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是怎么回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足跟痛是怎么回事
论述
足跟痛又叫跟痛症,是民间对足跟部疼痛的一种俗称,具体部位是指足跟部跖侧的疼痛,常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居多。

足跟痛与西医学所说的足部骨质增生或足底筋膜炎很相近,但又不全是。

中医典籍称足跟痛为“伤筋”,是“骨痹”中的一种,因此也称之为“跟痹”。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发病病因说法各异,有的认为它主要由跟骨骨刺而引起。

有的则认为它多是神经压迫而使跟骨内压力增高的结果。

多数专家相信,此病可能与外伤以及由外伤引起的跖骨筋膜炎、跟骨关节滑囊炎、跟腱炎、脂肪垫变性等无菌性炎症及病症有关。

还有一些患者则与风寒潮湿有关。

有些病例则没有确定的外伤史,也没有骨刺的形成。

足跟痛到底是怎么回事
1、跖筋膜炎
足跟痛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

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能有骨质增生,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

跖筋膜炎不一定都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出现足跟痛的时候,则可以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可减轻病痛。

同时也可以用药物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

2、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

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3、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

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

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

4、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

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

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

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5、距骨下关节炎
这样的情况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

X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6、骨刺
骨刺即骨质增生的俗称,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关于本症的命名,国内外尚未统一。

本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用腰部活动的重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易患此病。

这里所说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

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

足跟痛的防治及保健
1、尽量避免穿底很薄的鞋。

要选择橡皮底的柔软鞋子。

避免走在坚硬的地面上。

2、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功能,减轻局部炎症。

建议可外敷啕宝的中药‘足跟骨方.世贴’,效果明显。

3、尽量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

闲时抬高足跟以减轻部位的负荷。

4、晚上喜欢开窗睡,这可是引起足跟痛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足跟受寒造成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所以可以温水泡脚,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理疗。

5、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可采取局部封闭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