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内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
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
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
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
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尽心上》 )这是认为“以力假仁”犹胜于不假。
他说:“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告子下》 )这是说今天诸侯连“假仁”也作不到了。
从孟子对五霸有所肯定的内容来看,也表明孟子王道与霸道的问题,主要是在提倡仁政。
总之,王道与霸道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其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实行仁政。
王道强调以仁义治政,以教化施民,以行德政、顺民心为立国之本。
主张行王道者的共识是:政以德为本,失德必失政。
德以民为本,为国者,得民则治,失民则乱。
故曰:“得民心者得夭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持王道论者,深知民意不可违,民利不可废,民安则国泰,民乱则国危,民怨沸腾者必不久长,故而主张为政之道在于得民。
得民必先德民.必须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在中国历史上,王道渊源于孔子的“仁”的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仁义治天下。
孔子特别注重人伦关系.提出了一整套伦理道德和治政原则。
孟子把孔子的“仁”的思想推广
到政治领域,并得出一套治政理论。
他认为,性善(人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四端)是王道的基础.在治国问题上,他主张一要富民,“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二要教民,“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见《孟子》)霸道的主要特征是:崇尚武力、刑法、权术、权势等统治手段,为政以刑,为政以力,为政在君。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假仁者王,王不待大。
”王道不一定需要广大的土地,霸道一定是大国,一定要有大量的土地。
土地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基础,可耕种的土地越多,国家拥有的粮食就越多,就可以供养更多的士兵,建立一支更庞大的军队,这就为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霸道主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把社会财富控制在国家手里。
富国通常与强兵紧密相联,富国可以强兵,强兵必须富国,只有国家财政有充裕的财富,才会有经费来扩大军事力量和应付战争损耗。
所以霸道一方面靠兼并战争和开辟田野来扩大土地,一方面通过财税聚敛增加国库财政收入。
3、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王道与霸道
我们现在来析论王道、霸道之短长,当然要持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态度。
王道,强调政以仁政为本,以仁义治天下,以教化施万民,借重人类内在的精神力量,治国安民平天下。
其宗旨和目的,无疑是为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少数统治者的利益而驯化、奴化人民,其仁义道德要义亦以这一宗旨和目的为准则,这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使然,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不足之处,王道以仁为本.重视人的尊严,注重从正面对人积极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引导,用仁义去感化人、善化人际关系,对道义高度弘扬、执着追
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施,这在客观上对于社会的发展稳定,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传统道德精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然而,纵观整个治政史,王道之“以仁义治天下”过于理想化.王道的理想当时就不见用于世。
春秋五霸,干戈四起,战国七雄,合纵连横,弱者之肉,强者之食,无非霸道.事实说明,利欲流行、逐利忘义、“礼崩乐坏”、天下纷争的状况,仅靠仁义道德是无法解决的。
霸道,主要靠采取严厉的手段,靠权与势、刑与力,利用外在的力的震慑,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使天下臣服,达到立国定邦、图霸兴业的目的。
主霸道者无不与“性恶论”相关,撇开其他争议.就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表露和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同行为而言,确实在人性之中、在人群之中存在恶的方面、恶的部分,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这种邪恶是道德和仁政的力量与手段所无法改变或克服的,而使用霸道的手段和方法却可制止。
但历史上行霸道者多偏行极端.弃仁专刑,弃德专力。
他们把人性和人类之中恶的一面普遍化、绝对化,否定道义的存在和人们对道义的追求,认为只能用刑与力、威与权迫使人们就范、臣服,靠法、术、势统制执掌天下。
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一针见血地归结出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论断击中了霸道弊病之要害。
但就其以民在中国古代治政史上,用德治多而刑治少的,是五帝之政;刑治、德治参半的,是三王之政;用刑治多而德治少的,是五霸之政;纯用刑治,立峻法,行苛政,虽暂时强盛而不久灭亡的,是秦之政。
历史证明,王道或霸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偏执一端,偏离正道,终招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