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辐射对茶树生理代谢的影响及防控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线(Ultraviolet ,UV )辐射根据生物效应分为UV-A (315~400nm )、UV-B (280~
315nm )、UV-C (200~280nm ),其中UV-B 是一种高能辐射,易被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吸
紫外辐射对茶树生理代谢的影响及防控策略
范方媛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310058
摘要:随着大气臭氧层的消耗,紫外辐射的增强对地球生物产生的影响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对气象因子响应极为敏感。
本文介绍了紫外辐射对茶树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及调控,及紫外辐射增强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基于茶园生产要素提出了茶园紫外辐射防控策略,以期降低紫外辐射等气象灾害对茶园的危害。
关键词:茶树;紫外辐射;生理代谢;防控策略
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2018XTTGCY03-4)。
作者简介:范方媛,女,助理研究员,从事茶叶品质控制及茶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研究,E-mail :****************.cn 。
Abstract: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effects of increasing ultraviolet (UV)radiation on earth's liv-ing organisms with the depletion of the stratospheric ozone layer.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is an important cash crop in China and its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This review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s of UV radiation on the tea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planta-tions ecosystem.A UV radiation prevention strategy for the tea plantation wa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factors to reduce the damage induced by meteorological stresses like UV radiation.Keywords:tea plant,ultraviolet radiation (UV),physiological metabolism,prevention strategy
Effects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the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in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
and Its Prevention Strategy
FAN Fangyuan
Zhejiang University Tea Research Institute,Hangzhou 310058,China
收,诱发生物大分子变异,进而对地球动植物造成危害。
UV-B大部分能被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
而大量污染物排放的增多造成了大气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变薄及臭氧空洞的出现使得到达地表的UV-B辐射量增强,对地球生物产生严重影响[1]。
虽然《蒙特利尔条约》的签订控制了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性的化学物品的使用,臭氧层衰减得以缓解,但测量发现某些地区平流层下部臭氧仍然持续下降[2]。
大量研究表明,UV-B辐射对地球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等方面有显著影响,而UV-B辐射下植物在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也是植物对UV-B应激的防御策略。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多年生经济作物,具有耐阴、喜湿的特性。
光照作用作为重要的环境信号调节着茶树的生理活动,是茶树完成生命周期的必备条件。
UV-B辐射作为重要的光照作用因子,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及物质代谢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分析紫外辐射对茶树的生理代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防控策略。
一、紫外辐射对茶树生长和
生理代谢的影响及调控
1.紫外辐射对茶树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UV-B辐射通过影响茶树等植物的生长素等激素使其分解形成多种光氧化产物,进而抑制茎的伸长,使节间长度缩短,抑制植物生长,同时总生物积累(干重)显著降低;辐射强度的增强能够加重矮化现象[3]。
茶树叶片对UV-B辐射最为敏感,UV-B辐射普遍造成叶面积减小,光合能力下降;严重时叶片上会出现青铜色或棕色的斑点,叶缘卷曲、发黄、坏死以及枯萎。
UV-B辐射导致的叶片表皮细胞中增厚的蜡质层可衰减一部分辐射,减少敏感区域接触的紫外辐射量;同时,UV-B辐射诱导的茶树叶片表皮细胞中的类黄酮和花色素苷等紫外吸收化合物的积累能够进一步阻止太阳紫外辐射穿透表皮伤害下层叶肉细胞,这是茶树对UV-B 辐射胁迫的防御调控,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2.紫外辐射对茶树生理代谢的影响及调控
已有研究表明茶树植物生长发育中许多生理生化过程在UV-B增强辐射下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如细胞伸长受抑制、蒸腾速率降低、加速衰老等,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防护紫外损伤的代谢机制。
UV-B辐射促进茶树叶片多酚积累增加[4]。
有研究显示UV-B辐射对茶树叶片儿茶素的影响与UV-B处理方式有关,低强度短时间UV-B处理能够促进儿茶素积累,而高强度或长时间UV-B处理则会抑制儿茶素积累[5];一定辐射强度下,儿茶素总量随UV-B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6]。
不同种类儿茶素单体中,UV-B辐射对EGCG、EGC的影响程度大于其他儿茶素单体[5-6]。
分子水平研究显示UV-B辐射能够显著提高CHS基因(查尔酮合成酶)的表达,该基因是类黄酮合成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同时CHS基因对UV-B辐射的响应表达及转录不受NO和H2O2的调节[6]。
除此之外,UV-B辐射还能够通过调节MYB、bHLH、WD40等调控基因的表达来调控结构基因PAL、CHI、CHS、F3H、DFR、ANS等的表达,从而调控花青素、儿茶素的代谢途径[7]。
UV-B辐射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影响显著,已有研究显示一定时间内UV-B辐射处理茶树鲜叶能够增加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时间过长则导致香气物质种类的减少,即短时间UV-B处理能够促进茶叶香气成分的释放,检测显示显著提高苯甲醇、苯乙醇等芳香醇类成分的含量[8-9]。
分子水平上研究显示,短时间UV-B处理能够提高茶树叶片β-樱草糖苷酶与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表达[9]。
二、紫外辐射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田环境下UV-B辐射的剂量变化相对较低,在诱导植物自身形成防御代谢体系后不会引起可见的组织损伤或是受到胁迫的症状[10]。
但长期影响下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及环境因素逐步因防
御体系的形成进而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物种结构的改变。
1.紫外辐射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
UV-B辐射对土壤碳库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可显著降低土壤中总碳含量,增加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复合酚含量,土层厚度越小受UV-B辐射影响作用越大,在茶园生产管理中为了保护碳库稳定性,应尽量减少地表裸露。
UV-B辐射增强可促进根际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呼吸,同时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定殖能力,进而影响土壤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
2.紫外辐射对“茶树-病虫”互作体系的影响
目前研究发现,环境变化引起的UV-B辐射量的增加并未严重威胁茶树的生存,相反UV-B辐射作为控制植物代谢、生长发育的调控因子,一定程度内诱导茶树体内如生物碱、黄酮、萜类、香豆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同样也具有抗病、抗虫及抗逆境等功能[11]。
已有研究表明,紫外辐射增强能够提高茶树体内类黄酮和酚醛类化合物含量,进而能抑制昆虫、防止病菌感染和其他食草动物进食、自身的分解及相关化合物的变化,各生态链环节的变化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学关系。
同时,UV-B辐射增强还可促进细胞壁构成物木质素的形成,使组织中木质素和纤维素比例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枝叶在自然界的分解速度[12]。
此外,紫外辐射亦能改变土壤动物蚯蚓等的数量,降低根际细菌、放线菌、真菌的种群数量[12]。
3.紫外辐射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UV-B辐射增强通过影响碳的输入和转化输出,对陆生系统碳循环产生一定的影响。
已有研究显示,凋落物降解过程中UV-B辐射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13],UV-B辐射和水分条件可共同加速生态系统中碳的周转,二者能促进凋落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和非生物降解过程;而某些情况下,UV-B辐射效果与水分处理则会相互抑制[14]。
防止UV-B辐射增强并维持良好的水分状况可能是增强茶树植物抵御水分胁迫和UV-B辐射复合作用的一种有效措施。
水分条件保持一定的条件下,气候变暖将增加植物的碳库积累,在某些生态系统中,UV-B辐射降低生物量,抵消部分碳库增加,同时UV-B辐射对植物碳氮比的改变使暖冬造成的虫害减少,缓解植物损失[15]。
CO2浓度增加与UV-B辐射增强可导致凋落物化学性质的变化,促进凋落物的降解,改变土壤中碳库的积累[16];同时二者共同作用还可增强微生物对氮的固定,从而影响碳和氮的循环。
三、茶园紫外辐射防控策略
大田环境下UV-B辐射的剂量变化相对较低,UV-B辐射增强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组织损伤,同时UV-B辐射增强可诱导植物自身形成防御代谢体系以适应环境变化并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
自然系统中UV-B辐射与多种气象因子的变化相互关联,茶园生态系统的维护要根据茶叶生产要素的要求进行气象灾害防御。
1.选择优良抗性茶树品种
茶树叶片形态、生理特性、抗病虫特性等与其对UV-B等气象胁迫因素的抗性息息相关,栽培品种应该选择具有环境适应性、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同时面积较大的茶园,应尽量避免种植单一茶树品种,注意茶树品种的合理搭配及保证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2.强化土壤管理
土壤状况是茶树生长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茶园气象灾害发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壤肥沃、茶树根系健壮的茶园往往能抵御气象灾害,而土层浅薄或土壤裸露不利于保护土壤碳库的稳定,易受UV-B辐射等影响出现气象灾害症状。
施肥是土壤培育及维持茶树良好生长状态的重要措施,土壤管理中应科学施肥,加大有机肥施用比例,秋冬季及时施足茶园基肥,采用机械深施,
深度15~20cm;追肥结合机械翻耕施用,深度5~10cm。
土壤水分是茶树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的主要来源,水分胁迫下茶树叶肉细胞光合活性降低,也会与UV-B辐射互作影响土壤碳循环。
茶园灌溉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进行,一般茶园土壤含水量小于田间持水量70%时需及时进行灌溉,可根据茶园设施采用流灌、喷灌和滴灌等形式,流灌水量大,对适用地形限制较大,灌溉时避免出水量过大造成地表径流,否则易造成土壤流失及土壤板结。
实际生产中喷灌使用较为广泛,在提高土壤水分含量的同时还可有效改善茶园空气相对湿度,高温条件下有效降低茶园温度。
3.适时合理修剪
配合肥培管理,地上部分结合生产季开展合理修剪,以名优绿茶采摘茶园为例[17],春茶结束进行重修剪(离地40~50cm),茶树休眠后(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进行轻修剪。
大宗绿茶采摘茶园,连续机采1~2年后,留养1季;连续机采4~5年后,进行重修剪更新茶树,重新培养机采蓬面。
对于已经遭受气象灾害的茶园,视受害表现,若叶片受害症状表现较轻,则保持树势,自行恢复生长;若危害表现严重,出现大量枯死枝条,则需及时进行修剪,剪去受害症状严重的枝条,修剪程度宜轻不宜重。
4.科学遮阴
在大面积茶园发生光照或高温干旱等灾害时,要对茶树及时进行科学遮阴,根据光照强度在茶树上方架设遮阳网,与茶蓬保持40~50cm的距离,可有效遮挡强光伤害、降低叶面温度。
此外,对于刚采摘或修剪过且还未萌发的茶树及幼龄茶园,更应做好遮阴措施。
5.茶园生态管理
茶园合理覆盖或间作不同功能植物是茶园生态管理主要措施之一,利于增加茶园物种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可在茶行间覆盖绿肥植物,为茶树提供天然肥料,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尤其在干旱等气象灾害发生时,可及时就地取材,采用田间稻草、杂草等对茶园土壤表面进行覆盖处理。
间作套种常绿落叶行道树或遮阴树能够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太阳辐射,有效遮阴及降温,并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稳定茶园生态系统,减少农药使用,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和观赏价值,但间作套种时注意合理选择间作作物种类和合理规划间作物密度,不可妨碍机械化耕作。
参考文献
[1]Sancar A,Lindsey-Boltz L A,Unsal-Kaçmaz K,et al.Molecular mec-
hanisms of mammalian DNA repair and the DNA damage check-points[J].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2004,73(1):39-85.
[2]Ball W T,Alsing J,Mortlock D J,et al.Evidence for a continuous de-
cline in lower stratospheric ozone offsetting ozone layer recov-ery[J].Atmospheric Chemistry&Physics,2018,18(2):1379-1394. [3]董春阳.UV-B辐射对植物形态影响研究综述[J].种子科技,
2017(5):110-112.
[4]Zagoskina N V,Dubravina G A,Alyavina A K,et al.Effect of ultravi-
olet(UV-B)radi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ea plant callus cultures[J].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3,50(2):270-275.
[5]Zheng X Q,Jin J,Chen H,et al.Effect of ultraviolet B irradiation on
accumulation of catechins in tea(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8,7(18):3283-3287. [6]吴颖.茶树主要品质性状关键基因的反义基因遗传转化及表达
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7]盛建军,李想,何永美,等.UV-B辐射对花青素合成代谢的
影响及分子机理[J].植物生理学报,2019(7):949-958.[8]张广辉.茶树遗传转化及一对香气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研
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9]张祯岘.UV-B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影响[D].杭州:浙
江大学,2008.
[10]Demkura P V,Abdala G,Baldwin I T,et al.Jasmonate-dependent
and-independent pathways mediate specific effects of solar ultra-violet B radiation on leaf phenolics and antiherbivore defense[J].
Plant Physiology,2010,152(2):1084-1095.
[11]李元,李想,何永美,等.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病原菌互
作体系的影响及评价[J].植物生理学报,2015,51(10):34-43.
(下转P9)
14-17.
[8]费雅君,白雪,康小红.LDA优化电子鼻传感器阵列的研
究[J].食品与机械,2012,28(1):97-100.
[9]Lamagna A,Reich S,Rodriguez D,et al.The use of an electron-
ic nose to characterize emissions from a highly polluted river[J].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08,131(1):121-124.
[10]Vito S D,Masser A E,Piga M,et al.On field calibration of an elec-
ctronic nose for benzene estimation in an urban pollution moni-toring scenario[J].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08,129
(2):750-757.
[11]Cesare F D,Pantale S,Zampetti E,et al.Electronic nose and SPME
techniques to monitor phenanthrene biodegradation in soil[J].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08,131(1):63-70.
[12]何庆华,王正国,田逢春,等.电子鼻技术在医学中的应
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5):2125-2127,2132.
[13]喻勇新,刘源,孙晓红,等.基于电子鼻区分三种致病菌的
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0,23(1):10-13.
[14]杨柳,郭成海,赵纪萍,等.电子鼻检测爆炸物的研究进
展[J].传感器技术,2005(7):1-3.
[15]苏和.智能电子鼻对煤矿火灾预报气味识别的研究[J].煤炭
技术,2013,32(5):40-42.
[16]王玲,桂阳海,张顺平,等.电子鼻系统对危险爆炸物的识
别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6):54-57.
[17]陈婷,蒋明忠,彭文,等.基于电子鼻技术对云南普洱熟茶
的香气品质判别[J].西南农业学报,2017(2):339-344. [18]张红梅,王俊,余泳昌,等.基于电子鼻技术的信阳毛尖茶
咖啡碱检测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1(8):1223-1227.[19]孙琳.普洱茶的HPLC指纹图谱及其抗氧化性研究[D].重
庆:西南大学,2013.
[20]吕海鹏,钟秋生,施江,等.普洱茶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研
究[J].茶叶科学,2014,34(1):71-78.
[21]于慧春,王俊.电子鼻技术在茶叶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
传感技术学报,2008,21(53):748-752.[22]于慧春,王俊,张红梅,等.龙井茶叶品质的电子鼻检测方
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7):103-106.
[23]Dutta R,Hines E L,Gardner J W,et a1.Tea quality prediction using
a tin oxide-based electronic nose: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roach
[J].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03,94(2):228-237. [24]Nabarun Bhattacharya,Bipan Tudu,Amn Jana,et a1.Preemptive id-
entifieation of optimum fermentation time for black tea using elec-tronic nose fJ1[J].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08,131(1): 110-116.
[25]Yang Ziyin,Dong Fang,Shimizu Kazuo,et a1.Identification of cou-
marin-enriched Japanese green teas and their particular flavor us-ing electronic nose[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9,92:312-316.
[26]李明,曾茜,孙培冬,等.HS-SPME/GC-MS分析无锡绿茶
香气成分[J].食品与机械,2015,31(3):32-36.
[27]王道平,甘秀海,梁志远,等.固相微萃取法与同时蒸馏萃
取法提取茶叶香气成分[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131-135.
[28]刘远方,李阳,梁飞,等.绿茶香气的电子鼻分析方法研
究[J].食品科技,2012,37(1):58-62.
[29]甘芝霖,刘远方,杨阳,等.基于电子鼻技术的信阳毛尖茶
品质评价[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2):54-57,60.[30]史波林,赵镭,支瑞聪,等.应用电子鼻判别西湖龙井茶香
气品质[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2):302-306.
[31]薛大为,杨春兰.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黄山毛峰茶品质检测方
法[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4(3):64-67.
[32]高林,秦子涵,赵文婷,等.电子鼻区分不同品质的普洱
茶[J].中国食品学报,2017,17(6):206-212.
[33]颜黄苹,黄元庆.人工嗅觉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
用[J].传感器世界,2006(9):6-10.
[34]罗美玲,田洪敏,杨雪梅,等.电子鼻技术对普洱熟茶香气
判别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8):16-24.
[35]潘玉成,宋莉莉,叶乃兴,等.电子鼻技术及其在茶叶中的
应用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6,32(9):213-218,224.
(上接P4)
[12]冯虎元,徐世健,王勋陵,等.增强的UV-B辐射和其他因子
的相互作用对植物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6):557-562.
[13]Gallo M E,Porras-Alfaro A,Odenbach K J,et al.Photoaccelera-
tion of 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an arid environ-ment[J].Soil Biology&Biochemistry,2009,41(7):1433-1441. [14]柳淑蓉,胡荣桂,蔡高潮.UV-B辐射增强对陆地生态系统碳
循环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7):264-270.
[15]Zepp R G,Erickson D J,Paul N D,et al.Interactive effects of so-
lar UV radi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n biogeochemical cy-cling[J].Photochemical and Photobiological Science,2007,6
(3):286-300.
[16]Brandt L A,King J Y,Milchunas D G.Effects of ultraviolet radiati-
on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depend on precipitation and litter chemistry in a shortgrass steppe ecosystem[J].Global Change Biology,2007,13(10):2193-2205.
[17]马立锋,倪康,伊晓云,等.浙江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
式及示范应用效果[J].中国茶叶,2019,41(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