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北大学习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北大学习经验
中级宏观经济学经验谈(霍德明班)张雅雯
收到来自CCERClub同学的撰文通知后,我感到非常荣幸,不敢说这篇小文算得上“经验帖”,更不敢自称为“大牛”,但倘若自己写下的文字能给看的人提供些许帮助和参考,于我就是莫大的安慰了。
本文是我2021-2021学年度秋季学期修习霍德明老师的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一点心
得和体会,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一、课程简介
中级宏观经济学(下面简称中宏)是双学位课程的必修课之一,要求的先修课程为微积分和经济学原理,实际上就是在经济学原理的宏观部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
和研究。
下面分成几个方面来说:
教材和授课内容
霍老师的中宏课程使用教材为罗伯特?巴罗的《宏观经济学》(第五版),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人大出版社两个版本貌似都可以,但据说人大版的翻译错误比较多,所以还是推荐机械工业出版
社的;尽管有些地方也是翻译的不太好,但总体不影响阅读和学习。
巴罗这本教材写的很经典,霍老师似乎也非常钟爱,课堂内容基本就是围绕教材来展开的。
正如此书的前言所说,现有的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材都是围绕以价格粘性为假设前提的凯恩斯模型来展开的,一来经济学界对凯恩斯模型尚存在许多争议,二来凯恩斯模型下的宏观经济分析缺少涉及企业和个人理性决策的微观经济基础。
巴罗在这本教材中建立的市场出清模型很好地克服了上述缺陷,从个人的最优化问题出发,再不断对模型进行扩展、放松假设,进而为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框架。
具体来说,教材的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基础和市场”先从微观经济学中最简单的鲁宾逊模型出发回顾了微观中个人的最优化选择问题,接着引入了商品和信贷市场,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货币需求,最后建立了市场出清模型的最简单形式,并用这一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第二部分“通货膨胀”放松了第一部分中货币总量不变的假设,考察了在简单的市场出清模型基础上货币数量的
增长以及增长率的变动对经济体的影响,提出了货币中性和货币超中性的概念,同时货币
超中性的假说也为教材最后一部分的分析埋下伏笔;第三部分“经济波动、失业和经济增长”又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将投资需求引入模型,考察了投资需求变动对短期经济波动的
影响,并分析了若干经济变量的周期性,最后又从资本存量、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三个方
面分析了长期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第四部分“政府行为”进一步扩展了市场出清模型,
政府消费、税收和公债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整个经济体的相应变化;第
五部分“国际经济”放松了之前封闭经济体的假设,考虑了不同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借贷行为、一国的经常账户余额以及汇率因素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第六部分“货币部门和实
质部门的相互作用”也是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又回到之前提出的货币超中性假说,研究货
币和价格等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
的相互作用,所用到的模型为“不完全价格信息下的市场出清模型”,也是全书中市
场出清模型的最复杂形式,最后又自然而然过渡到传统的凯恩斯模型及其价格粘性假设的
合理性讨论。
整本书的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层层深入,非常耐读,所以要学明白这门课,一定得花很大功夫在钻
研课本上面。
霍老师的授课内容基本就是教材上的内容,围绕上述六个部分展开,部分章节由于课
时原因会略讲(如第1章作为入门章节主要是自学)或者不讲(如第6章、第10章关于
劳动力市场的部分和第20章凯恩斯模型部分),但并不影响这门课的整体连贯性。
另外
需要指出的是,霍老师上课非常强调经济学“直觉”(所谓intuition)的重要性,也非
常希望通过这一门课的学习,培养大家分析问题的“直觉”。
在这里引用一下课程论坛上
助教GG的一句话:“为什么强调直觉?肯定和考试没啥关系,一般不会出一道题叫你用
直觉回答。
其意义就在于,等你许多年后忘掉所有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学说和公式之时,
你能用直觉来对宏观经济问题做出良好的判断。
”所以在这门课上,大家可能更多感受到
的不是课本上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这门课程最有
价值的地方。
霍老师不用PPT或者讲义,就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所以听课
会觉得比较轻松,可以感受下这位来自台湾的老师与众不同的幽默感呵呵。
学习建议
认真听课。
有时候光凭看书很难深刻理解某个概念或知识点,霍老师会把课本上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在课堂上以一种深入浅出的形式加以讲解,这样再回头看书就容易多了,比如说老师独创的概念“川流”,还有讲投资的时候举了“苏武牧羊”的例子,都很
有意思。
至于课堂笔记,因为霍老师补充的内容不是很多,把关键要点记在课本上相应的
位置就好,总体来讲上课还是很
轻松的。
好好看书。
这里再一次强调教材对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
首先,霍老师的讲授内容就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其次,教材对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最后,助教GG和助教JJ出题也是完全按照教材走的。
所以,看不看书,怎样看书,看到什么程度,就不用我多说了,呵呵。
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教材上对每一章的讲解都很长,可能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在说啥,整个一章看完了还是晕。
所以建议看书的时候可以边看边总结,对核心内容加以提炼,也可以结合每一章节最后的“小结”部分来看书;复习的时候采用这种办法,也能提高复习的效
率。
对数学的要求
有的同学担心中级宏观的课程会对数学要求很高。
其实没那么恐怖,大部分内容只是定性的分析和认识,极少数涉及到定量计算的知识点,也不超出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的范围,最难最难,也
不过是求个一阶倒数。
所以只要学过一点点微积分的知识,就足以应对。
二、课程考核方式
这门课的成绩构成是:平时作业三次(共10%)+考试三次(各30%,两次期中,一次期末)。
所以,绝大部分成绩都分摊在三次考试上了,一方面每次考试都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如果第一
次没考好后两次完全可以补救。
平时作业
助教老师会在每次考试之前布置一次作业,几道大题,基本都是这次考试的重要知识点。
所以建议大家把做作业当成是一次复习的机会,对照课本认真完成,并把不明白的地方赶快搞懂。
平时作业的10分,只要认真做作业,基本上都能拿满分,最最关键的是,通过做作业把握考试的重
难点。
考试
考试的题型是50道选择题*2分+5道大题*10分,总分是150分。
三次考试权重完全
相同,并且不会专门考核上次考试已经涉及的内容,所以,每次考试都应平等对待,认真
准备,不能掉以轻心。
至于复习方法,这里再��嗦一遍:好好看书。
选择题通常有基本
概念考察、定性分析和简单定量计算等,大题则是针对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或者老师课上
反复强调多次的内容要点进行分析,不涉及太高深的证明过程,只要看懂教材,并且会灵
活运用就可以了。
相对于双学位的其他课程而言,这门课的考试还是比较简单的,一分耕
耘一分收获,只要踏踏实实把课本吃透,领会
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对英文考试的建议
三次考试全部英文出题(但不必用英文回答),是这门课的特色,也是最让大家觉得
头疼的地方。
其实英文本身并不难,考过四级的同学足以应付。
有时候难以读懂题目,可
能是因为个别单词或术语不认识,从而曲解了题意,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答案。
其实大家
平时在阅读教材的时候稍稍留意一下上面给出的英文注解,就很容易克服这一困难。
此外,本学期助教老师在论坛上发过一
个帖子,这里照搬过来,再加上我自己的一些补充:
至于单词,一类是经济学术语(相关名词),如private consumption,capital stock,depreciation等,在书上都有,难度也不大。
(补充:wealth effect,substitution effect,supply shock,expected/unexpected inflation,monetary neutrality,public consumption,lump-sum tax,deficit,surplus,fixed/floating exchange rate,demand deposit等等,
一般课本上都有英文标注)
第二类是经济学里常用的词汇区分,如permanently,temporarily,难度似乎也不大。
(补充:
parellel/proportional shift)
最后一类是表示变动方向的名词,如rise,decline,ambiguous等。
另外,课本上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重要术语和概念”的专门总结,中英对照,复习
的时候不妨过两遍,省时又省力。
总之,只要熟悉了那些比较重要的词汇,英文考试就完
全没有难度了,不
必担心,也不用刻意去准备。
三、个人心得
总体来说,霍老师的中级宏观是一门比较轻松的课程,只要认真复习准备,都能取得
理想的成绩。
此外,我个人觉得可能本课最大的收获在于霍老师反复强调的intuition,
即通过本课的学习,获得一种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方法和能力,退一步讲,最起码有一种
所谓的“感觉”。
例如,霍老师在课上曾经反复批驳了“食品价格上涨带动CPI指数上升”这一主流舆论观点,也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单一物品价格上涨不会造成通货膨胀,正是通
过这门课的学习,最终获得一种正确分析和评价经济现象的能力,对宏观经济有自己的观
点和判断,而不被各种冗杂的言论所左右,才
是最大的收获。
此外,课程论坛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尤其是每次考试之前,几位助教老
师都会不辞辛苦地在论坛上耐心解答各位同学提出的疑问,为课程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好好利用课程论
坛,也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
中级宏观经济学经验谈(霍德明班)寇逸馨
霍德明中级宏观经济学一、课程内容与结构
霍德明老师的中宏参考用书为巴罗所著书,课程内容与框架与书中基本一致,课时分
节也基本是按照书中章节的,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根据书中内容对整个学期的课程教授
有一个整体
把握和了解。
具体来看,课程章节包括:
第1章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方法――第1篇微观经济基础和市场出清基本模型;第2章
工作量、生产和消费�D�D鲁滨逊经济学;第3章商品市场和信贷市场中家庭的行为;第
4章货币需求;第5
章市场出清的基本模型;第6章劳动市场;
第2篇通货膨胀――第7章通货膨胀与利率的引入;第8章市场出清模型中的货币通
货膨胀与利
率;
第3篇商业波动失业与经济增长――第9章投资实际商业周期;第10章失业;第11
章经济增长;
第4篇政府行为――第12章政府消费与公用事业;第13章税收与转让;第14章公债;
第5篇国际经济――第15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与信贷市场;第16章汇率;
第6篇货币部门与实际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7章金融中介;第18章名义与实
际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证据是什么;第19章市场出清模型中的货币与商业波动;第20章
商业波动的凯恩斯
理论
附录:国内外经济学经典教材简评。
具体章节这里就不赘述了(参照教材);从总体来说,霍老师从构建一个最简单也严
格的模型入手,模型与微观内容相连接,随着时间推进和教授进度来逐渐扩展模型,加入
新的知识和内容,来涵盖整个部分。
知识的前半部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后面有一些相对
独立的章节,但也是以之前内容为基础的。
从趋势上看,与比较流行的宏观经济学的课程
内容不太相同,虽然这本教材的范围不是很广,但通过霍老师的讲解和个人阅读,是能够
收获新视角和新思想、得到有价值的启
发的。
霍老师的特点之一是不依赖PPT,仅靠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板书。
这样的授课给人感
觉比较亲切,而且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的思路(个人感觉)。
每堂课霍老师会重
点把主要内容以有条理的逻辑思路来讲授,很利于理解和掌握,因此虽然有时的重点不少,但一堂课下来并
不觉得繁杂和混乱,还比较轻松。
此外,一些相关的实例也增添了乐趣和应用性。
二、考核方式与应对心得
这门课一学期有三次考核,各占总成绩的30%;还有三次作业,共占10%,作业主要
布置在考前以对考试进行重点的强调。
针对考试,其实是对整体内容做的小分节,相对完整和成体系的部分完成后进行一次
考核,虽然考试次数不少,但也使得每次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同时由于时间较短同学们记
忆也比较深刻,不
需要担心。
考试形式以选择和简答为主。
5道简答题,和40-50道选择题。
题量不小,相对简答
会容易些,主要是对章节内容的总结和梳理,思路清晰掌握扎实就能答好。
选择题会有少
数区分度的题,需要仔细的思考和真正理解课程内容才能做好。
不过霍老师人很好,会根
据同学的反应相应调整考
题难度的。
至于心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体系,我仅仅提供一些小小的建议,比较简单。
其实只要在课堂认真跟随老师的思路走,弄清从假设到最终的推导过程,对于学习就有很
大的帮助。
不过课下还是需要自己的总结,形成自己容易理解和记忆的体系,理清章内和
各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来体会经济学模型的演变过程和这之中假设条件的重要性。
不过,我自己也仍然认为没能学好宏观经济学,尤其在涉及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时,很多
现象和理论之间解释不清,理顺不了。
主要是阅读课外的文献不够,基础不扎实。
对于后
来的同学们,也许考高分比较容易;但若有兴
趣,也许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讨会对经济学之路更有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