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价值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刊201
0.4
○于滢慧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作者简介]于滢慧,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和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试探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价值潜能
【摘要】通过一系列流行歌曲说明其本身除了讲究音韵、旋律、节奏等音乐方面的属性外,更应该看到其歌词的相对独立性,它有完整的文学性和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潜能无论是从形式上的独特语言还是从内容上的意象、意境、主题、情感等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关键词】歌词;审美价值;音乐性;文学性
歌词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它借助于富有乐感的
节奏和音乐美的言语,构成诗美的意象,表现歌词创作主体内
在的强烈而凝练的情致。
歌词的语言节奏、声律音韵,只有当它
们通过艺术意象或意境,完美地表现了创作者内在的情感波动
起伏,这样,也才能产生打动他人心弦的魅力。
一首好歌词,应
该是音乐特色的文学美与闪耀文学光芒的音乐美的结合,使之
谱曲能唱,离曲能赏。
就一首歌曲而言,词自然是曲情投意合的
伴侣,但当它离开曲的时候,又应该是一件能独立存在的艺术
品。
事实上歌词凭借语言,已能够独立完成反映时代生活,表达
人们内心情感的任务,是外在语言方式与内在意境意味的统
一。
这就是歌词文学价值之所在。
一、语不惊人死不休——
—独特的语言
《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歌是人们用来抒情表意的,情感是歌
曲的核心。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
”也就是说诗是用
来表达人的情志的,而歌是诗的延伸,进一步体现了抒发情志
的功能。
所以,以歌曲抒情,是人类抒发和交流感情的天然需
要。
自然流行歌曲也是如此,它善于把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中的
情感真实地直露在听众面前,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欣赏者从
歌词中得到情感的交流和体验,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我多想
唱》是一首描写中学生生活感受的歌:
“我想唱歌可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高三啦还
有闲情唱,妈妈听了准会这么讲,高三成天的闷声不响,难道这
样才是考上大学的模样,可这压抑的心情多悲伤,凭这怎么能
把大学考上”。
歌中明白浅显的语言把我们又带回到了中学时代那段难
忘的时光,所有的一切都在高考的重压下变得压抑、枯燥、烦
闷,那种渴望解除重负、希望七色阳光的心情感受再一次勾起
了我们的情绪记忆,唤起了我们对青春岁月的无限回想。
以《恋曲1990》为例:
乌溜溜的黑眼睛/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
转变/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
匆匆数年/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漂泊/寻寻觅觅常相守/
是我的脚步/黑漆漆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醒来时的清晨
里/是我的哀愁/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将已经
踏上旧时的归途/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
罗大佑的《恋曲1990》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恋人
的容貌转变上感受到岁月的无情。
但作者用准确、形象、精练的
语言把这一主题表现得较为隐晦,而表现得更多的是人生无
常,情感难以寄托的无奈心情。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
侣”这简洁的一句,包含了深邃的内容:既是对人生的感慨,又
是对岁月的哀叹。
歌中有的语言颇为出新,如“寂寥的心情/永
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这种表达方式,既有新奇感,又映衬了
哀愁的“我”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同时作者把一些文学气息浓
郁的“准文言”与日常口语相结合,“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
时/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这使歌词显得既高雅又平易。
二、此词只应天上有——
—可感的意象与深邃的意境
意象是一个古老而有生命力的美学范畴,它的源头可以追
溯到《易传》“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作为文学
形象的一种类型,意象首先是一个语言事实,它在中外文学理
论中的基本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文
学形象。
在文学意象的构成中,主观之“意”即主体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是最基本的因素,“象”因“意”生,为“意”的显现提供
感性形态。
可见,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作家主观思想感情
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作用语言描述而成的艺术景象。
那么,它
被运用到歌词创作中后,我们如何理解歌词中审美意象的功
能,及其在歌词创作中的作用呢?用王国维的一句话讲就是“有
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绿叶对根的情意》: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
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
方,明天那里/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
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脸总
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98
语文学刊
语
文学刊2010.4
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这首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抒心中情,吐而为歌。
任何客观环境与现实对象一旦闯入艺术家的心灵,须有“目击往还,心亦吐纳”(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或“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王昌龄语)。
该词作者的心灵既“纳”亦“吐”,其内心就是在外物的刺激下释放出一种思绪与情感,它所表现的情感本身便对听众有一种情绪的召唤性。
但是作者深知,作为艺术,仅仅以情动人还不够,它还需要一种属于艺术的传达方式。
歌词创作中从意象的整体产生来看,它是一个“缘心感物”的过程。
而审美意象是创作主题情感和心智的一种自我显现形式。
于是,
作者的全部柔情与眷恋都被巧妙地转化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意象,即“绿叶”与“根”。
这种转化的意义就在于:它使抽象的,无法言传的主观意绪获得了一个可感的物象。
作者正是以对“绿叶”与“根”这两个意象的立来化心为物,变情思为意象,让“我”的累累坚贞与绵绵思念得以“尽意”的抒发,这就在更高意义上获得了打动听众,触发共鸣的艺术有效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上面的词中领悟到其深邃的意境美。
意象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基础和前提。
不同之处在于,意象实现了情景交融,意、象融合就实现了文学形象的创造,而对意境来说,这才是一个开始,所以这个意象还必须为“境”的开拓和实现创造条件,这条件便是宗白华所说的“使诗境、词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
,“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重新看那首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含蓄的,所塑造的一个普遍的对“根”依存的情感氛围,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
“空筐”。
这就需要让读者通过“人心营构之象”去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进入意境中,来补充这些空白,来完成这些不确定性,将自己主观情绪投入这个“空筐”,使之流动于其中。
我们不正是从绿叶对根的情意中感悟到别离者对生命之根、
情感之根的眷恋吗?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是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的。
”可见,由意象组接的诗境是“因心造境”而得到的虚境与幻象,这并不是作者刻板地摄录物象,而是把感情浸入物象之中,由它透发出感情。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
三、歌词合为时而作———鲜明主题风格与复杂百姓情绪在很大程度上说,流行歌词是把某一时代人们裸露的或隐含的,局部的或整体的心绪情怀及由此展开或表现出来的一个片断过程给叙写、描述、刻画出来。
但创作主体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必然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歌词作为文艺作品,是作者这个审美主体对生活主动的审美观照,它所表现的生活,应该是一种生活的心灵化或心灵化的生活。
“当作者的审美触觉从生活中感悟到某种东西时,这种难以化释的审美情思就是与
生活形象密不可分地交融在一起。
”
纵观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轨迹,歌词创作的主题总是与人们的情感、
思绪联系在一起,要不然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传播。
既有反映祖国风雨飘摇、备受欺凌、国土沦丧的《七子之歌》,又有表现普通市民生活情调的《香格里拉》;随着祖国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对未来充满希望,于是涌现了反映那个时期展示人们心态的词作,《游击队歌》是时代的奏音,人民的心声。
“文革”前和“文革”中,大多数作品是歌功颂德,像《东方红》《北京颂歌》等。
“文革”后,随着《班主任》等一批颇具理性色彩的小说问世,被放逐多年的人文精神逐渐苏醒。
“文革”十年,艺术作品被异化为政治工具,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被抽空、人文意义被消化,艺术的本性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扭曲或迷失,这自然为社会所不能容忍,并引发强大的反叛力。
程琳的一曲《信天游》以一股曲调高亢、豪迈、粗放的西北旋风———强劲之势刮进歌坛。
《黄土高坡》则对人们代代繁衍、
生息于斯的大西北发出深沉而由衷的赞美。
在这里,黄土高原已突破了地理学概念,而成为一种象征,所涵盖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所展示的是一种历史文明的根。
由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中的流行曲《酒神曲》以酒为载体,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这里的酒神实际上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外化。
其后,崔健的《一无所有》是时代情绪的一种流露,是当代人在物欲横流中寻求精神庇护的一种呻吟,是对渐趋浮华世态的一种抗议。
尽管这种抗议力量是那么弱小,但它很快地且广泛地被社会所认同接纳,正说明了它的社会心理基础。
所以,只要你紧跟时代的跳动,用心灵的律动创作歌词,去传达爱的花瓣,连接情的桥梁,打通心的代沟,就一定能撩拨曲作家的乐思,鼓荡年轻人的心旗,震颤老百姓的心弦,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这不正是流行歌曲的审美价值之所在吗?———
更为重要的是它总是能够有效地让我们沉浸于其中,使我们忘却尘世的一切,而进入一种自由和谐的心灵之境。
它培养我们对于生活的感受,
启发我们关于合理的美好的世界图景的想象,它给我们的生活增加情趣和诗意,也让我们的精神和身心得到休憩和滋养。
【参考文献】
[1]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197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