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2单元 课时分层作业6 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 北师大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六) 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元朝文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
【导学号:14322094】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A[B项是《诗经》的特点,排除;C项是诗歌的特点,排除;D项是婉约派词的特点,排除;故选A项。
]
2.《论元曲中妇女形象的反抗精神》指出:“在关汉卿的笔下,写的最出色的就是一些普通的妇女形象”,如“以自己的美丽、勇敢与机智设计营救同行姐妹的赵盼儿;有胆有识、巧扮渔妇智赚杨衙内势力金牌的谭记儿;力图摆脱奴婢的悲惨地位、敢于在贵族的婚宴上闹婚的燕燕”等。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导学号:14322095】A.元曲发展渐显衰落趋势
B.关汉卿为妇女们打抱不平
C.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D.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D[根据材料文字“普通的妇女形象”可知,作者认为关汉卿用市民的眼光来描写市民(妇女)的反抗精神,这体现了文学发展的世俗化趋势,故选D项。
]
3.中国戏曲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元杂剧推动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下列有关元杂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杂剧一般有“参军”“苍鹘”两个角色
B.关汉卿、马致远、汤显祖、王实甫合称“元曲四大家”
C.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
D.元杂剧作家以关汉卿成就最高
D[A项指唐代的“参军戏”,B项中汤显祖和王实甫都不是“元曲四大家”,C项中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的是昆曲。
]
4.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
”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
A.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B.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D.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C[元代文人地位十分低下,处于社会底层。
不愿在元朝做官以及宦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满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了元杂剧的兴盛。
从材料中“文人的贫穷”可知答案为C项。
] 5.下图所示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对其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14322096】
A.兴起于江苏昆山一带
B.明清时期风靡大江南北
C.文辞典雅,寓意深切
D.它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其所述更符合京剧。
]
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14322097】
杂剧俑京剧脸谱
A.图片是研究古代戏曲艺术的有力史料
B.杂剧蕴含着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
C.杂剧融合了昆曲、秦腔等形式
D.京剧是“近代百戏之祖”
A[B项中“萌芽”的说法错误;昆曲形成的时间晚于杂剧,C项错误;昆曲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D项错误。
]
7.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
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是( )
【导学号:14322098】A.印刷术的改进便利了书籍普及
B.词成为当时文学领域的主流形式
C.京剧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D.《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的出现
C[京剧是清代才出现的戏曲艺术,C项错误,符合题意。
]
8.右图演员的划桨动作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 )
【导学号:14322099】A.程式化B.现实化
C.虚拟化D.格式化
C[图片显示的是戏剧演员做划船的动作,这体现了戏剧表演具有虚拟化。
]
[冲A挑战练]
9.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C[注意题目是要选择“有误的”。
材料中“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反映了A项信息;“大江东去浪千叠”反映了D项信息;关汉卿借关羽的仗义来吊古抚今,反映了B项信息;材料没有反映关汉卿对当时社会的严厉斥问,C项符合题意。
]
10.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
这反映出( )
A.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
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
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
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D[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故D项符合题意。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100】材料一
图一北宋墓杂剧砖雕图二京剧电影《定军山》剧照
材料二阅读关于戏剧的三副对联:
对联一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对联二抬起头来,看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全孝,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对联三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的艺术形式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特点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产生的历史条件。
[解析]第(1)问应注意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内容,概述北宋杂剧、元代杂剧、清代京剧之间的推陈出新关系。
第(2)问,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体现了京剧的教育功能及虚拟性的特点。
第(3)问“历史条件”从商品经济发展、艺术形式的交流融合、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归纳即可。
[答案](1)联系:北宋的杂剧以及而后形成并流行的南戏为元杂剧的成熟和兴盛奠定了基础。
清朝时期,在吸取了元杂剧等剧种优点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2)对联一和对联二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现实批判主义和教育意义,对联三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写意性的特点。
(3)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各地之间艺术形式的相互整合;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101】材料一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
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
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
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
但有人认为,京剧
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体现了士大夫的推动;由材料“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体现了戏曲的平民化。
第(2)问,由材料“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和“徽、汉合流”可归纳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由“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可归纳为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第(3)问,先要对两种观点做出判断。
第一种观点是要抛弃国粹,第二种是要原封不动保留。
这些都不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作答时要从突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等角度归纳。
[答案](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
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对京剧珍惜和保护;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