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临床发挥(发病观及其临床指导意义)4.5.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临床发挥(发病观及其临床指导意义)4.5.两虚相得,乃客
其形
第三节《内经》的发病观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疾病的发生,固然是因为遭受了致病因素的侵害,但感受致病因素以后,“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素问·经脉别论》),其中机理何在?《内经》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准确阐明疾病发生机理的发病观。

一、“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观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内经》关于外感疾病发病机理的基本认识。

《灵枢·百病始生》对疾病,特别是外感病的发病机理做了精辟论述∶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两虚,指虚邪贼风和身形(正气)之虚。

该句意谓∶虚邪贼风等外界致病因素必须与人体正气内虚互相配合(相得),才能侵入人身而发病。

由此可见,《内经》认为疾病,特别是外感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外界致病因素的侵害
外界致病因素是大多数疾病(除了因先天禀赋失常引起者外)发生的必要条件,《内经》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和充分的论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灵枢·口问》)
都强调指出外来致病因素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亦正因作为外来致病因素的虚邪贼风能够导致疾病发生,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之说,而《灵枢·九宫八风》亦强调“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

(二)正气内虚,不能抗拒邪气
《内经》认为,光有外界致病因素还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
有“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之说,《素问遗篇·刺法论》亦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说明《内经》清楚地认识到∶正气能够抗邪于外,使之不能入侵为害,虽然邪气存在仍不致病;只有正气不能拒抗邪气,才为邪气人侵致病提供内在条件,成为疾病发病的内在原因。

因此,邪气侵犯人体,是疾病发生的外在原因,而正气不能抗拒邪气内侵,则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邪气伤正、正气抗邪这一对立斗争过程中,邪(虚邪)和正(机体的抗病能力)之间的盛衰胜负,这就是《内经》的“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发病观。

(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又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细审该句经文,其义有二∶(1)邪气因正气之虚而入侵为病∶“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气通过正气之虚而得以侵犯人体,发挥其致病作用,这是中医发病观的突出论点。

这种在重视外在致病因素的基础上,强调体内正气抗病能力的发病观,既是中医养生防病学说的思想基础,亦是后世"扶正以祛邪"这一治疗方法的理论根据。

(2)正气因邪气之入侵而致虚∶《灵枢·口问》∶“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邪气入侵人体后,必然影响人体正常功能,损伤正气,造成正气的虚衰不足。

正因邪气能损伤正气,故《内经》称之为“虚邪贼风”,并强调对于“虚邪贼风”必须“避之有时”、“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

正气能抗邪,而邪气又能伤正,邪正之间是既互相斗争、互为消长而又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两个对立面,邪因正虚而入客,正因邪侵而愈虚。

邪正之间的盛衰消长决定了病情的缓急进退。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实际上就是因邪致虚,而又因虚致邪的发病过程。

《素问·评热病论》的“阴阳交”,亦是因为正气无力抗邪,致阳热邪气内犯深入阴分以后,又更进一步损伤阴精、胃气而变生危重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