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

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

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

甫三日,贼复劫大昌。

祯趣同知行,不应。

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

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

既渡,两人见贼即走。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

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

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

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

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祯传》,有删改)【注释】①同知:官名。

②淖(nào):烂泥。

③鬻(yù):卖。

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祯面数之责备________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________
③两人见贼即走 ________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选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千嶂里嶂: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征夫: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胜:
④至若春和景明景:
⑤不以物喜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具体指什么?《岳阳楼记》中“或异二者之为”的“异”又指什么?
(4)《渔家傲·秋思》和《岳阳楼记》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写景的目的明显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宪宗知权文公甚真①。

后权长孺知盐铁福建院②,赃污盈积,有司以具狱奏③。

上曰:“必致极法。

”崔相群④救之云:“是德舆族子。

”上曰:“德舆必不合有子弟犯赃,若德舆在,自犯赃,朕且不赦,况其宗从⑤也?”
(选自唐代赵璘《因话录》)【注】①宪宗:唐宪宗。

知:交好。

权文公:权德舆,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后人称文公。

②权长孺:权德舆本家侄子。

知:执掌。

③具狱:用来定罪的全部案卷。

④崔相群:朝廷命官。

⑤宗从:同宗的下辈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诚宜开张圣听________
②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文段【甲】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劝勉后主的?为什么要两次用“宜”与“不宜”?
(4)文段【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段【甲】中哪一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4.诗歌鉴赏
题寺壁①
[宋] 冯京
韩信栖迟②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

吁嗟③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项羽
[宋] 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④,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注释]①冯京,北宋大臣,曾三元及第。

当时没有考中,客居余杭,因事被官府通缉拘捕,处境困窘,题小诗于所居寺壁。

②栖迟:飘泊失意。

③吁嗟:叹息。

④刘邦曾带兵攻占咸阳,秋毫无犯。

咸阳,秦朝都城。

项王亭①赋
[唐] 李德裕
嗟乎!楚声既合,汉围已布;歌既阕②而甚悲,酒盈樽而不御。

当其盛也,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及其衰也,帐中美人寄命而无处。

季③数遁而不亡,羽一败而终仆。

岂非独任于威力,不由于智虑?
追昔四隤④之下风烟将暮大咤雷奋,重瞳⑤电注,叱汉千骑,如猎狐兔。

谢亭长而依然,愧父兄兮不渡;既伏剑而已矣,彼群帅兮犹惧;虽霸业之无成,亦终古而独步。

周视陈迹,缅然⑥如素。

听乔木之悲风,谢高秋之零露。

因献吊于兹亭,庶神灵之可遇。

(节选自《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 2012年6月第1版)[注释]①项王亭:在安徽和县乌江。

相传项羽失败,逃至此谢绝亭长好意,自刎而亡。

②阕:终了。

③季:刘季,即刘邦。

④四隤:山名,在和县北面。

⑤重瞳:传说项羽眼睛里有双瞳仁。

⑥缅然:悠久的样子。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题寺壁》《项羽》皆七言绝句,两诗都借写古事议古人,都重在评价项羽。

B.《题寺壁》《项羽》两首诗中都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使感情强烈。

C.《题寺壁》中韩信与项羽有相似经历,都曾困窘落魄,作者借韩信来衬项羽。

D.《项羽》中沛公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欲借此证明“柔仁”胜“暴强”。

(2)结合划线句中“喝”字赏析此句。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汉围已布既伏剑而已矣赞叹不已
B.谢亭长而依然谢高秋之零露闭门谢客
C.虽霸业之无成故余虽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D.缅然如素天下缟素银装素裹
(4)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
A.控制,支配 B.制定,规定
(5)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

追昔四隤之下风烟将暮大咤雷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季数遁而不亡,羽一败而终仆。

(7)根据上面诗文,分条概括项羽怎样才有可能转败为胜。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
B.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C.留二万钱/与渊明
D.渊明/不解音律
(2)解释下面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延之临去(________)
②渊明悉遣送酒家(________)
③忽值弘送酒至(________)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②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4)陶渊明对王弘的态度如何?从哪些方面可知,请概括。

6.(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
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光.先帝遗德仿佛若有光.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悉以咨之.已而之.细柳军
D.每与.臣论此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参照示例,分析“诚”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示例:“诚宜开张圣听”中,“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强调了广开言路的必要性,引起刘禅重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强调了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诸葛亮颇具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7.阅读《师旷劝学》,完成小题。

师旷①劝学
晋平公②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④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师旷:晋国乐师,目盲。

②晋平公:晋国国君。

③炳烛:点燃灯烛。

④昧:昏暗,黑暗。

(1)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文章虽短,但说理清楚,这得益于写作技巧。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4)本文让你想起了学过的哪篇文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


(选自《墨子·贵义》)(1)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断子之手足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女知之乎投诸渤海之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4)【甲】【乙】两文共同的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甲】文则用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

(5)【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

”文帝曰:“法不可违。

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

②兆人:兆民,万民。

③亏:使……受损害。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陛下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若如公意若听茶声然(《核舟
记》)
C. 我安能亏法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 卒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4)本文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躬耕于南阳
②夙夜忧叹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 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 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乃入见________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________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烈妇者,李侃妻也。

建中末,李希烈陷汴,谋袭陈州。

侃为项城令;希烈分兵数千略定诸县,侃以城小贼锐,欲去。

妇曰:“寇至当守,力不足,则死焉。

君而逃,尚谁守?”侃曰:“兵少财乏,若何?”妇曰:“县不守,则地,贼地也,仓廪府库皆其积也,百姓皆其战士也,于国家何有?请重赏募死士,尚可济。

”侃乃召吏民入廷中曰:“令诚若主也,然满岁则去,非如吏民生此土也,坟墓存焉,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众泣,许诺。

乃徇曰:“以瓦石击贼者,赏千钱;以刀矢杀贼者,万钱。

得数百人。

侃率以乘城,妇身自爨以享众。

报贼曰:“项城父老义不下贼,得吾城不足为威,宜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贼大笑。

侃中流矢,还家,妇责曰:“君不在,人谁肯固?死于外,犹愈于床也。

”侃遽登城。

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

诏迁侃太平令。

【注】①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余幼时/即嗜学
B. 两狼之并驱/如故
C. 侃/为项城令
D. 非如/吏民生此土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李侃面对“城小贼锐”的形势,本想逃走,后来在妻子的劝勉下带领众人奋勇抗敌。

B. 李侃的妻子深明大义,她鼓励李侃以忠义为重,恪尽职守,并为守城出谋划策。

C. 李侃号召官员和百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与城池共存亡,得到大家的响应。

D. 李侃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督战,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文烧火做饭,犒赏官兵。

(3)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坟墓存焉焉:
②项城父老义不下贼义:
③人谁肯固固:
④侃遽登城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
②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元。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后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①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②,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③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④。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⑤。

今贼适疲于西⑥,又务于东⑦,兵法乘劳⑧,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
【注】①贼:指曹魏。

蜀以继承汉的正统自居,所以称曹魏为贼。

②偏安:偏居于一个角落。

指蜀汉当时偏居在四川一地。

③思惟:考虑。

④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

意思说行军艰苦,不能按时进食。

⑤非计:决策不正确。

⑥今贼适疲于西:指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祁山伐魏,魏调军西下。

⑦又务于东:指建兴六年曹休攻吴,被吴将陆逊大败于石亭,魏调军东下。

⑧乘劳:乘敌人疲劳的时候。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先帝虑汉、贼不两立:②以先帝之明:
③固知臣伐贼:④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③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3)针对有人想偏安一方的思想,诸葛亮提出怎样的看法?
(4)为完成先帝的遗愿,诸葛亮是怎样做的?与课文中哪些内容相同?
(5)本次出征正应了《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哪些话?
(6)你认为诸葛亮本次出兵会赢吗?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此皆良实用心良苦
B. 晓畅军事家喻户晓
C. 死节之臣节衣缩食
D. 计日可待千方百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选段最后一句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

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
是:
①;
②。

(用原文回答)
(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15.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令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令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明,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下列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是()
A.思惟北征(惟一的思想)使孙策坐大(妄自尊大)
B.欲以长策取胜(长远之计)夫难平者,事也(衡量,预测)
C.曹操拊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状)鞠躬尽瘁(劳累)
D.秭归蹉跌(跌跤)劳费正等(相等,一样)
(2)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

意思说行军艰难,不能按时进食。

B.伪定一时——意指曹操暂时取得了政权。

蜀汉自居正统,所以称曹为“伪”。

C.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意为坐在这里和行走起来的消耗是相同的。

D.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

已,“停止”之意。

(3)这篇表文是在魏将曹休被吴国打败后,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虑,后主动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