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时间]2020-09-18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面上项目“双一流”背景下生物科学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2020019)。

[作者简介]聂永心(1977—),男,山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

[摘
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学生
的后续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都有重要的影响。

文章在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成合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生物学人才。

[关键词]思政教学;细胞生物学;高等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2)04-0028-03
2022年4University Education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
法。

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1]。

立德
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且是全体教师的责任。

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将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把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国家发展的理想与信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
应”[3]。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
业核心课程[4],分别从显微水平、亚微水平和分子水平来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

为了配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我们学校细胞生物学课程组教师在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掌握教育教学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了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其方法和体会对其他高校的细胞生物学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也为思政教育的广泛全面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含义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有效发挥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形成一种“全课程育人”新格局的教育理念[5]。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围绕“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信念”,充分发掘专业课程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价值引领、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与传统教育把思政课教学作为育人主渠道的观点不同,课程思政是将所有课堂教学作为培育人才的主渠道,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实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细无声,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门科学,分别从显微水平、亚微水平和分子水平来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

在我国生命学科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态学被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因此,充分开展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胞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且是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有机体是由分工不同的各种分化细胞组成的细胞社会。

细胞生物学课程属于自然科学,同时又具有细胞水平的社会科学属性,我们通过对细胞知识的学
高等院校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聂永心
王秀玲
刘鹰高
周淑梅
朱常香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28
University Education
习既可理解有机体生命运行的法则,又可体会社会正常运行的规律。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掘细胞生物学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把思政教育和具体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胞、认识生命、认识社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思政”,任课教师必须做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实现二者相长[6]。

在专业课程中有机地融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元素,应尽量避免生拉硬套,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耳濡目染、润物无声。

山东农业大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组在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中开展的思政教育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代需要青年勇于担当的精神
通过对第一章细胞生物学绪论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是构成一切多细胞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建立在各种不同类型细胞正常执行其功能的基础上。

像细胞一样,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充分认识并履行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职责,才能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使命需要新的担当,勇于担当,方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夯实“中国梦”的阶梯。

结合细胞生物学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居安思危,增强个人忧患意识,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知识改变人生
知识改变人生,,科技创新未来
通过对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库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认识到细胞的内部结构,冷冻电镜技术使我们认识到多种关键蛋白的精细结构,为设计靶点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方法的创新对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创新与知识密切相关,不存在超越知识的创新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能比别人看得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创新能力离不开积累;知识越多,对创新能力越有利。

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广泛接触新科学、掌握新知识。

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使自身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各司其职
各司其职,,共筑和谐社会
通过对细胞生物学中细胞分化知识点的学习我们知道,组成生物体的各种不同类型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分化产生的各种不同细胞组成组织或器官,各司其职,共同为机体这个细胞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这一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将来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许我们的工作岗位不同,或许我们的社会角色不同,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建设和谐社会,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尽管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或许不一样,但只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当中
通过对细胞社会联系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胞外基质甚至机体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相互依存,在胚胎发育中,胚胎细胞通过细胞间的社会联系彼此交流信息,以决定细胞的行为和命运,包括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细胞在胚胎中的位置以及生死抉择等。

神经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内分泌细胞通过社会性联系,共同参与并维持机体的稳态平衡。

在这一点上,细胞的社会联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加稳定地走好人生道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决定的,而是对社会具有主观能动性。

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个人应当为社会多做贡献,使社会的财富不断增加,充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五)加强循环利用
加强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通过对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内许多蛋白质完成功能之后,通过溶酶体或泛素降解等途径迅速被降解,降解后的氨基酸可以用来合成细胞内新的功能蛋白。

蛋白的合成与降解充分体现了细胞内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时指出,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

他还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

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等变成个人的自觉行为,带动社会形成节约社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9
(六)以集体为重以集体为重,,甘于奉献的精神
通过对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行为,其对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发育、正常细胞的更新、组织或器官功能的发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以引申出以集体利益为重、甘于奉献的精神。

就像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有多少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安危,舍小家顾国家,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战斗中。

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不谋一己之得失,而忧事业之兴衰,始终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敬业、任劳任怨,成就自己平凡而有价值的人生。

(七)遵纪守法遵纪守法,,做合格文明的大学生
通过对细胞通讯和细胞增殖调控等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来调控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增殖和凋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过程。

只有每一个细胞都按这些信息给出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机体才能成为统一整体,才能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出综合反应,这就是生命的准则。

一旦某些细胞在一些外界和体内不利因素的诱导下,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就会导致这部分细胞增殖失控,使其变成不服从指挥的癌细胞。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生命有生命的准则,社会有社会的法则,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每个人之于社会就像细胞之于生命体,我们不仅要知法懂法守法,做文明合格的大学生,更要懂得人生的意义,不要成为社会的毒瘤。

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青年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使社会文化变得多元化的同时,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我们必须像大部分细胞一样,能够抵抗社会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坚持遵纪守法的道德底线,做合格文明的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的具体举措,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式[7-8]。

课堂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

本课程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国家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等育人要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生物学人才。

[参


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
报,2018-05-03(1).
[2]张帆涛,蔡险峰,陈雅玲,等.例谈《细胞生物学》课程思
政教育教学实施策略[J ].教育现代化,2019(43):56-57,60.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4]钱洁,高绍荣,张敬,等.生物技术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
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2020(8):62-64.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
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 ].思
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7]武文菲.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探讨
[J ].高教学刊,2019(6):155-157.
[8]李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J ].现代经济信息,2018(21):463.[责任编辑责任编辑::陈明]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