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研--论述题答题范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差异
1.所谓存在论,是形而上学的核心,即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超越之问,涉及两个区分又联系的问题,存在者一般之所是的本质之问,和存在者如何实现,在/是的实存之问。
这双重之问就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开启的。
2.柏拉图由本质之问完成实存之问
A.本质论,即理念论。
理念,eidos,原意为外观,相;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对象。
是与自身同一的,如其所是的,真正存在者。
是实在的共相,是可感存在者的一般之所是(综合了巴门尼德“存在者是一”)。
理念世界是永恒的,与可感世界分离。
可感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者,因为它们即是又不是自身(综合了赫拉克利特),它们之所以能被共相称谓,是因为一定程度上分有了共相所指的理念,但无法完全等同。
理念分为自然物,人工物,数学理念,范畴,四个层次。
这就回答了本质之问。
B.实存论,根据太阳喻。
在诸理念之上有一个至高的善本身。
它赋予一切存在者包括理念的实存,是万物的朝向和最终根据。
根据《蒂迈欧》,可感存在者的实现,是造物主(德穆格)摹仿理念而为质料赋形的技艺活动。
3.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无法解释具体存在者的运动,他从实存论入手完成本质论。
A.实存论,他把具体存在者的实现,出场(ousia)理解为潜能的现实化,这一过程涉及四因,即形式因:存在者当前之所是;质料因,不可被现实化的潜在,运动的基体;目的因,存在者都有先行于自身的,追求其所本当是的目的;动力因:存在者被他物推动而运动。
人工物的四因是分开的,它的出场是一种技艺制作的完成,曰隐德莱希。
自然物除质料因外,其他都可归为形式因。
存在者整体由一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推动,即个别的纯形式,号称神。
这就回答了实存之问。
B.本质论,在存在者的出场中,有存在者的此在(tode ti)和存在者的所是,外观(ti estin)的双重出场。
亚氏遵循巴门尼德“思有同一”的思路,认为存在者的实体-属性的存在学构造和主谓逻辑结构一致。
亚氏用范畴(即存在者所属的最一般的类)来构建本质论,范畴有十个(实体,数量,性质,关系,时间,位置,状态,姿势,主动,受动)从四谓词(本质,种属,特性,偶性)中推导而来。
其中tode ti所属的范畴是实体,与主词对应,是先在的。
其他九个范畴与谓词对应,描述实体的属性。
C.第一实体的问题,由于在存在者的出场中有tode ti和ti estin的双重出场,所以留下了第一实体是个别存在者,还是存在者之所是(本质)的问题。
这引发了后世本质主义和实存主义之间千年争执。
3.我们可以看到,亚氏的范畴和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描述存在者一般所是,只是范畴并不与存在者分离。
孙周兴指出,亚氏的范畴学说就是在理念论上建立起来的,是形而上学的第一个先验本质论体系。
事实上二者的存在论差异只是追问路向的不同,存在论的双重之问由柏拉图奠基,由亚氏完成。
建议大家在复习初期选择靠谱稳妥的辅导班来帮助自己理清头绪,打牢基础,像爱!考的老师还有多年帮助学生参加复试的经验,有几个同学就在那上的辅导课,复试时还免费帮助模拟场景,回答问题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