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江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 1.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2.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

非选择题,
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第I卷(阅读题,共9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

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

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

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

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

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

《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更为庄重。

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

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

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笔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

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

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

首先是束发。

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

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

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

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

第二冠是皮弁冠,
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

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蔽膝。

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者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

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

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

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备祝福的话。

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

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

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摘编自何晓明《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
1.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

而且人们对于冠礼都非常重视。

B.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
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

C.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
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

D.冠礼之行远比笄礼更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
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对其称呼的改变,更
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

B.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步
以后只称呼其排行,死后则加谥号。

C.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
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

D.给青年“三加冠”的人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
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出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据本文解释“总角”: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

“角”是牛角的意思,可
知《氓》中“总角之宴”的“角”应该读jiӑo。

B.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
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

C.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
蔽膝
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

D.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
报告礼、戴巴珠礼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016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

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

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

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

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

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
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
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
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
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
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
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B.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
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C.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
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
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6.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

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

他显得异常狼狈。

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

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
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

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

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

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

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

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

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

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

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

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

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

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

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

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

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

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

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

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

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

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

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

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

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可能是个逃亡在
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
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
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
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8.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9.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明玉珍,随州人。

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

徐寿辉起,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

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

”玉珍引众降。

时元右丞完者都募兵重庆,义兵元帅杨汉应募至,欲杀之而并其军,不克。

汉走,遇玉珍,为言:“重庆无重兵,完者都与右丞哈麻秃不相能,若回船出不意袭之,可取而有也。

”玉珍意未决,部将戴寿曰:“机不可失也。

可分船为二,半贮粮归沔阳,半因汉兵攻重庆,不济则掠财物而还。

”玉珍从其策,袭重庆,走完者,执哈麻秃献寿辉。

寿辉授玉珍陇蜀行省右丞。

二十年,陈友谅弑徐寿辉自立。

玉珍曰:“与友谅俱臣徐氏,顾悖逆如此。

”命以兵塞瞿塘,绝不与通。

立寿辉庙于城南隅,岁时致祀。

自立为陇蜀王。

玉珍之攻重庆也,道泸,部将刘泽民荐刘桢。

玉珍往见,与语大悦,即日延至舟中,尊礼备至。

次年,桢屏人说曰:“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玉珍善之,乃谋于众,以二十二年春僭.即皇帝位于重
庆,国号夏,建元天统。

效周制,设六卿。

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

玉珍素无远略,
然性节俭,颇好学,折节下士。

既即位,设国子监,教公卿子弟,设提举司教授,建社稷宗庙,求雅乐,开进士科,定赋税。

蜀人悉便安之。

皆刘桢为之谋也。

明年,太祖遣都事遗玉
珍书曰:“足下
..处西蜀,予处江左
..,盖与汉季孙、刘相类。

近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邰,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

予与足下实唇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

”自后信使往返不绝。

二十六年春,玉珍病革,召寿等谕曰:“西蜀险固,若协力同心,左右嗣子,则可以自守。

不然,后事非所知也。

”遂卒。

凡立五年,年三十六。

(节选自《明史·明玉珍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
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B.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
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C.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
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D.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
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僭,即僭越。

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

文中认为明玉珍称帝是
超越本分的行为。

B.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比如唐代曾分全国为十五道;“路”也是行政区划名,如“望中
犹记,烽火扬州路”。

C.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如《鸿门宴》
中张良说的“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D.江左,江东,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而“江表”则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
江之外,故称,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寿辉称帝后,对明玉珍威逼利诱,明玉珍便率众投降。

不久就立下战功,被徐寿辉授
予陇蜀行省右丞一职。

B.明玉珍认为,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是大逆不道。

此后设防阻隔陈友谅,不再和他交往,
并且为徐寿辉建庙,每年祭祀。

C.尽管明玉珍一向无深远谋略,但他节俭、谦逊好学,在刘桢的辅佐下,制定了一系列的
制度,把蜀地治理得很好。

D.明玉珍病重弥留之际,召来戴寿等人要求他们齐心协力据险而守,只要抓住嗣子控制他,
就可以自我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玉珍从其策,袭重庆,走完者,执哈麻秃献寿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玉珍往见,与语大悦,即日延至舟中,尊礼备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赤壁怀古(作者:崔涂①)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
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

江上战馀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注]①崔涂,字礼山。

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进士。

时处晚唐,藩镇割据,社会动荡,诗人一生羁旅,漫游过巴蜀、吴楚、秦陇等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3 分)
A.题目蕴含了诗歌的写作缘起,诗人漫游赤壁,追怀古人,追思往事,遂生无限感慨。

B.首联抒发历史感慨: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无人肯真正捍卫汉室江山。

C.颔联借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煮酒论英雄建功立业的追述,表达自身壮志未酬的感伤。

D.全诗用语精当,呈现出深婉的意境,表达了抑郁的情感,体现出低沉凄清的诗歌风格。

15.这首诗用了哪些手法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

(2)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玉环天生丽质的句子是,。

(3)杜甫在《蜀相》中借古抒怀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共6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9分)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

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

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 ,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

其实不然,( ),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

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

类似事件,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青年时代的互联网,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另辟蹊径耸人听闻数见不鲜良莠不齐
B.剑走偏锋混淆视听层出不穷参差不齐
C.另辟蹊径混淆视听数见不鲜参差不齐
D.剑走偏锋耸人听闻层出不穷良莠不齐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B.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C.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 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带来影响难免不良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
“无感”的。

B.成长青年互联网的时代,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
“无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