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遂宁高2025届第四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在最后)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仅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发酵过程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酒发酵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可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来检验
B.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C.当缺少氧气和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将糖分解为醋酸
D.测定果酒、果醋的产生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可用品尝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
2、果醋发酵后产生的醋酸可通过品尝法或用pH试纸测定;
3、泡菜制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以用比色法测定。
【详解】A、果酒发酵的菌种为酵母菌,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故不能通过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来检验果酒发酵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A错误;
B、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B正确;
C、当氧气和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以将糖分解为醋酸,醋酸菌为好氧菌,当缺少氧气和糖源时,醋酸菌无法生存,C错误;
D、测定果酒、果醋的产生可以用品尝法,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常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可用品尝法,因为亚硝酸盐容易转变为有毒物质,D错误。
故选B。
2.江南水乡盛产黄酒,传统的黄酒酿造通常以谷物做原料,经高温糖化(将淀粉分解)后添加酒曲发酵而
成。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酒曲中含有丰富的酵母菌,添加酒曲相当于接种
B.高温糖化既能消灭杂菌又有利于酵母菌对糖类的利用
C.随着发酵时间的推进,酒精的产生速率先上升后趋于稳定
D.酵母菌中相关酶活性的降低限制了酒精度数的持续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酿酒就是微生物发酵原理,首先传统的黄酒酿造通常以谷物做原料,其次需要酒曲,一般酒曲中主要是富含酵母菌.这种微生物是兼性厌氧型的,在有氧条件下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而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无氧呼吸将谷物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水。
将酒曲与底物混合并密封后窖藏,一段时间后就会产出酒,这种酒还要接受一些如过滤消毒等的处理。
【详解】A、制酒要用到酵母菌,酒曲中含有丰富的酵母菌,添加酒曲相当于接种,A正确;
B、高温具有消灭杂菌的作用,糖化的最终结果是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有利于酵母菌对糖类的利用,B正确;
C、发酵过程中,酒精的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但发酵早期,酵母菌和底物充足,发酵速率较快,酒精的产生速率呈上升趋势,后来随着底物的消耗,发酵速度下降,酒精的产生速度下降,最后底物消耗完,不再产生酒精,酒精的产生速率为0,C错误;
D、发酵后期,酒精浓度过高会抑制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中相关酶活性的降低,发酵不再进行,因此酒精不再产生,酒精度数不再升高,D正确。
故选C。
3.下列有关果酒制作的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B.在果酒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可在果汁中接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菌种
C.红葡萄酒呈现红色,是因为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了发酵液中
D.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不能生长繁殖,而其他杂菌能快速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反应式为C6H12O6+6O2→6CO2+6H2O。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6H12O6→2C2H6O+2CO2。
【详解】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A正确;在果酒制作过程中,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菌种,可提高果酒的品质,B正确;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C正确;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进行生长繁殖,而其他杂菌因不适应环境而受到抑制,D错误。
故选D。
【点睛】识记果酒制作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甲、乙、丙三位同学将葡萄榨成汁后分别装入相应的发酵瓶中,在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如图所示。
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均需排气一次。
下列评价错误的是()
A.丙装置设置有误,排气时可能会导致发酵液溢出
B.三个装置中酵母菌均先有氧呼吸,再酒精发酵
C.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鉴定装置中是否有酒精产生
D.导致三个装置中发酵液pH下降的原因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酿酒所用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它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与二氧化碳。
故在进行酒精发酵时应为无氧的环境,所以进气口与排气口都要关闭,每隔一段时间打开排气口,以排出产生的二氧化碳。
据图分析,甲和丙同学的操作有误,甲同学未夹住发酵瓶的充气管,酵母菌可能不进行无氧呼吸;丙同学错在瓶中发酵液过多,淹没了排气管在瓶内的管口,这样发酵液会从排气管流出。
【详解】A、丙装置排气管在液面以下,排气时会导致发酵液从排气管溢出,A正确;
B、由于甲一直处于通气状态,故酵母菌可能一直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错误;
C、检测酒精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C正确;
D、甲同学未夹住发酵瓶的充气管,可能有醋酸菌污染,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乙醇被氧化成醋酸,导致pH降低;乙、丙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导致pH降低,D正确。
故选B。
5.如图所示,甲、乙、丙依次表示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①②③④表示它们制作的相同之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可表示两者制作时所用的主要菌种都是单细胞生物
B.②可表示两者制作时所用的主要菌种都属于真核生物
C.③可表示两者制作过程都需要有氧环境
D.④可表示三者制作过程的温度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2)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乙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两者都属于单细胞生物,A正确;
B、参与甲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丙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两者都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
C、参与乙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③表示两者制作过程都需要有氧环境,C正确;
D、制作果酒的适宜温度是18~30℃,制作果醋的适宜温度是30~35℃,而制作腐乳的适宜温度是15~18℃,D错误。
故选D。
6.如图是探究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改变通入气体种类,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
B.果酒发酵过程中通入N2,酵母菌将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
C.果醋的发酵周期与实验设定的温度密切相关
D.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可以交换使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果酒与果醋制作的比较
果酒制作果醋制作
菌种酵母菌醋酸菌
菌种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变酸酒表面的菌膜
发酵过程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CO2+6H2O;
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C6H12O6→2C2H5OH+2CO2
氧气、糖源充足时:C6H12O6+
2O2→2CH3COOH+2CO2+2H2O;
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
C2H5OH+O2→CH3COOH+H2O
温度
一般酒精发酵18~25℃,繁殖最适为20℃左
右
最适为30~35℃
气体前期:需氧,后期:无氧需要充足的氧气
时间10~12天7~8天
【详解】A、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醋酸菌属于需氧菌,控制氧气的进入,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A正确;B、果酒发酵初期通入氧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可以提供较多能量,使酵母菌快速繁殖,中期通入氮气,酵母菌将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B正确;
C、温度影响酶活性,果醋的发酵周期与实验设定的温度密切相关,C正确;
D、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不能交换使用,否则会使发酵液溢出,D错误。
故选D。
7.最常用的接种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下列关于二者的比较正确的()
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①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不需无菌操作
②培养基中不加琼脂培养基中加有琼脂
③不可计算菌液中的活菌数可计算菌液中的活菌数
④需要接种环需要涂布器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微生物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常用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以形成单菌落,所以常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详解】①两种方法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①错误;
②两种方法都需要配制固体培养基,均需要添加琼脂,②错误;
③平板划线法不能对菌落进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能进行活菌计数,③正确;
④平板划线法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④正确。
综上正确的选项是③④,故选A。
【点睛】
8.含硫蛋白质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硫化氢导致生活污水发臭。
硫化氢可以与硫酸亚铁铵结合形成黑色沉淀。
为探究发臭水体中甲、乙菌是否产生硫化氢及两种菌的运动能力,用穿刺接种的方法,分别将两种菌接种在含有硫酸亚铁铵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如图所示。
若两种菌繁殖速度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菌的运动能力比甲菌强
B.为不影响菌的运动需选用液体培养基
C.该实验不能比较出两种菌产生硫化氢的量
D.穿刺接种等接种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是穿刺接种的方法,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硫化氢可以与硫酸亚铁铵结合形成黑色沉淀”,所以根据黑色沉淀的多少,比较两种菌产生硫化氢的能力。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菌在试管中分布范围小于乙菌,说明了乙菌的运动能力比甲菌强,A正确;
B、为不影响菌的运动需选用半固体培养基,B错误;
C、根据题意,黑色区域的面积大小反映两种菌运动能力的大小,而不能表示二者产生硫化氢的能力大小,C正确;
D、微生物接种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D正确。
故选B。
9.发酵工程有着多项优点,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进行发酵工程生产时排出的废弃物,对环境无害
B.在农牧业上利用发酵工程可生产出微生物肥料、饲料和农药
C.在医药工业上利用发酵工程不仅能提高药物产量,还能降低成本
D.在食品工业上利用发酵工程既能生产传统发酵产品,也能生产食品添加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
它涉及菌种的选育和培养、产物的分离和提纯等方面。
【详解】A、进行发酵工程生产时,排出的废弃物中可能含有危害环境的物质,A错误;
B、在农牧业上利用发酵工程可生产出微生物肥料、饲料和农药,如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方法制造出的真菌蛋白,常作为家畜(如猪)的饲料添加剂,猪食用这些蛋白添加剂可加速育肥,B正确;
C、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上利用发酵工程不仅能提高药物产量,还能降低成本,如利用工程菌发酵生产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通过诱变的青霉菌发酵生产青霉素等,C正确;
D、在食品工业上利用发酵工程既能生产传统发酵产品,也能生产食品添加剂,如利用霉菌发酵生产酱油、利用酿酒酵母生产各种酒类利用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等,D正确。
故选A。
10.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处理时间,降低处理成本。
科研小组欲分离及培养若干种微生物用于对垃圾的处理。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培养皿和操作者的双手进行灭菌
B.卫生纸类垃圾可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欲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可利用酚红指示剂,若存在分解尿素的细菌,则指示剂变黑
D.培养过程中需要向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
【答案】D
【解析】
【分析】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详解】A、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处理,对操作者的双手进行消毒处理,A错误;
B、卫生纸类垃圾若进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大气,结合题干信息,可采用卫生填埋利用分解菌将其分解,B错误;
C、科研小组若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C错误;
D、培养过程需要向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通入无菌空气的目的是避免杂菌污染,搅拌的目的是使菌体充分接触营养物质和溶解氧,促进细菌生长繁殖,D正确。
故选D。
11.一定浓度的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液)通过使蛋白质变性而起防腐作用。
可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高效分解甲醛的细菌,以处理废弃的福尔马林。
下图是筛选和纯化甲醛分解菌的实验过程示意图,其中LB培养基能使菌种成倍扩增。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筛选甲醛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要添加甲醛作为唯一的碳源
B.③→④接种的目的是通过单个菌落分离出甲醛分解菌
C.步骤⑤中,各个培养瓶中的甲醛溶液要有一定的浓度梯度
D.测定并选出甲醛浓度最低的培养瓶后,筛选对应的菌株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分离和纯化分解甲醛的细菌的过程中,通过①过称制取各种菌的悬浊液,此过程中的活性污泥不需要灭菌操作,②过程可以获得各种微生物,③中的培养基中的碳源只含有甲醛,只有可以分解甲醛的细菌能够存活,所以通过③过程可以筛选出能分解甲醛的微生物,④过程可以获得单菌落,获得单菌落过程中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或者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A、由于甲醛分解菌能利用甲醛作为碳源,而不能分解甲醛的菌体不能利用甲醛做碳源,所以筛选甲醛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要添加甲醛作为唯一的碳源,在此培养基上不能分解甲醛的菌体因缺少碳源而不能
生长,A正确;
B、③过程可以筛选出能分解甲醛的微生物,④过程可以获得单菌落,接种目的是通过单个菌落分离出分解甲醛的菌体,B正确;
CD、步骤⑤中,各个培养瓶中的甲醛溶液的浓度要相同,将不同的甲醛分解菌分别接种到各个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瓶中甲醛的含量,选出甲醛浓度最低的培养瓶后,筛选对应的菌株可获得分解甲醛能力强的甲醛分解菌,C错误;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知识点是微生物的选择培养,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2.限量补充培养法可用于检测营养缺陷型菌株(如图)。
将诱变后的菌株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野生型菌株迅速形成较大菌落,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繁殖缓慢,不出现菌落或形成微小菌落。
基本培养基中补充精氨酸后,营养缺陷型菌株快速繁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紫外线照射可诱导野生型菌株发生定向突变
B.精氨酸缺陷型菌株缺乏吸收利用精氨酸的能力
C.③步骤加入精氨酸后抑制了野生型菌株的生长
D.选择图乙中菌落B分离精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将诱变后的菌株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野生型菌株迅速形成较大菌落,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缓慢,不出现菌落或形成微小菌落。
分析题图:A表示野生型菌株形成的较大的菌落,B表示营养缺陷型菌株形成的较小的菌落。
【详解】A、用紫外线照射诱导野生型菌株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精氨酸缺陷型菌株缺乏将其他物质转化为精氨酸的能力,B错误;
C、图中A表示野生型菌株形成的菌落,将图乙与图甲对比可知,③步骤加入精氨酸后促进了野生型菌株的生长,C错误;
D、对比图甲和图乙并结合题干信息可知,③步骤加入精氨酸后B(精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快速繁殖,所以可以选择菌落B分离精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D正确。
故选D。
13.春秋姜黄是集观赏和食用等价值为一体的新型花卉,传统的根茎繁殖方式存在着速度慢、易染病等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其提供了高效的繁殖途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接种前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并在火焰旁进行接种可减少污染
B.从接种外植体到形成试管苗的过程中,需将其转接到不同的培养基
C.培养瓶用专用封口膜封口可防止外界杂菌侵入并阻止瓶内外的气体交换
D.移栽幼苗前通常先将其移植到消过毒的环境中,待其长壮后再移栽入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为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培养过程的顺序是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根、芽等器官进而形成新的植物体。
【点睛】A、植物组织培养时,在接种前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并在火焰旁进行接种可减少污染,A正确;B、外植体一般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外植体首先在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转接到诱导生芽的培养基上,长出芽后再将其转接到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上,进一步形成试管苗,因此,从接种外植体到形成试管苗的过程中,需将其转接到不同的培养基,B正确;
C、封口膜封口可防止外界杂菌侵入,不能阻止瓶内外的气体交换,C错误;
D、幼苗移栽到大田前要进行“炼苗”,即将幼苗先移植到消过毒的至石或者珍珠岩等环境中,待其长壮后再移栽入土,D正确。
故选C。
14.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培养基本过程的顺序及诱导的植物激素分别包括()
①植物细胞的全能性②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③根、芽④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⑤生长素和乙烯⑥愈伤组织⑦再分化⑧脱分化⑨完整植株
A.①、②⑦⑥⑧③⑨、④
B.①、②⑧⑥⑦③⑨、④
C.①、⑥②⑨⑧③⑦、⑤
D.①、②⑨⑧⑥⑦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为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培养过程的顺序是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根、芽等器官进而形成新的植物体。
【详解】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①;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是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之后经再分化过程形
成根、芽,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即②⑧⑥⑦③⑨;
决定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和比例,即④。
综上分析可知,B正确。
故选B。
15.紫罗兰(2n=14)花色丰富、抗虫性强、种子富含亚麻酸。
为了让油菜(2n=38)具有紫罗兰的诸多优良性状,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原生质体融合依赖膜的流动性,融合的原生质体形成细胞壁后再进行有丝分裂
B.制备原生质体时,可使植物细胞处于微弱的质壁分离状态后再用酶解法处理
C.融合原生质体后,可以利用选择培养基从混合细胞群体中筛选出所需杂种植株
D.移栽时,应打开培养瓶的封口后马上移植,否则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株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将两个不同物种的体细胞诱导融合,从而使得子代具有双亲的部分性状,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可以克服了有性杂交远缘不亲和的障碍,扩大了亲本组合的范围。
【详解】A、原生质体融合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融合的原生质体只有重新形成细胞壁后,才可进行有丝分裂,A正确;
B、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时,需先用较高渗透压的溶液处理植物细胞,使细胞处于微弱的质壁分离状态,然后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B正确;
C、融合原生质体后,两两融合的细胞有AA型、BB型、AB型,可以利用选择培养基从混合细胞群体中筛选出所需杂种细胞,C正确。
D、移栽时,应将幼苗移植到培养箱内生长几日,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壤中,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且一定是第一营养级
B.细菌要么是生产者,要么是分解者
C.植物一定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D.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A、生产者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一定是自养生物,且一定是第一营养级,A符合题意;
B、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也可能是消费者,如菟丝子,动物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蜣螂、秃鹫,C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也能在同种生物之间进行传递,A错误;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化学信息,B错误;
C、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
D、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正确。
故选D。
18.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人,②玉米→牛→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若①和②中玉米的数量相同且能量传递效率都为10%,当①能养活10000人时,②最多能养活1000人
C.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减少
D.若土壤中含有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积累的重金属离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