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沁园春 长沙》课件 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怅、问: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词人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
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问题,即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7、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主沉浮”点出了全词的主旨。以湘江秋色为背景,一个具有革命先觉意识、胸怀天下、特立独行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就昂然站立在我们面前。
对比阅读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精彩用词
词性
表达效果
染”“争”“击”“翔”
①动词
“染”写树色之浓,“争”写出行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
<zzd>“红”“碧”
②形容词
“红”写树的鲜艳颜色,“碧”写江水之色。 红绿对比,动静相衬,视觉上极富冲击力。
“遍”“尽”“漫”“透”
③副词
“遍”“尽”写树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
10.这首词的上片、下片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上片主要写景,下片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片,词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通过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合作探究
沁园春.长沙
板书设计

湘江寒秋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挥 斥 方 遒
zhēnɡ rón
è
qiú
怅 寥 廓
浪 遏 飞 舟
读准字音
词义辨析
意气: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高昂”;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义气:①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②有这种气概或感情,如“多么义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设问)表达词人阔大的胸襟和气魄
振兴中华之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夸张)革命者为改造旧世界而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体裁:诗歌(词)思路:分“景”“情”“志”三部分研读文本。首先是写“景”,赏析上片关于景物的描写,明确作者眼中的湘江清秋图,理解掌握词人所运用的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等景物描写手法。其次是抒“情”,感受、概括词人眼中秋景的特点,对比思考其与“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秋氛围有何不同?进而引出对词人内心情感的体会,结合创作背景,明确词人眼中秋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正如当前国内革命形势大好,同样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面对此情此景,词人的情感是昂扬向上的。最后是表“志”,词人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感叹青年革命者改造旧世界的斗争精神与豪情壮志,表达振兴中华的宏大志愿。
交代了漫山遍野的树林经霜变红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写出了湘江水的澄澈碧绿
百舸争流
“争”字刻画出千帆竟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
“击”(夸张)突出鹰的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
“翔”(夸张)写出了鱼的自由灵动
艺术手法
远近结合(远眺、近观)俯仰结合(仰望、俯视)动静结合色彩搭配(红遍、碧透)


昂扬向上(革命形势大好)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内在联系:这一问句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浪遏飞舟”: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一代革命青年豪情万丈、斗志昂扬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问句再次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激流勇进,甘为中流砥柱。
情境运用
(1)虽如此说,然当时的交情 ,断不会败坏的;所以我写封信去,一定肯来的。 (2)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风发地夺取改革开放的新胜利。
词义辨析
1.意气·义气
义气
意气
词义辨析
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蹉跎岁月:时光白白地过去,指虚度光阴。
情境运用
(1)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们一同观看《英雄儿女》,缅怀那段 。 (2)立志革命的人绝不能 ,寸功不展。
文学常识
词 牌填词用的曲牌名。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规定了字数、平仄及押韵等,标题规定着词的内容。一首词可以没有标题,但不可以没有词牌。
文学常识
峥 嵘
沁 园 春
橘 子 洲
万 户 侯
百 舸 争 流
同学们,要规范书写哟
“万”“层”“百”
④数量词
“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树林层次, “百”写船只之多。
5.请阅读下列相关诗句,指出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古代文人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明确:“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悲伤、愁苦就与秋联系在一起,悲秋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母题,但是毛泽东没有局限于这一传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中景物的出现代表着作者的情感。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江水,争先恐后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及轻翔浅底的游鱼,这苍茫开阔、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其实体现了他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他是以壮景抒豪情。
强劲有力。指的是青少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风采才华正盛。
指宇宙高远辽阔
词语释义
标题解读
沁园春.长沙
词牌名
词有词牌,原先是指音乐类型,后来用以表示词的格式,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旧体词的形式书写现代内容。
题目
长沙位于湖南,从 1911年到1923 年,毛泽东曾在这里读书和革命长达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经常与同窗好友畅游湘江,游览橘子洲,攀登岳麓山。他们一起关注国家大事,探讨学问,积极追寻取得革命胜利的真理,此后他又多次在长沙组织领导反对军阀的革命活动。
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一:感受画面意境
任务驱动二:鉴赏写景技巧
任务驱动三:理解词作主旨
课堂任务
作品简介
主要词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和《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等。
沁园春.长沙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十七岁的毛泽东也同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一样,风华正茂,那时的他就立下了这般豪言壮语。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沁园春·长沙》,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那雄浑的心跳,感受他那博大的胸怀。
情境导入
沁园春.长沙
(1)评上教授后,他一副 、踌躇满志的样子。 (2)一百多年前,无数 的青年,向那个旧时代发出了正义的呐喊,他们的爱国运动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时代的责任感。
春风得意
风华正茂
词义辨析
百舸争流 指点江山 挥斥方遒 寥廓风华正茂
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意指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
评论国家大事
试比较这两首词在创作背景、结构、表现手法、内容主旨、风格上的异同点。

峥嵘岁月
塑造了革命青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的形象。
年龄气质——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方向
形象
02
01
8.这首词的下片从哪些方面塑造了革命青年怎样的形象?
研读文本
文本研读
9.下片结尾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妙处
对比阅读
凄冷、萧瑟、孤寂
6、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研读文本
任务驱动三:理解词作主旨
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兖满豪情壮志。
写作背景
1925年5月30日, 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这天,3000多名学生和工人游行示威,集结在上海租界,包围英国捕房,抗议日本资方枪杀工人代表顾正红,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要求收回租界。但是万恶的英帝国主义巡捕竟悍然开枪射击游行队伍,当场击杀数十人,捕走40多人,造成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
词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又称长短句、杂曲、曲子词、诗余。以长度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风格,词分为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豪放风格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婉约风格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1925年革命浪潮与毛泽东词作工农运动高潮:1925年,中共引领工农运动,势头迅猛。“五卅”震撼,省港罢工波及多地,反帝反封斗争如潮。革命与镇压并存:工农革命蓬勃时,反动势力疯狂镇压。民族命运十字路口,光明或黑暗,未来难测。焦点问题:何为主宰?维续反动或冲垮黑暗?成万众瞩目焦点。毛泽东回湘:同年2月,毛泽东由上海归湘,投身农运。8月访长沙,重游橘子洲,忆往昔革命情。《长沙》词作:面对湘江秋景,融革命思绪,挥毫《长沙》,寄望未来。
2.峥嵘岁月·蹉跎岁月
词义辨析
峥嵘岁月
蹉跎岁月
3.风华正茂·春风得意
词义辨析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春风得意:唐代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情。后来用“春风得意”指进士及第,也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扬扬得意的样子。
情境运用
1.这首词上片以一个看字为统领,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景物:湘江、橘子洲、山、林、江水、船只(舸)、鹰、鱼、万物。景物特点:选景丰富,远近相交、动静结合,衬托出了一种深秋辽阔的景象,气势磅礴。
2、请结合上片写的景物(意象),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那几幅画面?
研读文本
任务驱动二:鉴赏写景技巧
学法总结
沁园春·雪毛泽东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初读文本 把握节奏
尝试补全下列文段。
全词通过对 的描绘和对 的回忆,提出了“ ”的问题,并形象含蓄地给出了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鲜明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 和 。写作思路:景——情——志
3.这首词的上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湘江秋景图”,请反复朗读,分析词人是如何描写的?
(1)描写顺序:远眺,近观,仰望,俯视。(2)描写手法:远近相交,动静结合,色彩搭配。(3)语言形象,且富有表现力。(
漫江碧透
4.上片语言形象,且富有表现力,作者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长沙秋景
青年时代革命
斗争生活
谁主沉浮
革命精神
壮志豪情
整体感知
沁园春.长沙
结构设计
时间
远眺
近观
仰望
俯视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地点
寒秋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研读文本
任务驱动一:感受画面意境
知识拓展
1911~191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①: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②: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③: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阅赵恒惕等军阅的活动④: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