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1201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朝阳区201 1—2012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2012 l
(考试时问120分钟满分l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4页,第Ⅱ卷共3页。

考生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并上交答题纸。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共42分)
一、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委靡.(mǐ) 讥诮.(qiào) 蜷.(juǎn)缩熏陶渐.(jiàn)染
B.惩.(chěng)罚巢穴.(xué) 翌.(lì)日白雪皑.(āi)皑
C.横亘.(gèn) 果脯.(pǔ) 掣.(chè)肘一本正经.(jǐng)
D.面颊.(jiá) 谄.(chǎn)谀青苔.(tái) 蓦.(mò)然回首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嫉妒赋与一筹莫展不可思异
B.藐视垄断无济于事栩栩如生
C.沉缅导致莫衷一事接踵而至
D.蓬蒿赌搏以逸代劳茅塞顿开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应该认真地,而不是
心不在焉,或者敷衍,甚至指责。

②国土资源部负责人在谈及征地矛盾增多的原因时表示,大多数农民并不是反对征地,而
是因为权利不能得到有效。

③由于采用了更加的测量方式,美国驻华使馆测出的北京空气质量数据与中国
环保部门测出的空气质量数据有不小的分歧。

A.聆听保障精确 B. 倾听保护精确
C.倾听保障精密 D. 聆听保护精密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深圳市慈善会向媒体公布捐款账号,称“劳务工关爱基金”账户资金已经捉襟见肘
....,希望广大市民和企业踊跃捐款以解燃眉之急。

B.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人谈起乒乓球时总是振振有词
....,提到足球时却又惜字如金,不同的态度也凸显了这两球在今天天壤之别的现状。

C.培训中,专家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互动演练等教学方式与学员进行交流,台下
的学员听得出神人化
....,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D.“地沟油”事件被各大媒体曝光之后,很多市民诚惶
..诚.恐.,不少爱下馆子的人都回到自家餐桌,再也不敢为贪图方便而随便在外用餐了。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作为北京国安足球队的当家球星,来自澳大利亚的乔尔·格里菲斯身体强壮,在场上速度和冲击力都很强,非常善于把握门前的机会。

B.目前记者在一家军事模型店看到,按“歼20”飞机外形缩小60倍制成的模型已经上市,由于制作精良,价格合理,极大地受到军迷的欢迎。

C.部分省市产生“电荒”的主要原因,除了冬季取暖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外,还有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造成的。

D.针对当前校车事故频发的问题,公安机关将联合教育行政等部门对校车驾驶人进行逐一审查.坚决清退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校车驾驶入。

6.将下面打乱了语序的六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传统上是崇黄忌红,轻黑忌白
②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乃是各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哲学意识和审美心理的不同
③这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④颜色迷信,即人们对颜色的崇尚与禁忌
⑤便是颜色迷信的典型体现
⑥但是崇尚哪些颜色,禁忌哪些颜色,各民族之间又有很大差异
A.④①⑤⑥②③ B. ④③⑥②①⑤
C. ①②③⑥④⑤
D. ①⑤④⑥③②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写的《逍遥游》善用寓言和比喻,想象奇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C.夏衍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

报告文学兼具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两种特质。

D.《变形记》的作者奥地利作家弗兰获·卡夫卡,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情节荒诞却蕴含深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愿枉车骑过.之
适:到…去过:访问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疾:快微:(假如)没有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刺:指责赞:赞扬
D.食之,比.门下之客其一人夜亡.,告之
比:与…相同亡:死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见犯乃.死,重负国
B.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请为.君复凿二窟
D.余收尔骨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0.对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冥者,天池也②而奠之天阏者③若属皆且为所虏④晋军函陵
⑤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⑥愿寄食门下⑦王之蔽甚矣⑧忌不自信
A.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B. ①⑤/②⑥/③⑧/④⑦
C.①⑤/②⑧/③⑦/④⑥ D.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l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一)
沛公军霸上,来得与项羽相见。

范增说.项羽目:“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夸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固留沛公与饮。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套,庄不得击。

沛公出,乃令张良留谢。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天将军足下。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臭!”
(取材于《史记·项羽本纪》)
(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苏子日:“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尔。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方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间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取材于苏轼《范增论》) 注:①卿子冠军:指宋义。

卿子:对人的尊称。

冠军: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位列其他将领之上。

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矫诏杀之。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范增说.项羽日说:劝告
B.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示意
C.独恨.其不早尔恨:憎恨
D.安能间.无疑之主哉间:离间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令人望其.气 B. .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吾其.还也.为
C.项王默然.不应 D. 力能诛羽则.诛之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及诸河,则.在舟中臭
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现在入关,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B.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敬完酒,请求用舞剑来(助兴),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C.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顼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
D.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不在这个时候去成就功名,却想依靠项羽来获得成功,浅陋啊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范增认为刘邦有天子之气,项羽应抓住时机消灭刘邦。

B.范增认为项羽做事不果断,将来定会被刘邦夺去天下。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离开项羽,因为项羽对其存有疑心。

D.苏轼认为范增有能力诛杀项羽取而代之,是人中豪杰。

第Ⅱ卷(共108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

15.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0分)
①,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君知其难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⑥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⑦,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汪花月夜》)
⑧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苏洵《六国论》)
⑩青山遮不住,。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6.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旬句。

(8分)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而懁有坚而缦有缓而悍。


(取材于《庄子·列御寇》) 1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①—②题。

(8分)
咏怀诗(其=十一)
阮籍。

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

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

云间有玄鹤②,抗③志扬哀声④。

岂与鹑鴳游,连翩戏中庭。

(有删节) 注:①阮籍,三国曹魏时期诗人,有《咏怀诗》八十二首。

②玄鹤,黑鹤。

③抗,同“亢”,高。

③哀声,凄清尖利的声音。

①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是说,即便是太阳将要西下,黄昏将要降临,诗人在心中仍然珍惜每一寸光阴。

B.三四两句意思是,挥动衣袖,按抚长剑,抬头仰望,诗人的心终于被白云征服.不再躁动。

C.最后两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明黑鹤不愿与鹑鴳一起游玩,嬉戏在庭院中。

D.本诗主要是“言志”,寄托诗人的志向,全诗情调高昂,突出表现了诗人慷慨任气的性格。

②简要赏析“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两句诗。

(5分)
四、本文题共3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l8—20题。

房子
刘亮程
①前不久,在喀纳斯景区,一个山庄老板告诉我,说他那里有一根奇异的大木头,让我过去看一看。

我对大木头一向好奇,就跟了去。

一进山庄,那里果然立着一棵非常高大的木头,头朝下栽在土里,根须朝天张牙舞爪。

我看了非常生气,对老板说:“你怎么可以把这么大的一棵树头朝下栽着呢?”老板说,“那是棵死树。

”我说:“死树也是树。

它有生长规律.它的生长规律就是头朝上,像我们人一样,你不能因一棵树死了,就不把它当一棵树,就把它头朝下栽到地上。

假如你死了,别人把你头朝下埋到地里面,你肯定也不愿意.你的家人也不愿意。


②这个老板显然不懂得怎样对待一根木头。

谁又懂得这些呢?我们现在做什么事都普遍缺少讲究。

我们只知道用木头,用它建筑房屋,做家具,但不知道该怎样尊重地用一根木头。

我们不讲究这些了,但我们的前辈讲究这些。

我们古老文化的特征就是对什么都有讲究。

有讲究才有文化.没讲究的人就没文化。

③记得几年前我装修一个酒吧,买了一根长松本,要放在楼梯的扶手上,民工把木头收拾好问我:“老板,这根木头该怎么放?”我说:“你说该怎么放?”他看看我说:“这个木头应该是小头朝上,大头朝下。

我们老家都是这样做的。

”民工的话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显然没有上过多少学,但是他知道最起码的一点,木头要小头朝上,大头朝下,原因很简单.因为树活的时候就是这样长的。

即使它成了木头,也要顺着它原来的方向,不能头朝下放。

④这是谁告诉他的呢?就是我们乡村文化告诉他的。

在乡村,老人都是老师,好多事情他们懂,知道讲究。

老人按讲究做的时候,年轻人就学会了,文化就这样一代代往下传。

⑤我小时候看大人盖房子,大人干活时我们孩子都喜欢围着看,尤其是干技术活,因为这些活我们一长大就得干。

干的时候再学就来不及了,只有小时候有意无意去学。

大人们盖的是那种朝前出水的平房,屋顶有一点斜度,前低后高,房顶的椽子一律大头朝前,檩子横担着,没有高低,但也有讲究,要大头朝东。

房子盖好了,一家人睡在一个大土炕土,睡觉也有讲完,大人睡东边,睡在房梁的大头所在的地方,小孩睡西边,睡在大梁小头所在的地方。

我从小就知道了盖房子木头该怎样放,以前到了村里人家,习惯仰头看人家房顶的椽子、檩子,有的人家也不讲究,看到不讲究的木头摆放我就觉得不舒服。

⑥中国人讲究顺,这个顺就是道。

道是顺应天地的,包含了天地万物的顺。

我们干什么事不能只考虑人自己顺,身边万物都顺了,生存其间的人才会顺。

木头的顺是什么,就是根朝下,梢朝上,树活着是这样长的,死了的木头也应该是这样,也应该顺着它。

我想,即使一个没讲究的人,看见一棵大树头朝下栽在地上,心里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因为它不顺。

我们住在一个木头摆放不顺的房子里,生活能顺吗?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6分)
A.第①段“死树也是树”一句,既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包含了对一棵树木的尊
重,及对生命的尊重,这种感情贯穿全文。

B.第②段“没讲究的人没文化”一句,暗指第①段的那位“山庄老板”,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从而做出将树倒栽在地上的事来。

C.从第④⑤段可以看出,乡村文化常常是自然传承,大人们按照从上一代学来的“讲究”做事,年轻人有意无意便去观察学习。

D.文章题为“房子”,却从“木头”写起,看似闲远,实则匠心独运,因为全文重在写“顺”,写“顺”的文化,木头的“顺”是重点。

E.第⑥段作者从中国传统思想层面去认识“顺”,将“顺”归结为“道”,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与全文典雅富丽的语言相得益彰。

19.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第③段的作用。

(6分)
20.文章第②段说:“我们只知道用木头,用它建筑房屋,做家具,但不知道该怎样尊重地用一根木头。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不少于200字。

(10分)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按要求作文。

(60分)
“真谛”,词典解释为“正确深刻的道理或意义”。

请以“青春的真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