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8月
脓毒症是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由此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脓毒症时,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释放过多的炎性细胞因子,随着过度的炎症反应,机体的抗炎因素也同时发挥作用,当抗炎介质释放过量时,则引起继发性的免疫抑制[1],脓毒症患者处于抗炎为主的免疫抑制状态。

本文通过监测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探讨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测定对脓毒症早期诊疗的临床价值,为脓毒症早期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11月-2011年11月脓毒症患者50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31-72岁;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0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32-67岁。

1.2 试剂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HLA-DR单克隆抗体、FITC标记的鼠IgG2a同性异构体(阴性对照)、藻红蛋白(PE)标记的抗人CD14单克隆抗体、PE标记的鼠IgG2a同性异构体(阴性对照)、溶血素、白细胞固定液、鞘液。

1.3 器材 可调微量移液器、涡旋混匀器、有盖搪瓷盘、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专用小塑管。

1.4 方法 将预处理并已完成预处理的标本小塑管放于仪器指定位置,严格按照流式细胞仪操作程序操作。

用CD14+设门。

检测时每管收集50000个细胞,分别记录有核细胞中CD14+细胞的百分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1
2.0统计软件包括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各样本管,获取50000个细胞后,用CD14+设门,统计门内细胞中HLA-DR荧光细胞的百分率,即测定管细胞图中右上象限双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健康体检者HLA-DR表达率高于脓毒症患者HLA-DR表达率。

3 讨论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具有极为复杂的临床过程,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既往以来学者们将治疗重点多放在抗感染和抗炎性反应方面,一直针对促炎因子,但临床试验并未取得理想疗效[2],重症脓毒血症死亡率仍高达40%,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者更高达50%。

[3]
脓毒症患者处于抗炎为主的免疫抑制状态,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能直接反映单核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HLA-DR表达减少,抗原提呈作用受损,机体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则出现免疫抑制[4]。

测定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可提供脓毒症患者免疫状态,通过流式细胞仪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精确度高,快速的测定,为临床诊断提供方向,对评估脓毒症和预后价值更大,进而及时对脓毒症患者进行早期免疫干预,防止进一步恶化和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徐鹏,顾勤,董丹江,朱章华.免疫调理对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2):1239-1242.
[2] 付丹,李成荣,何颜霞,等.婴幼儿脓毒症不同免疫状态细胞因子变化探讨[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5):438-440.
[3] 周筱琼,严静,于小妹,等.老年脓毒症患者CD14+单核细胞与HLA-DR抗原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0,30(4):324-325.
[4] 冯震,邓历,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J],2010,8(20):185—185.
乙肝病毒感染是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测定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放射免疫测定(RIA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等。

其中MEIA法是公认的参考法,但由于仪器和试剂成本高,在基层医院尚不能普及。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IFA)用镧系元素标记抗原或抗体,同时利用波长和时间两种分辨技术,有效排除了非特异荧光信号,具有超灵敏,动态范围宽,稳定性好,易于自动化等突出优点[1]。

本文应用TRIFA法对来我院就诊的200例血清进行了检测,并与ELISA法进行方法学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200份血清标本来自我院期间的病人和体检者。

1.2 方法 清晨空腹采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后,分别用TRFIA 法和ELISA法进行检测。

ELISA法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用Anthos-ht2型酶标仪判读结果;TRFIA法Anytest2000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2510变频振荡器、E g a t e3210型电脑洗板机和试剂盒均由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阳性判定标准:HbsAg >0.5 ng/ ml;抗-Hbs >10 IU/ml; HbeAg >0.03 Ncu/ml; 抗-Hbe >1.5 Ncu/ml(血清按1:20稀释); 抗-Hbc >0.1 Ncu/ml(血清按1:20稀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资料的X2检验。

2 结果
2.1 HbsAg TRIFA法结果阳性48例,ELISA法结果阳性42例,两法均阳性42例,两法均阴性152例,TRIFA阳性而ELISA阴性6例,TRIFA阴性ELISA阳性无,采用配对资料的X2检验,按a=0.05为检验水准,X2=4.17,P<0.05两法差异有显著性,TRIFA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两法比较符合率为97%。

2.2 HbsAb TRIFA法结果阳性119例,ELISA法结果阳性91例,两法均阳性91例,两法均阴性81例,TRIFA阳性而ELISA阴性28例,TRIFA阴性ELISA阳性无,采用配对资料的X2检验,按a=0.05为检验水准,X2=26.04,P<0.05两法差异有显著性,TRIFA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两法比较符合率为86%。

2.3 HbeAg TRIFA法结果阳性19例,ELISA法结果阳性17例,两法均阳性17例,两法均阴性181例,TRIFA阳性而ELISA阴性2例,TRIFA阴性ELISA阳性无,采用配对资料的X2检验,按a=0.05为检验水准,X2=0.5,P>0.5两法检测差异无显著性,两法比较符合率为99%。

2.4 HbeAb TRIFA法结果阳性37例,ELISA法结果阳性28例,两法均阳性26例,两法均阴性162例,TRIFA阳性而ELISA阴性11例,TRIFA阴性ELISA阳性2例,采用配对资料的X2检验,按a=0.05为检验水准,X2=4.92,P<0.05两法差异有显著性,TRIFA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两法比较符合率为94%。

2.5 HbcAb TRIFA法结果阳性72例,ELISA法结果阳性48例,两法均阳性47例,两法均阴性125例,TRIFA阳性而ELISA阴性25例,TRIFA阴性ELISA阳性1,采用配对资料的X2检验,按a=0.05为检验水准,X2=20.35,P<0.05两法差异有显著性,TRIFA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两法比较符合率为86%。

3 讨论
3.1 传统方法(ELISA)对乙肝两对半血清标志物测定是定性法,只能判断其阴阳性,无法得知其真正的浓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许多不便。

而TRIFA对HBV血清标志物的定量检测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其血清中的含量,可以间接反映体内HBV复制活跃程度,对临床药物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2]
3.2 TRFIA 法检测乙肝病毒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的灵敏度均高于ELISA法,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而且对弱阳性和高浓度HbsAg含量的标本,TRFIA 检出率高于ELISA。

3.3 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的H b e A g的结果一致率较好,其余4个指标TRFIA检测的阳性率均大于ELISA。

TRFIA检测较ELISA检测更敏感,可减少低浓度HBsAg、HBeAg感染病人的漏诊[3,4]。

综上,乙肝血清标志物含量的变化,为临床乙肝患者的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了动力学关系,同时也为临床接种乙肝疫苗提供了依据TRIFA 法因其突出的高敏感性、特异性强、无放射污染等特点,在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评价
陈红 张朝枭 邓剑 (四川省泸县中医医院 四川泸县 646102)
【摘要】目的 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五个血清学标志物进行临床评价。

方法 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定值样品和200份临床标本同时测定,对二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HbsAg97%、HbsAb 86%、HbeAb 94%、HbcAb 8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X2分别为4.17、X2=26.04、4.92、20.35); HbeAg符合率为99%,无显著差异(X2=0.5,P>0.05)。

结论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程度,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高。

【关键词】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酶联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92-02
192 医药前沿
医药前沿 193
2012年8月
参考文献
[1] 王自正.现代医学标记免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1.[2] 张继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0,12,15:7(4):183.
[3] 郁国强,农天雷.乙肝两对半试验定量放射免疫测定的临床价值[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00,13(4):246.
[4] 黄建宏,欧兴义,梁小兵,等.乙型肝炎病毒DNA 检测及其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探讨[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1):4.
[5] 王红英,张韬,刘献飞,张伟.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 05(3).
股骨骨折在骨科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我科自2007年起自今共收治股骨骨折病人约58例,其中股骨干骨折35例,骨折部位均位于粗隆下3.0cm ~髁上约10cm,对于此类患者,我们均予钢板或髓内钉固定,现对35例病例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29例,女6例,年龄19~65岁,除1例为轻微力量引起的病理骨折外(肺癌骨转移),其他均为车祸或高处坠落伤。

按照Winquist -Hansen 分级:0级2例,Ⅰ级15例,Ⅱ级12例,Ⅲ级4例,Ⅳ级2例。

其中钢板固定15例,普通交锁髓内钉固定11例,磁力导航交锁髓内钉固定9例,其中1例先行钢板固定后术后1月钢板断裂,二次手术作磁力导航交锁髓内钉植骨内固定术。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联合穿刺麻醉下进行,钢板固定组,患者仰卧位,以骨折为中心作股骨前外侧切口,暴露骨折断,清除断端血块和软组织,适当游离断端骨膜,复位骨折端及骨块,选择适长LC∕DCP 和螺钉固定,骨折线远近端均不少于3枚螺钉。

髓内钉组,患者仰卧位,患臀垫高,或取健侧侧卧位,切口同上,只是长度稍短,暴露骨折端,自近折端向近端最小号髓腔锉(直径8mm),以手动方式向近端经股骨梨状窝引出绞刀头,在臀部相应部位作切口,回抽取出髓腔锉,将骨折复位,三爪钳维持复位,自梨状窝开口处从小到大依次扩髓,直至阻力较大,感觉髓腔锉锉及股骨狭窄部皮质停止,选择比髓腔锉小一号髓内钉置入,安装瞄准器,从远端开始,依次锁钉,远近各2枚。

磁力导航交锁髓内钉主要是锁钉时在瞄准器上安装了带有磁力的指针,通过微调螺母,控制指针在0刻度,以引导锁钉钻孔,完成锁定。

最后安装尾钉。

所有病例术后12~14天拆线,无1例发生伤口感染及脂肪栓塞及骨筋膜室综合症。

钢板组拆线后辅以石膏托超膝关节外固定4~6周后去除,开始作不负重膝关节屈伸锻炼。

出院后4~8周随访一次。

骨愈合标准为:x 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伴有连续骨痂生长,弃拐下地行走,局部无疼痛。

1.3 结果 一例术后1月钢板断裂,重新入院作髓内钉植骨内固定后骨愈合。

另一例患者钢板内固定后6月无明显骨痂生长,术后8月示骨端吸收,间隙增大,骨端有骨硬化,诊断骨不愈,后去外院作二次手术(未有详细随访资料)。

骨肿瘤患者于术后6月左右因原发病肺癌恶化死亡。

髓内钉组有一例术后6月显示骨痂生长较少,骨折线清晰,将静力锁定改为动力锁定后,负重锻炼,术后8月骨痂生长量明显增加,术后10月骨折线模糊。

其余病例均于术后8~10月达到临床愈合标准。

所有髓内钉组无一例发生断钉。

2 讨论
在基层医院,股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以钢板和髓内钉技术最为常用。

近年来钢板内固定的弊端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的重视,主要是因为钢板固定时,骨膜的剥离范围大,骨端血运影响大,易导致骨不愈合,如钢板对侧存在骨皮质缺损或间隙,过早负重,易引起钢板弯曲,断裂。

此外,钢板固定后,应力遮挡的作用致局部骨质疏松,内固定取出后,易发生再骨折。

本组钢板固定组分别出现一例钢板断裂和骨不愈合,考虑与此因素相关。

髓内钉技术已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金标准,值得推广和应用,主要是它固定可靠,改变了钢板的偏心固定为中轴固定,发生骨延迟愈合时,可以静—动力改换,促进骨愈合,而钢板固定一旦出现骨延迟愈合,只能静观或二期手术植骨,甚至出现钢板断裂,处理较为被动。

近3年来,我们运用磁力导航髓内钉,解决了髓内钉固定锁钉难的问题,熟练操作时,甚至可以脱离X-C臂的最后确认,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本组病例中,髓内钉固定组总体优良率明显超过钢板组。

我们对35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①对于股骨干骨折,除非股骨纵轴方向有较长骨折线或劈裂,均可以选用髓内钉,但对于严重髓腔狭窄,髓腔感染,严重软组织损伤或血管神经损伤,进针点和锁钉部皮肤污染等时,慎用髓内钉。

②股骨粉碎骨折的病例,大骨片的准确复位,缺损的填充相当重要,减少剥离,保留血运是大的原则,但我们不主张一味追求血运,而忽视对骨片的复位。

对于较长的骨片,辅以钢丝捆扎是允许的,但捆扎不宜超过2道,因为过多的捆扎,阻断了骨膜的垂直血运,影响骨愈合。

③髓内钉固定时,有限切开,逆向探出梨状窝的进针点的方法是科学的,它解决了直接在股部切口,手指探得粗隆尖部,探寻梨状窝,开口器开口这样操作时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开口不当,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扩髓困难,插钉费力,甚至骨干劈裂等。

我们用经骨折端逆向的方法,以手动方式钻入绞刀,内收患肢,无一例经梨状窝以外出刀,准确度高。

但对于股骨干近端部位的骨折,逆向操作时,由于绞刀失去股骨髓腔狭窄部分的控制,绞刀的方向易变,操作时应谨慎。

④骨折复位后的扩髓十分关健。

[1]有学者研究认为扩髓与非扩髓内固定比较,扩髓除了能选择较粗的髓内钉,使髓内钉与髓腔接触更充分,固定更可靠外,扩髓产生的松质骨屑还起到植骨的作用,促进骨愈合,骨延迟愈合发生率低。

我们所有髓内钉固定病例均采用扩髓技术,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股骨劈裂。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主张为选择粗髓内钉而特意扩髓。

⑤[2]有文献分析预防内固定物断裂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进行骨结构的重建,恢复其支撑作用。

无论是钢板固定还是髓内钉固定,只要骨折复位后有缺损或较大间隙,我们都给予植骨,自体松质骨首选。

它除了能诱导骨愈合外,还可以通过对缺损的填充,减轻应力集中效应,减少内固定物断裂的机会。

⑥为了更好的完成手术,术前到患者床边测量健侧大腿的长度是必要的,方法是骨盆摆正,以皮尺测量股骨大粗隆至股骨外髁关节间隙的距离。

此长度基本就是我们术中所选髓内钉的长度。

此外,摄健侧股骨片可以了解有无髓腔狭窄等先天变异。

对于术者来说术前对髓内钉器械的检查也很重要,尤其是髓内钉的长短,粗细各种规格配备应齐全。

以免在手上台上出现需之却无的尴尬局面。

总之,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时,髓内钉的优点是明显的,特别是磁力导航髓内钉的推出。

钢板技术已不作为治疗下肢负重骨骨折的首选。

手术中我们只要准确的复位,合理的扩髓,选择好适长适粗的髓内钉,掌握好植骨的适应症,术后制定合理的随访和功能锻炼计划,股骨干骨折的病人预后是良好的。

参考文献
[1]刘黎军.陈扬.王大平等.扩髓与非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6(2):100.
[2]莘秀,刘一,李长胜 等.当前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骨伤杂志,1996,16(4):204.
股骨干骨折手术内固定35例分析
石胜强 赵志胜(泰州高港人民医院 江苏泰州 225321)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93-01
由于产前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中期妊娠引产率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

以往中期妊娠引产的主要方法是利凡诺
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引产中的应用
王士菊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妇幼保健所 江苏盐城 224001)
【摘要】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在孕13~20周引产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用于100例孕13~20周妊娠妇女在引产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利凡诺尔引产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显示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引产成功率为98%,显著高于利凡诺尔引产,产程较利凡诺尔引产缩短,出血量和胎盘胎膜滞留率显著降低,未见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孕13~20周引产方法,在临床上有值得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妊娠中期 引产 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93-02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评价
作者:陈红, 张朝枭, 邓剑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县中医医院 四川泸县 646102
刊名:
医药前沿
英文刊名:Yiayao Qianyan
年,卷(期):2012(23)
1.王自正现代医学标记免疫学 2000
2.张继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 2000(04)
3.郁国强;农天雷乙肝两对半试验定量放射免疫测定的临床价值 2000(04)
4.黄建宏;欧兴义;梁小兵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及其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探讨 2005(01)
5.王红英;张韬;刘献飞;张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2010(03)
引用本文格式:陈红.张朝枭.邓剑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评价[期刊论文]-医药前沿 201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