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的研究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葫芦茶的研究现状
陈常玉;安妮;于蕾
【摘要】葫芦茶为豆科葫芦茶属葫芦茶( Tadehagi Triquetrum.),为民间常用中草药,曾收录于1977版药典,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炎症等。
目前,对于葫芦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两方面,其中在化学成分方面,迄今已从中分离得到30余个化合物,主要为黄酮类和酚类成分;在药理研究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葫芦茶具有抗炎、保肝、抑菌等作用,特别是其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引起关注。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葫芦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以其为该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Tadehagi Triquetrum. is a plant belonging to Leguminosae family. This medicinal plant has been used as folk medicine in China. As a medicine, Tadehagi Triquetrum possessing the effect of clearing heat and poison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harmacopoeia 1977 and main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d fever, inflammation. It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chemical aspect, more than 30 chemical compounds have been isolated, and flavonoids and phenols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constituents. In pharmacologic studies, the plant was proved
to have anti-inflammatory, hepatoprotective, bacteriostatic abilities. Particular, it’s regulating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is very impressive.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 actions with Tadehagi Triquetrum.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of this plant.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
【年(卷),期】2016(000)004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葫芦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陈常玉;安妮;于蕾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6
葫芦茶为豆科葫芦茶属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为常用民间草药,如作为壮药、黎药使用[1-2]。
葫芦茶曾收录于197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具有清热
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炎症等。
葫芦茶又名山葫芦、牛虫草、百劳舌等[3]。
葫芦茶属约有6种,全球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太平洋群岛和澳大利亚
地区。
我国主产两种,分别为葫芦茶和蔓茎葫芦茶,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南方地区[4]。
葫芦茶性凉、味苦涩,具有除湿化滞、杀虫等功效。
用于治
疗寄生虫病,治疗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5]。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究人
员对葫芦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开展研究,发现其含有黄酮类、酚类等多种化学成分。
特别是苯丙素苷类化合物葫芦茶苷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特点,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在药理研究方面,发现葫芦茶提取物具有抗炎、抑菌等活性。
新近研究发现,葫芦茶提取物可改善模型动物的糖脂代谢,而其所含的特征性成分葫
芦茶苷保肝作用明显,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葫芦茶的研究报道,以葫芦茶为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为保障其用药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从该植物中分离出30余种化合物,其中黄酮类、酚类为其特征性成分,特别是其所含有的苯丙素苷类成分葫芦茶苷为其特有成分。
所得黄酮类成分多为黄酮苷类化合物,母核多为山奈酚、槲皮素。
文东旭等[6-7]先后在1990年和2000年对葫芦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葫芦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0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7-二羟基异黄酮(1)、4’,5,7-三羟基异黄酮(2)、(+)-儿茶素(3)、山柰酚-3-O-β-D-葡萄糖吡喃糖
苷(4)、山柰酚-3-O-β-D-半乳吡喃糖苷(5)、山柰酚-3-O-β-D-半乳糖(6→1)-β-L-鼠李吡喃糖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吡喃糖(6→1)-β-L-鼠李吡喃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吡喃糖苷(8)、槲皮素-3-O-β-D-半乳吡喃糖(6→1)-α-L-
鼠李吡喃糖苷(9)、槲皮素-3-O-β-D-葡萄(6→1)-α-L-鼠李吡喃糖苷(10)。
周旭东[8]在2013年从葫芦茶50%丙酮-水提取物中研究得到山奈酚(11)、山奈酚-3-O-
α-L-鼠李糖苷(1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3)。
吴佳妮等[9]在2014年从中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二氢槲皮素(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995年吕华冲等[10]从水溶性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水杨酸(15)、原儿茶酸(16)两种
成分。
在1999年文东旭等[6-7]研究得到对羟基苯甲酸(17)、对甲氧基-反式-肉桂酸(18)外,在2000年又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新化合物(3,5-二羟基苯基-6-
O-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β-D-葡萄吡喃糖苷),将其命名为葫芦茶苷(19)。
2014年,吴佳妮[9]、金燕[11]等分别从葫芦茶中分离得到8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
为对羟基苯甲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20)、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21)、tadehaginoside B(22)、顺式对羟基肉桂酸(23)、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4)、
6-O-(E)-对羟基桂皮酰基-α-葡萄糖(25)、6-O-(E)-对羟基桂皮酰基-β-葡萄糖(26)、
原儿茶酸乙酯(27)、3,4-二氢4-(4’-羟基苯基)-5,7-二羟基香豆素(28)、木脂素(29)。
其中化合物23~29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2和29为新
化合物。
研究人员从葫芦茶95%乙醇提取物中得到冬青素A(31)、熊果酸(32)、木栓酮(33)、表木栓酮(34)[6-7]。
文献报道从葫芦茶中分离得到豆甾醇(35)、胡萝卜苷(36)[6-7]。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葫芦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杀虫,抗菌,抗炎。
新近研究发现葫芦茶在保肝、调节糖脂代谢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作用。
研究表明黄酮类和酚类成分是葫芦茶发挥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
如天然的酚类化合物显示潜在的抗菌、抗病毒和抗寄生虫作用[12]。
2003年李树荣等[13-14]研究发现,葫芦茶提取物黄酮类化合物葫芦茶素
D(triquetin D)和cyclokievitone成分对兔球虫卵囊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2011
年Boer HJ等[15]通过新鲜和干燥葫芦茶对发酵鱼驱蚊和杀蚊的实验,研究结果
证实新鲜药材比干燥药材的驱蚊和杀蚊的效果更好。
2009年彭琼等[16]发现葫芦茶的水提取液对供试细菌和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还抑制香石竹瓶插期间的微生物生长,使香石竹达到一定的保鲜效果。
2011年张建民[17]通过体外抗内毒素实验,研究发现葫芦茶具有直接抗细菌内毒
素的作用。
2010年于大永等[18]对葫芦茶50%丙酮-水提取物的抗过敏性哮喘活性进行研究,发现其50%丙酮-水提取物能明显减小肺组织炎症面积。
为确定其有效成分,2011年周旭东等[19]用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法得到丙酮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水溶物,结果表明灌胃给药对大鼠过敏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且丙酮提取物效果最佳,进一步推断葫芦茶叶中的多酚类为其抗过敏活性的有效成分。
2011年Kalyani GA等[20]研究发现葫芦茶乙醇提取物在剂量为300 mg/kg、时
间为60 min时,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跖肿胀效果最好,说明葫芦茶具有显著抗炎活性。
在我国,葫芦茶作为云南民族药用于治疗肝炎[21]。
2011年国外研究者Kalyani GA等[22]利用健康的成年纯种白化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葫芦茶乙醇提取物能
够保护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并推测葫芦茶中黄酮类、酚类化合物是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
林雪燕[23]通过MTT比色法检测葫芦茶总黄酮对宫颈癌细胞株、食道癌细胞株增
殖的影响,发现其能抑制Hela、Ec109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随总黄酮浓度的增
加而增大,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37.64,57.08 mg/mL。
2012年李海英等[24]通过对健康小鼠采用腹腔注射150 mg·kg-1的链脲佐菌素
实验,观察葫芦茶不同部位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乙酸乙酯、正丁醇、60%乙醇部位均对小鼠有明显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其
中60%乙醇部位降糖效果最为显著。
说明降糖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正丁醇、60%乙醇部位,并推测葫芦茶中黄酮苷类、三萜皂苷类是其有效成分。
2014年吴佳妮等[25]通过体外培养HepG2细胞实验,发现从葫芦茶中得到的两个化合物在体外均能显著降低葡萄糖的浓度,具有降糖作用。
谢蔷等[26]采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研究葫芦茶对乙肝表面抗原的破坏作用,结果显示,葫芦茶对乙肝表面抗原有一定破坏作用,破坏程度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无明显关系。
Shirwaikar A[27]等研究葫芦茶对大鼠伤口促愈合发现,葫芦茶叶乙醇提取物显著增加创面收缩率,并且显著减少上皮愈合时间。
除此之外,葫芦茶在傣族和黎族民间也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葫芦茶在我国分布较广,常作为民间的中草药。
本文从其有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阐述葫芦茶的研究现状。
目前已从中得到30余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为黄酮和酚类成分;在药理研究方面也发现葫芦茶提取物具有抗炎、抗菌活性,特别是近
年来研究发现葫芦茶在保肝、代谢性疾病方向有着显著的作用。
本文通过整理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发现其特征性成分葫芦茶苷结构特殊,活性显著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在药理方面,尽管发现葫芦茶具有多种多样的药理作用,但其提取物及化合物作用的机制尚未得到阐明,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