,养老服务供应压力不大。
30年过去了,
我国在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纺锤体中间部分
逐渐步入老年,人口结构呈头部大、底部小的倒金字塔型,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同
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劳动保障等配套制度的
建立,人均寿命也逐渐延长。
根据联合国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定义,65周岁以上的人口
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为老年型人口结构,4%一7%为中年型人口结构,4%以下为青年型
人口结构,而我国早在1999年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7%,步入老龄化社会。
上海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城市比全国又提前了10多年步入老龄化社会。
诸多研究表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上海仍将处于老龄化社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2007年,上海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20.29
%,在户籍人口的条件下,按低方案预测,预计2050年比2005年老龄化比率将提
高27.1%,达到47.39%;按高方案预测,预计提高16.65%,达到36.23%。
上
海市的老龄化将在2010年--2020年间经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2025--2030年将
达到老龄化发展的高峰1。
中国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为老服务需求迅速膨胀,面
对“银发浪潮”的冲击“未富先老”的中国显然准备不够。
一方面传统的家庭养老
方式遇到困境。
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一对夫妇往往要赡养4
位老人和1个孩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酷的工作竞争环境,使得子女无法很好地
满足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另一方面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由于
2007--2050年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
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业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患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一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
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2。
近年来,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引进了居家养
老服务。
在国家民政部的推动下,上海于2003年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3,经过7年
的发展上海的各个街镇都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上门服务、日间照料等服务。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码头路社区老年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调查,分析目前居家养老服
务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居家养老的经验,探索适应老年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传统观
念、有利于减轻家庭、政府、社会负担的居家养老方案。
1.1.2选题意义在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和社区服务刚刚起步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满足绝大部分老
年人的服务需求,解决家庭实际困难,针对不同的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选择是摆在我们
面前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居家养老的研究对解决目前的养老困境具有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容易患病、生活
难以自理、心理易感孤独。
居家养老服务能在老人熟悉的环境里提供衣食住行等丰富
的服务,使老年人提高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的品质。
(2)有助于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
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子女无论在经济上、精力上都
无法承担起全部的养老责任,而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老人和子女都不愿意选择机构养
老,居家养老符合大多数老人的意愿,既不离开家庭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享受到“没有
院墙的养老院”的专业服务,有助于减轻老人家庭经济和生活照料的负担。
(3)为养老模式开辟新的道路。
老年人曾经为国家的建设、为子女的成长付出
了辛勤的汗水,作为家庭、政府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老年人的生活。
以往传统的养
2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网2006.2
3沪民福发【2003】58号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通知
10
老方式各有利弊,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能结合各种养老方式的优点,有效利用资源,开辟新的道路。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养老理论研究由于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高度社会化,社会养老
服务体系比较健全。
国外学者更多从与养老有关的福利政策方面入手,探讨社会服务政策变化对老年人养老政策的影响。
1883年德国建立健康保险,当时西方国家普遍开始工业革命,农业日益衰弱;城市化、工业化蓬勃兴起,因经济衰退周期导致的贫困家庭数量日益增加,在认识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可能因疾病、老龄、死亡、工伤等原因不能再工作而面临长年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执政者在社会保险中寻找答案,试图要在事前规避工业秩序中的风险而不是事后处理。
不久大多数西欧国家纷纷效仿德国,在二战前后建立了健康、工伤、养老、失业保险等计划。
1942年12月,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提出《社会保险及
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书》,即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
针对以往的经验,尤其是面
对二战对英国的破坏导致英国公民对国家治理方式信心下降的现象,提出了较为完备
的社会福利制度的设想,这一报告成为英国建立现代福利制度的政策基础。
政府成为
福利的主要承担者,福利范围“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石油危机和经济滞涨的出现,福利国家陷入困境,各国政府纷纷开始削减福利支出,新自由主义开始复兴。
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学者极力主张自由市场,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于是以私营化、市场化、去机构化、服务外包、社区化为视角的福利政策改革成为主流。
新自由主义者强调应当结合民间的资源与力量来实施各项社会福利方案,政府不应是福利的唯一提供者,福利的责任应该由公共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和家庭社区等四个部门共同承担。
学术界称“福利多元主义”4。
西方福利国家强调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福利提供者,希望通过逐渐降低对政府拨款补助的依赖,缩减政府的公共服务活动及其在这些机构中的资产所有权,把营利的商业组织与非营利的志愿性团体引入福利的供给中,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角色与功能以使私立机构成为服务供给者。
4赵小燕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研究西北大学2008
1.2.2国内养老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主体责任进行
了研究和探讨。
蒋正华的观点认为,政府应该是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政府可以提供一个公平的养老服务供给环境,使现有的养老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以调整老龄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5。
邬沧萍研究认为社会(社区,市场,非营利组织)作为养老服务的主体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社会养老系统其实质是由社会提供养老资源的社会养老6。
贾晓九认为,兴办居家老年服务应该走承办主体多元化的道路。
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首先强调投资主体多元化,即要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渠道,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引导和帮助集体、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助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建立以社会筹资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多层次、多途径的投资体制和由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机制7。
赵丽宏通过研究发现,居家老人首选依靠自己,如果实在不能靠自己了,最希望得到家人的照顾,当自己和家人都无能为力时,选择社区照顾。
因此,居家养老必须走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道路8。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方面的研究,普遍的观点是养老服务的内容应该以满足老
年人的需求为导向,认为养老服务应提供包括经济援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主
要方面的服务。
穆光宗认为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生存性需求、发展性需
求以及价值性需求。
其中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主要是经济性的和服务性的。
根据不同的
需求,养老服务的内容具体应涵盖物质生活保障服务、文化娱乐活动服务、保健医疗
护理服务、家庭事务料理服务、老有所为指导服务、情绪调适咨询服务、基本权益保
障服务、老年婚姻服务、住房调换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十个方面9。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方式的研究,王放认为虽然中国社区为老服务和老年福利
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离社会需求仍相差甚远。
中国老年人目前还不能完全享用商
业化的社会服务,即使是福利性的收费较低的服务,如定期体检、应急服务、家庭病
床、保健指导、托老所、老人饭桌等也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相距甚远10。
5蒋正华中国老龄化现象及对策求实2005(6)
6邬沧萍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时历史的选择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1998(10)
7贾晓九日本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社会福利2006(6)
8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学术交流2007(10)
9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申州学刊1999(1)
10王放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服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报2004(3)
1.3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3.1理论依据(1)福利多元主
义
7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普遍遭遇经济衰退,福利国家面临危机。
在人们反思政
府在福利制度方面的角色的同时,福利多元主义思潮开始兴起。
1978年英国最早提
出了福利多元主义的概念,此后罗斯详细剖析了福利多元主义的概念。
罗斯首先对福
利国家概念予以澄清。
国家在提供福利上的确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绝不是对福利的垄
断。
他主张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市场、雇员、家庭和国家都要提供福利,放弃市场
和家庭,让国家承担完全责任是错误的。
国家是现今最主要的福利生产者,但并非唯
一的来源;市场也是福利的来源之一,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要从市场中购买福利,
工人通过雇佣劳动获得福利;从历史的角度看,家庭一直都是福利的基本提供者。
再
次,市场,国家和家庭作为单独的福利提供者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三个部门必
须联合起来,相互补充,扬长避短11。
我国虽然不同于西方国家,但是随着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变,职工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会福利的需求快速上升。
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福利需求加大,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福利
多元化的政策,打破完全依赖国家的状况,由国家、企业、社会、家庭共同承担。
(2)社区照顾理论
社区照顾体系与福利多元主义的社会政策基本一致。
社区照顾起始于20世纪50年
代的英国。
最初是针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较好地解决
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
随着福利国家政府对福利给付系统与服务系统庞大开支
的不堪重负,以及来自右派意识形态观点对福利国家的批判,英国开始逐渐改变住院
式照顾,推行社区照顾,越来越多的私人的、营利性组织参与提供社会福利产品和服
务的行列,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给付与服务方式开始采取与私人的、营利性组织合
作。
社区照顾使被照顾者能够像正常人那样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而不再产
生被抛弃感,从而受到了普遍欢迎,成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保障的一个范例12。
1980年以来英国的社区照顾政策日趋完善,建立了一整套服务框架,基本精神是经济效益与管理,主张福利产品的供应来自国家、家庭、商业部门和志愿机构13。
¨罗斯相同的目标、不同的角色——国家对福利多元组合的贡献
12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
13徐祖荣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全国民政门户网
社区照顾包括“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和“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
前者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人们,在社区内的小型服务单位或住所中,获受薪专业的工作人员照顾;而后者则指由家人、朋友、邻居及区内志愿者所提供的照顾。
英国有关社区照顾法令明确指出,在社区内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供养,以便使他们经可能过上独立的生活,目的是让他们在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急剧上升,原有的福利给付体系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服务体系运转的资源就成为重要的问题。
而节约资源的最好方式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社区照顾就是关于怎样增加和有效运用社区资源,从而为受助人提供合适而有利的社会照顾,可以有力地缓解有限的政府投入和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1.3.2研究方法(1)实证研
究
通过对南码头路社区老年人口的基本情况、养老服务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的调查分析,试图找出目前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
服务体系提出建议。
(2)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研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文献,翻阅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学等有关书籍,分析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比较研究
通过对英国、瑞典、日本等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比较,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启示,结合上海高度老龄化的现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1.4研究思路
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综述、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比较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各自的优势及困难,分析居家养老服务的特征、支撑体系、面临的挑战等,推断发展居家养老是符合社情民意的选择。
第三章以南码头路社区为例,从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入手,研究南码头路街道
居家养老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比较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模式,包括英国模式、瑞典模式、日本模式,以
及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第五章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议,包括在观念层面,转变角色,政府承担主导
责任;在政策层面,鼓励投资,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在管理层面,完善制度,使居家养老有章可循;在体制层面,整合资源,促进各方协调合作发展;在服务层面,完善体系,使居家养老持续发展。
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2.1相关概念界
定
2.1.1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的概念最早在英国被称为社会服务。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的社会福利研究中,社会福利概念已经基本固定,被分为以下四部分:教育、住房、收入保障和国民健康服务(NHS)。
但是,实际上,除了这四种福利,还有一种服务独立地存在,这就是社会服务。
西方学术界给社会服务的定性是:“人身社会服务是关心有需求和困难的人,因为困难阻止了他作为个体在社会上应能够发挥的最大的社会能量,阻止了他自由地发展个性和通过和外界的接触实现自己的渴望。
这种需要在传统上被个人和家庭的功能来满足的:而目前改为由社会服务来满足,并且社会提供了高水平的帮助过程,并不是提供单一化的帮助;服务资源适应个人和群体的不同需求并不是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H。
在我国社区服务是一个综合概念,在政府资助和政策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整合政府、社团法人、志愿者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广大成员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
它具有地域性、公益性、便民性、群众性等多重特征。
社区服务是以社区为一定的活动空间,直接针对社区居民的需要和问题提供服务。
社区服务是一种互助合作、互益共建的社会行动。
它不能单纯地依赖政府或某个组织,而要充分挖掘社区的自身资源,达成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从而形成一种主动的、双向的和互益性的参与分享机制。
现阶段发展社区服务的重点是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
14潘屹从北欧、英国的社会照顾看中国社区照顾服务业的发展全国民政门户网站
及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第五章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议,包括在观念层面,转变角色,政府承担主导
责任;在政策层面,鼓励投资,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在管理层面,完善制度,使居家养老有章可循;在体制层面,整合资源,促进各方协调合作发展;在服务层面,完善体系,使居家养老持续发展。
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2.1相关概念界
定
2.1.1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的概念最早在英国被称为社会服务。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的社会福利研究中,社会福利概念已经基本固定,被分为以下四部分:教育、住房、收入保障和国民健康服务(NHS)。
但是,实际上,除了这四种福利,还有一种服务独立地存在,这就是社会服务。
西方学术界给社会服务的定性是:“人身社会服务是关心有需求和困难的人,因为困难阻止了他作为个体在社会上应能够发挥的最大的社会能量,阻止了他自由地发展个性和通过和外界的接触实现自己的渴望。
这种需要在传统上被个人和家庭的功能来满足的:而目前改为由社会服务来满足,并且社会提供了高水平的帮助过程,并不是提供单一化的帮助;服务资源适应个人和群体的不同需求并不是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H。
在我国社区服务是一个综合概念,在政府资助和政策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整合政府、社团法人、志愿者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广大成员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
它具有地域性、公益性、便民性、群众性等多重特征。
社区服务是以社区为一定的活动空间,直接针对社区居民的需要和问题提供服务。
社区服务是一种互助合作、互益共建的社会行动。
它不能单纯地依赖政府或某个组织,而要充分挖掘社区的自身资源,达成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从而形成一种主动的、双向的和互益性的参与分享机制。
现阶段发展社区服务的重点是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
14潘屹从北欧、英国的社会照顾看中国社区照顾服务业的发展全国民政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