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启正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启正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环滁皆山也________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
③掇幽芳而荫乔木________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
(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4)【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答案】(1)环绕;茂盛的样子;花;取名,命名
(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①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2分)
②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4)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者;与民同乐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注意“环”这里是动词,环绕;“芳”这里是花的意思;“名”这里属于词类活用,取名、命名。

(2)这句话的大意是: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

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这是一个者……也句式的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②乐:喜欢;事简:公务简单;俗:风俗;之:助词,的。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喜欢
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4)第一和第二空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答题区域,从“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筛选出相关答案即可。

两段中都描写了优美的景色,记叙了与百姓同乐的事,因此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①环绕;②茂盛的样子;③花;④取名,命名
⑵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⑶①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②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⑷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者与民同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个整体的理解,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妻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双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因此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

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
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庄王欲伐越①。

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注】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下列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陋之有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王之伐越,何也
D.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翻译下列语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____。

【乙】文中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是: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以________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

(5)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D
(2)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3)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4)设喻(类比、比喻)
(5)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解析】【分析】(1)“臣之妻私臣”中的“之” 意思是结构助词,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

B代词。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结构助词,的。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认为;于:比。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故:因此;见人:看清别人;自见:看清自己。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3)结合【甲】文内容分析,答题时要从进谏和纳谏两个方面分析,首先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让齐威王认识到王之蔽甚矣的现实,然后下令纳谏,采取的方法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样一年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据此可知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

【乙】文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文中楚庄王和庄子说的非常清楚,就是: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4)结合两文的内容分析说理的方法,【甲】文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类比进行劝谏,【乙】文庄子用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为喻,因此两文都用了设喻
(类比、比喻)。

(5)结合两文内容进行分析,【甲】文中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虚心纳谏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乙】结尾的议论句就揭示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即: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从两文的劝谏方法分析,都采用了设喻(类比、比喻)的说理方法,这种方法既形象易懂,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采取直接劝谏的方法,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故答案为:⑴D
⑵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⑶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⑷设喻(类比、比喻)
⑸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

“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

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

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说理方法的能力。

文章常见的说理方法有:①举例说理;②道理说理;③比喻说理;④对比说理。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

这样的题属于开放式试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启示,只要符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楚庄王想攻打越国。

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

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在境内作乱,官吏却不能禁止,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

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

(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见识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

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清自己才叫作明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①,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②,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③,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造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然亮才,于治戎⑤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⑥,攻守异体⑦,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⑧,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注】①殊量:非凡的器量、才能。

②解带写诚:解开衣带表示诚意。

③委质:呈献礼物,表示臣服、归附。

④建:提出。

⑤治戎:作战,治军。

⑥侔(mòu):等,与……相等。

⑦攻守异体:攻守的形势不同。

意思是说,攻者难,守者易。

⑧陵迟:衰落、衰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而备失势众寡________
②大义不及邪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3处。

昔萧何荐韩信管伸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3)文中认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哪些?
(4)文中提到的“三顾草庐”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

请你联系故事情节,品读孔明所吟的诗,回答问题。

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②徐徐、缓慢的样子。

你认为哪种理解更恰当?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1)众人;至,到
(2)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3)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示例一:①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

示例二:②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我”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我”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解析】【分析】⑴解答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而备失势众寡”意思为:因而刘备失去了优势,部队也变少了。

众:众人。

“大义不及邪”意为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

及:到、至。

(2)文言语句的短句要建立在对句子优势的理解基础上,本句的意思是: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

根据句意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抓住“奇谋为短”“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众寡不侔”等语句进行概括: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本题无国定答案,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人物特点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①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

示例二:②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我”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我”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故答案为:⑴众人;至,到
⑵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⑶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⑷示例一:①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

示例二:②更恰当。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我”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我”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想了解句意子的意思,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答题的
区域,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要言之有理。

【附参考译文】
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非凡的器量、才能,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

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以诚相待,双方因此结交深厚。

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

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提出妙计,亲自作为使者到孙权那里,向吴国求援。

孙权一向佩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儒雅奇伟,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

刘备得以和魏武帝展开战斗,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

但是诸葛亮的才能,长于作战、治军,在出奇制胜方面则有不足,管理人民的才干,超过他当将领的才能。

而与他敌对的人里面,有的是人中英杰,再加上兵力不足,攻守双方的形势不同,所以虽然年年发动战争,还是没能攻克。

过去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的长处,不可能样样都有的缘故。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或许可以匹敌管伸、萧何,但是当时没有王子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功业衰落,统一全国的大志不能实现吧?大概是天数已经注定,人是不可能用计谋去谋划争取的。

4.文言文阅读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________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③然则北通巫峡:________
④佳未秀而繁阴:________
⑤山间之四时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答案】(1)日光;景象;如此……那么;茂盛;季节
(2)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早上)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晚上)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4)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

晖,日光。

②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观,景象。

③句意为: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④句意为: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秀,茂盛。

⑤句意为:这就是山里的四季。

时,季节。

(2)①重点词语:览,观赏。

得无,怎能没有。

异,不同。

②重点词语:开,消散、散开。

归,聚拢。

暝,昏暗。

(3)甲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作者看到洞庭湖的景象后的感受。

乙文中的“而乐亦无穷也”是作者看到山间早晚和四时景色后的感受。

(4)翻译文本后可知,甲文主要写的洞庭湖的水景,其中有早上的景色,也有晚上的景色。

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

乙文主要写的是山中景色,写了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突出表现了山景的秀美。

据此分析可作答。

故答案为:⑴日光;景象;如此……那么;茂盛;季节
⑵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早上)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晚上)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⑶ [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⑷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点评】⑴解释文言词语时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⑵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⑶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归纳出相关的要点,进行分析。

⑷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