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洲市二中2018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卷
历史试题
时量: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下图为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凰山前村叶氏祠堂门额悬挂的牌匾,与之相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晚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世袭制指世代承袭官位和爵位的制度,排除B;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根据“叶氏祠堂”,结合所学,可知与血缘关系有关,与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关,故选D。
2.齐国诸侯原姓姜,其始祖为姜子牙。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天子册命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宗法分封制的破坏
B. 三公九卿制的破坏
C. 郡国并行制的萌芽
D. 大一统局面的到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齐国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以及周朝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A正确;三公九卿制出现于秦朝,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县制于分封制共存的信息,排除C;材料的论述重点在于齐国政权更替的状况,没有涉及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有关信息,故D错误。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的开端,主要体现在
A.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B. 地方管理得到加强
C. 郡守县令不可世袭
D. 制度法令全国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皇帝集权是“私天下”的表现,不能体现“公天下”之开端,故A错误。
郡县制使地方管理得到加强,但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郡县制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相比于之前的分封世袭和世卿世禄制,体现出了一定的“公天下”性质,故C正确。
制度法令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不能体现“公天下”之开端,故D错误。
4.观察下图
图片主要说明
A. 优化选官制度并趋于完善
B. 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C. 二府三司制度已基本形成
D. 分割相权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图片反映了中央官制,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未涉及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材料反映的西汉的中外朝制度而非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排除C;图片反映的是西汉中外朝制度,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故D正确。
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反映的是
A. 察举制
B. 恩荫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察举制是汉朝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推举人才的制度,主要不是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排除A;恩荫制是中国古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排除B。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是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排除C;科举制是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贫民、庶族皆可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授予官位,D正确。
6.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
引发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A. 丞相的废除
B. 实施八股取士
C. 内阁的设立
D. 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自己因此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繁忙的政务需要从清晨处理到深夜,因此他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的感慨。
所以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丞相制的废除,故A正确。
八股取士的实施是用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与题干无关。
故B错误。
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
故C项错误。
军机
处设置于清朝,故D错误。
7.租界和使馆区既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
与下图历史现象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C. 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租界和使馆区,分别来源于《南京条约》附件和《辛丑条约》,因此对应的历史事件为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C.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是在1844年的中法《黄埔条约》中,并非造成题干中的1870 年前后关于外国在华教堂的民间传言非主要原因,排除A。
题干中的1870 年前后关于外国在华教堂的民间传言与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无关,排除B。
1870年前后,随着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日益加深,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故关于外国
在华教堂的民间传言,正是中外民族矛盾的直接反映,C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并不反对洋教,与题干中的1870 年前后关于外国在华教堂的民间传言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9.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10.1912年8月《民权画报》发表题为《改头换面》的一幅漫画,画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肢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
作者旨在
A. 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
B. 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
C. 希望结束专制建立共和国
D. 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可知袁世凯并没有维护共和制,且在漫画中也无体现,故A项排除;据“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肤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可知漫画吧袁世凯与拿破仑放在一起比较,据所学可知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自己成为帝国皇帝,联系此时是1912年8月,《改头换面》这幅漫画揭露袁世凯以民主共和为名行专制之实,故B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此时已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故C项排除;“批判
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在漫画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点晴:漫画型选择题一是需要对文字信息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漫画寓意的准确理解。
解题时需要熟知拿破仑的历史史实,且通过袁世凯与拿破仑的比较,明确其寓意,意在强调专制之实。
11. 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时间“1925年”与“1928年”,国共合作与国共关系破裂时期。
分析选项,A是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原因;B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D时间上与题意不符。
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的失败
12.1942年10月,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
1943年5月,中国与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
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
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 日本侵略使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 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A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是主要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
根据材料时间段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期间我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些重大胜利,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的提高为自己赢得了一些权益,促使各国开始废除与中国的一些不平等条约,故B项正确。
美英并未通过外交行为打击过汪伪政权,故D错误。
13.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
”此次“壮举”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D. 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
【答案】B
【解析】
根据“刘伯承”“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结合所学,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从此,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故B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时间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不合题意,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4.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 “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辛亥革命
B. “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北伐战争
C. “共赴国难”——抗日战争
D. “将革命进行到底”——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观察题干中的形势示意图,可知是北伐战争。
1924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军阀统治,打到帝国主义,统一中国,故选B;A指中华民国的成立,C项指的是抗日战争, D 项指的是人民解放战争,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5. 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
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A. 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 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 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公共空间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说明了雅典在逐渐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16.《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 侧重保护平民的合法权利
B. 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C.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从根本上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BC与材料无关,排除;“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法律的公平性,“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强调“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才能对人进行定罪和处罚”,突出了法律实行过程中的程序性,故选D。
17.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A. 联邦体制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制度
D. 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时间178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
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
故选A。
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
【考点定位】必修一·1787年宪法
1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 只对帝国皇帝负责
D. 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选举产生,而非由人民选举产生,难以代表人民监督政府,故A 错误。
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帝国议会只对帝国皇帝负责,故C项错误。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可知帝国议会的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故D正确。
19.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
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
上述过程说明了
A. 总统违背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B. 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C. 共和制度通过宪法形式确立
D. 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
【答案】B
【解析】
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可知总统并未违背第三共和国宪法,故A项错误;根据“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
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可知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宪法的制订,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君主派和共和派势力的消长,未体现君主派已被清除政坛,排除D。
20.“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共产党宣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工人运动的状况”、“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强调工人阶级要领导工人运动,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因此满足题意要求的应为《共产党宣言》,故D项正确。
ABC分别是英国、法国和美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题(共计2小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一中A处为。
图三国家的政体为,图四国家的政体
为,指出这两种政体的一个不同点。
(2)图二和图三在民主形式上有何不同?图一和图四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两种政治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中书省。
政治制度:图三:君主立宪制。
图四:民主共和制。
角度: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权利中心……
(2)民主形式:古希腊是直接民主,英国是间接民主。
分权。
本质区别:中国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美国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1)图一属于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材料中已有门下省,而尚书省下辖六部,故A处填中书省,B处填尚书省。
由图三名称可知反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图四反映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关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共性,可以从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权利中心等角度说明。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古希腊民主政治属于原始的直接民主制,而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属于间接民主。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中国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而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唐高祖到唐玄宗,经过一百年的制定、实践与不断修改,737年唐律作为法令最终完成。
唐律共十二篇502条,开篇首先是相当于总则的“名例律”,其解释了“五刑(笞、杖、徙、流、死)”“十恶”(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共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八议”(对于皇族高官等的减刑规定)等内容及整个刑罚原理。
此外是与国家统治相关的“卫禁律”“职制律”;关系到民众生活的“户婚律”“盗贼律”“斗讼律”等具体的刑罚规定。
与唐律同样,作为支持唐朝完备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行政执法文书,唐令的水准之高,在当时的世界独一无二。
作为隋唐国家的制度,方方面面的所有事项都在其令文中作了明文规定。
然而,虽有明文规定,但制度与现实、法令原则与实际运用等之间存在若干差距。
要统治如此辽阔的国土和众多人口,因地制宜实行弹性政策是必要的。
正因为唐代具有那样一种柔软变化的结构,才使得唐代这样一个时代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魅力。
——摘自《绚烂的世界帝国》材料二君上大权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十、总揽司法权。
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
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
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十二、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
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
附臣民权利义务(其细目当于宪法起草时酌定)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六、臣民之财产及居民,无故不加侵扰。
——节选自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律令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钦定宪法大纲》。
(提示:先概括内容,再进行评价)
【答案】(1)自成体系,成文法不断完善丰富;以德治国,法律服务于纲常名教;皇权集中,社会等级差别明显;律令结合,制度建设层次完整;弹性灵活,因地制宜柔软变化。
(2)述:赋予君主广泛的权力;皇权法定,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制约;实行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分工;明确了民众的自由权、安全权、财产权。
评:是古代律法传统与君主专制意识的延续;近代西方民主法制与思想的冲击;是宪政(君主立宪制度)的一次有益探索;但重君权轻民权,未能满足中国进步力量的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经过一百年的制定、实践与不断修改,737年唐律作为法令最终完成”“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共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作为支持唐朝完备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行政执法文书,唐令的水准之高,在当时的世界独一无二”“因地制宜实行弹性政策是必要的”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钦定宪法大纲》赋予君主广泛的权力;皇权法定,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制约;实行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分工;明确了民众的自由权、安全权、财产权。
是古代律法传统与君主专制意识的延续;近代西方民主法制与思想的冲击;是宪政(君主立宪制度)的一次有益探索;但重君权轻民权,未能满足中国进步力量的愿望。
考点:中国历史·中国法律史·唐朝律令、《钦定宪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