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4 采薇 教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2.了解诗歌结构特点与景物描写作用。
3.把握诗歌主旨。
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是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
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
于是,战争,便成了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无奈而苦涩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
宣王时北方玁狁(匈奴突厥)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
《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
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玁)猃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王事靡盬(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二、再度,疏通文意。
(点拨:翻译时要注意字词的对应)
1靡室靡家,俨狁之战。
2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3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4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5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问题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
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
问题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这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一种野菜,挖野菜吃可见军旅生活的艰苦,也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触发浓浓乡愁。
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
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
问题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点拨:注意诗经形式方面的特征,抓住诗中关键字的变化,体会其精妙之处。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
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
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
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表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问题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抒情主人公毕竟是军人,所以未一味地抱怨,继而写出军旅生活令人振奋的一面。
在花团锦簇热闹灿烂中,四匹骏马拉着王侯高大的车,士兵们簇拥在车的周围,盔甲整齐,兵器锐利。
直接描写了军容之宏大严整、战事之频繁壮烈,士气之盛,与之前的沉郁形成强烈对比。
这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和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
】
问题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注意反衬手法)
鉴赏一【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
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对这四句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出生入死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道出了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
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反衬突出“悲”: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悲;三,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
鉴赏二【我去我来,都是人自主安排的,人虽能自主安排人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事最终只如昙花一现地逝去。
杨柳生枝,天飞雨雪,好似呆板的自然变化,年年复是,却是亘古不变。
十六个字将天地的两种境遇写出,体现人生一种形而上的愁苦,真精妙也!全诗在作者的伤悲情愁中结束。
但此时的伤悲,已经不单是道远饥苦,而有了一种哲学的形而上味道,所以作者不禁叹问,有谁能理解我的哀愁呢!全诗从行军的苦痛,激发到军人的奋勇,又升华到对人生愁苦富于哲学的体会,是一篇非常有艺术水准的佳作。
】
问题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点拨:在准确、全面把握诗歌表达感情的基础上体会。
)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
《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
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
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
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
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
1.主体与艺术特色填空: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___ __的戍边战士的诗,诗中叙述了他的_______________生活,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 《诗经》有“六义”说,其中_________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_________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采薇》在章法上采用了诗歌传统的__________的写法;前三章的开头是____的写法,后三章是____的写法.
【省以致善】
一、知识积累。
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望风披麋忧心忡忡即来之,则安之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纵横驰聘弥天大谎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戍马倥偬仓遑逃窜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莫名其妙沧桑巨变山清水秀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问候。
)
C行道迟迟(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业业:高大的样子。
)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①下面对该古诗内容形式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后用作诗体名称。
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的原因是胡地多凶险,常有性命之忧。
C.“飚风”即狂风。
“何修修!”形容树顶像干枯的鸟尾,“何”是多么的意思。
D. “衣带日趋缓”是说乡愁诗人日渐消瘦;“心思不能言”指乡愁难以表述。
②对该诗赏析不当的是
A.这是一首写滞留胡地想故乡的古代诗歌,充满苍凉悲怆情调。
B.“胡地……修修!”二句写了恶劣天气和凄凉景象,都触发了抒情主人公的乡愁。
C.“离家”以下四句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愁苦。
D. 该诗杂有三、四、五、七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利于情感表达。
③请就情与景的关系,或就修辞妙用任选一点,写一段赏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