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度理论与工程应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靠度理论与工程应用
1
课程章节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2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所谓系统,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由若干个 彼此有联系而且又能相互协调工作的单元所组 成的综合体。 系统可以分为可修复系统与不可修复系统两类。 所谓不可修复系统,是指系统或其组成单元一 旦发生失效,不再修复,系统处于报废状态。 不可修复是指技术上不能够修复,经济上不值 得修复,或者一次性使用,不必要进行修复。
7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 并联系统 可靠度函数:
n
R(t ) 1 [1 Ri(t )]
i 1
累积失效概率:
F (t ) Fi(t )
i 1
8
n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 并联系统 假设第 I 个单元寿命服从参数为 i t i 的指数分布,即 Ri(t ) e 系统的可靠度: n it R(t ) 1 [1 e ]
系统可靠度框图
4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1) 串联系统
可靠度函数:
R(t ) Ri(t )
i 1
n
失效率:
(t ) i(t )
i 1
n
5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系统的平均寿命:
1
i
i 1
n
6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看出: a) 串联系统的可靠度低于该系统的每个单元的可 靠度,且随着串联单元数量的增大而迅速降低; b) 串联系统的失效率大于该系统的各单元的失效 率; c) 串联系统的各单元寿命服从指数分布,该系统 寿命也服从指数分布。 如由10个可靠度为99%的单元组成一个串联系 统,那么该系统的可靠度仅为90%.所以要提高 系统的可靠度,必须减少系统中的单元或提高 系统中最低的单元可靠度,即提高系统中薄弱 单元的可靠度
17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是指在遵循系统工程 规范的基础上,在系统设计过程中, 采用一些专门技术,将可靠性“设计” 到系统中去,以满足系统可靠性的要 求。 我国开展可靠性工作的经验证明,在产 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对可靠性起重 要影响的是设计阶段,见下表:
18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影响因素 可靠性 固有可 靠性 零、部件材料 设计技术 影响程 度 30% 40%
10
Hale Waihona Puke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3) m/n (G)表决系统 n中取m系统是指由n个单元组成的系统中, 至少有m个单元正常工作系统才正常工作, 记为m/n (G). 显然,串联系统是n/n (G) 系统,并联系统 是1/n (G).
m/n (G)表决系统可靠性框图
11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假设各单元寿命都为指数分布 可靠度函数:
1
2
系统的、自上而下 的归纳分析方法
28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定性分析要求项目表
序号 要求项目名 称 分析方法特点 目的 分析造成产品故障状态(或事件) 的各种原因或原因的组合,发 现设计中薄弱环节,提出改进 措施 判断是否会由于系统、设备安 装不当而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或是否会由于该区域中某系统 的设备故障而引起另一系统的 故障
3
故障树(或事 系统的、自上而下 件树)分析 的演绎分析方法 (FTA.ETA)
4
区域安全性 分析(ZSA)
按装备的区域进行 分析、检查法
29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4. 可靠度设计的主要内容
(1) 可靠度建模 (2) 进行各种可靠性分析 (3) 采取各种可靠性设计方法
30
Thanks a lot!!!
使设备便于操作、维修,提高使用可靠 性
27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定性分析要求项目表
序号 要求项目名 称 功能危险分 析(FHA) 故障模式和 影响分析 (FMEA) 分析方法特点 整合的、系统的演 绎方法 目的 检查系统功能故障,确定设计 方案的可行性,发现设计中潜 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评价每个零件或设备的故障模 式对装备或系统产生的影响, 确定其严重度,发现设计中的 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
n
R(t ) C e
i m
i it n
[1 e
t n i
]
系统的平均寿命:
1 i m i
12
n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例:设某种单元的可靠度为 R0 (t ) et 其中 =0.001/h,试求出: • 由这种单元组成的二单元串联系统、 二单元并联系统及2/3(G)系统的平均 寿命; • 当t=100h,500h,700h,1000h时,一单 元、二单元串联、二单元并联及 2/3(G)系统的可靠度,并加以比较。
22
2. 可靠性要求 可靠性要求是进行可靠性设计、分析、制造、 试验、验收的依据。可靠性要求分为定 量要求和定性要求两种。 (1)可靠性的定量要求 可靠性的定量要求是指选择和确定产品的可 靠性参数、指标以及验证时机和验证方 法,以便在设计、生产、试验验证和使 用过程中用量化的方法来评价或验证产 品的可靠性水平。
序号 要求项目名称 目的 将可靠性要求及使用中的约束条件转换 为设计条件,给设计人员规定了专门的 技术要求和设计原则,以提高产品可靠 性 减少产品的复合性,提高其基本可靠性
25
1
制定和贯彻可靠性 设计准则
2
简化设计
序号 3 4 5 6
要求项目名称 冗余设计 降额设计 制定和实施元器件 大纲
目的 用多于一种的途径来完成规定的功能, 以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 降低元器件、零部件的故障率,以提高 产品的基本任务可靠性和安全性 对电子元器件、机械零部件进行控制与 管理,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保障费用
13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解:(1)一个单元与系统的平均寿命分 别为 1
单
2串
1
1000 h
500h
2 3 2并 1500h 2 5 2 / 3( G ) 833.3h 6
14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解:t=100h时,一个单元与系统的可 靠度分别为:
1 (1) n 1 i 1 i 1i j n i j
平均寿命:
n
i 1
1
1
i 1
9
n
i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a) 并联系统的失效概率低于各单元的失 效概率; b) 并联系统的可靠度高于各单元的可靠 度; c) 并联系统的平均寿命高于各单元的平 均寿命。这说明,通过并联可以提高 系统的可靠度; d) 并联系统的各单元服从指数寿命分布, 该系统不再服从指数寿命分布。
21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1.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4)在设计时,应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积极采用先进的设计原理和可靠 性设计技术。但在采用新技术、新型元 器件、新工艺、新材料之前,必须经过 试验,并严格论证其对可靠性的影响; (5)在进行产品可靠性的设计时,应对产品 的性能、可靠性、费用、时间等各方面 因素进行权衡,以便作出最佳设计方案。
31
15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3) 混联系统 由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混合而成的系统称 为混联系统,最典型的是串-并联系统 和并-串联系统。 a)串-并联系统
16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 旁联系统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度,除了多安装一些单元 外,还可以储备一些单元,以便当工作单 元失效时,能立即通过转换开关使储备的 单元逐个地去替换,直到所有单元都发生 故障时为止,系统才失效。 旁联系统与并联系统的区别在于:并联系统中 每个单元一开始就同时处于工作状态,而 旁联系统中仅用一个单元工作,其余单元 处于待机工作状态。 (5) 复杂系统
23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2. 可靠性要求 (2)可靠性的定性要求 可靠性的定性要求是指用一种非量化的形 式来设计、评价,以保证产品的可靠 性。可靠性定性要求可分为定性设计 要求和定性分析要求两种。
24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2. 可靠性要求 (2)可靠性的定性要求 定性设计要求项目表
确定关键件和重要 件
利用现有的资源来提高关键产品的可靠 性
选择能抵消或影响环境作用的设计方案 和材料,或提出一些能改变环境的方案、 或把环境应力控制在可接受的极限范围 内 通过元件选择、电路设计、结构设计、 结构布局来减少温度对产品可靠性的影 响,使其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可靠地 工作
26
7
环境防护设计
20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1.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可靠性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靠性设计应有明确的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评 估方案; (2)可靠性设计必须贯穿于功能设计的各个环节, 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要全面考虑影响可靠 性的各种因素; (3)应针对故障模式(即系统、部件、元器件故障或 失效的表现形式)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消除 或控制产品在寿命周期内可能出现的故障(失 效)模式;
制造技术
使用可 靠性 使用(运输、操 作安装、维修)
10%
20%
19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1. 可靠性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可靠性设计的目的就是在综合考虑产品的 性能、可靠性、费用和时间等因素的 基础上,通过采用相应的可靠性设计 技术,使产品的寿命周期内符合所规 定的可靠性要求。 系统可靠性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设计, 基本实现系统固有可靠性。
3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1.不可修复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串联系统---如果系统中任何一个单元失效,系 统就失效,或者系统中每个单元都正常工作, 系统才能完成其规定的功能。如图a 并联系统---只有当所有的单元都失效,系统才 丧失其规定的功能,或者只要有一个单元正 常工作,系统就能完成其规定的功能。如图 b
8
热设计
序号
要求项目名称
目的 通过采用N版本编程法、恢复块法和贯彻 执行软件工程规范等来提高软件的可靠 性。
9
软件可靠性设计
10 11 12
通过对产品在包装、装卸、运输、储存 包装、装卸、运输、 期间性能变化情况的分析,确定应采取 储存等设计 的保护措施,从而提高其可靠性。 工程保证及生产质 量保证 人机工程设计 采用工程方法及生产质量保证方法来保 证产品的可靠性
1
课程章节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2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所谓系统,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由若干个 彼此有联系而且又能相互协调工作的单元所组 成的综合体。 系统可以分为可修复系统与不可修复系统两类。 所谓不可修复系统,是指系统或其组成单元一 旦发生失效,不再修复,系统处于报废状态。 不可修复是指技术上不能够修复,经济上不值 得修复,或者一次性使用,不必要进行修复。
7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 并联系统 可靠度函数:
n
R(t ) 1 [1 Ri(t )]
i 1
累积失效概率:
F (t ) Fi(t )
i 1
8
n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 并联系统 假设第 I 个单元寿命服从参数为 i t i 的指数分布,即 Ri(t ) e 系统的可靠度: n it R(t ) 1 [1 e ]
系统可靠度框图
4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1) 串联系统
可靠度函数:
R(t ) Ri(t )
i 1
n
失效率:
(t ) i(t )
i 1
n
5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系统的平均寿命:
1
i
i 1
n
6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看出: a) 串联系统的可靠度低于该系统的每个单元的可 靠度,且随着串联单元数量的增大而迅速降低; b) 串联系统的失效率大于该系统的各单元的失效 率; c) 串联系统的各单元寿命服从指数分布,该系统 寿命也服从指数分布。 如由10个可靠度为99%的单元组成一个串联系 统,那么该系统的可靠度仅为90%.所以要提高 系统的可靠度,必须减少系统中的单元或提高 系统中最低的单元可靠度,即提高系统中薄弱 单元的可靠度
17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是指在遵循系统工程 规范的基础上,在系统设计过程中, 采用一些专门技术,将可靠性“设计” 到系统中去,以满足系统可靠性的要 求。 我国开展可靠性工作的经验证明,在产 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对可靠性起重 要影响的是设计阶段,见下表:
18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影响因素 可靠性 固有可 靠性 零、部件材料 设计技术 影响程 度 30% 40%
10
Hale Waihona Puke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3) m/n (G)表决系统 n中取m系统是指由n个单元组成的系统中, 至少有m个单元正常工作系统才正常工作, 记为m/n (G). 显然,串联系统是n/n (G) 系统,并联系统 是1/n (G).
m/n (G)表决系统可靠性框图
11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假设各单元寿命都为指数分布 可靠度函数:
1
2
系统的、自上而下 的归纳分析方法
28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定性分析要求项目表
序号 要求项目名 称 分析方法特点 目的 分析造成产品故障状态(或事件) 的各种原因或原因的组合,发 现设计中薄弱环节,提出改进 措施 判断是否会由于系统、设备安 装不当而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或是否会由于该区域中某系统 的设备故障而引起另一系统的 故障
3
故障树(或事 系统的、自上而下 件树)分析 的演绎分析方法 (FTA.ETA)
4
区域安全性 分析(ZSA)
按装备的区域进行 分析、检查法
29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4. 可靠度设计的主要内容
(1) 可靠度建模 (2) 进行各种可靠性分析 (3) 采取各种可靠性设计方法
30
Thanks a lot!!!
使设备便于操作、维修,提高使用可靠 性
27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定性分析要求项目表
序号 要求项目名 称 功能危险分 析(FHA) 故障模式和 影响分析 (FMEA) 分析方法特点 整合的、系统的演 绎方法 目的 检查系统功能故障,确定设计 方案的可行性,发现设计中潜 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评价每个零件或设备的故障模 式对装备或系统产生的影响, 确定其严重度,发现设计中的 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
n
R(t ) C e
i m
i it n
[1 e
t n i
]
系统的平均寿命:
1 i m i
12
n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例:设某种单元的可靠度为 R0 (t ) et 其中 =0.001/h,试求出: • 由这种单元组成的二单元串联系统、 二单元并联系统及2/3(G)系统的平均 寿命; • 当t=100h,500h,700h,1000h时,一单 元、二单元串联、二单元并联及 2/3(G)系统的可靠度,并加以比较。
22
2. 可靠性要求 可靠性要求是进行可靠性设计、分析、制造、 试验、验收的依据。可靠性要求分为定 量要求和定性要求两种。 (1)可靠性的定量要求 可靠性的定量要求是指选择和确定产品的可 靠性参数、指标以及验证时机和验证方 法,以便在设计、生产、试验验证和使 用过程中用量化的方法来评价或验证产 品的可靠性水平。
序号 要求项目名称 目的 将可靠性要求及使用中的约束条件转换 为设计条件,给设计人员规定了专门的 技术要求和设计原则,以提高产品可靠 性 减少产品的复合性,提高其基本可靠性
25
1
制定和贯彻可靠性 设计准则
2
简化设计
序号 3 4 5 6
要求项目名称 冗余设计 降额设计 制定和实施元器件 大纲
目的 用多于一种的途径来完成规定的功能, 以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 降低元器件、零部件的故障率,以提高 产品的基本任务可靠性和安全性 对电子元器件、机械零部件进行控制与 管理,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保障费用
13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解:(1)一个单元与系统的平均寿命分 别为 1
单
2串
1
1000 h
500h
2 3 2并 1500h 2 5 2 / 3( G ) 833.3h 6
14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解:t=100h时,一个单元与系统的可 靠度分别为:
1 (1) n 1 i 1 i 1i j n i j
平均寿命:
n
i 1
1
1
i 1
9
n
i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a) 并联系统的失效概率低于各单元的失 效概率; b) 并联系统的可靠度高于各单元的可靠 度; c) 并联系统的平均寿命高于各单元的平 均寿命。这说明,通过并联可以提高 系统的可靠度; d) 并联系统的各单元服从指数寿命分布, 该系统不再服从指数寿命分布。
21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1.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4)在设计时,应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积极采用先进的设计原理和可靠 性设计技术。但在采用新技术、新型元 器件、新工艺、新材料之前,必须经过 试验,并严格论证其对可靠性的影响; (5)在进行产品可靠性的设计时,应对产品 的性能、可靠性、费用、时间等各方面 因素进行权衡,以便作出最佳设计方案。
31
15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3) 混联系统 由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混合而成的系统称 为混联系统,最典型的是串-并联系统 和并-串联系统。 a)串-并联系统
16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 旁联系统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度,除了多安装一些单元 外,还可以储备一些单元,以便当工作单 元失效时,能立即通过转换开关使储备的 单元逐个地去替换,直到所有单元都发生 故障时为止,系统才失效。 旁联系统与并联系统的区别在于:并联系统中 每个单元一开始就同时处于工作状态,而 旁联系统中仅用一个单元工作,其余单元 处于待机工作状态。 (5) 复杂系统
23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2. 可靠性要求 (2)可靠性的定性要求 可靠性的定性要求是指用一种非量化的形 式来设计、评价,以保证产品的可靠 性。可靠性定性要求可分为定性设计 要求和定性分析要求两种。
24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2. 可靠性要求 (2)可靠性的定性要求 定性设计要求项目表
确定关键件和重要 件
利用现有的资源来提高关键产品的可靠 性
选择能抵消或影响环境作用的设计方案 和材料,或提出一些能改变环境的方案、 或把环境应力控制在可接受的极限范围 内 通过元件选择、电路设计、结构设计、 结构布局来减少温度对产品可靠性的影 响,使其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可靠地 工作
26
7
环境防护设计
20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1.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可靠性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靠性设计应有明确的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评 估方案; (2)可靠性设计必须贯穿于功能设计的各个环节, 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要全面考虑影响可靠 性的各种因素; (3)应针对故障模式(即系统、部件、元器件故障或 失效的表现形式)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消除 或控制产品在寿命周期内可能出现的故障(失 效)模式;
制造技术
使用可 靠性 使用(运输、操 作安装、维修)
10%
20%
19
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1. 可靠性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可靠性设计的目的就是在综合考虑产品的 性能、可靠性、费用和时间等因素的 基础上,通过采用相应的可靠性设计 技术,使产品的寿命周期内符合所规 定的可靠性要求。 系统可靠性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设计, 基本实现系统固有可靠性。
3
一、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1.不可修复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串联系统---如果系统中任何一个单元失效,系 统就失效,或者系统中每个单元都正常工作, 系统才能完成其规定的功能。如图a 并联系统---只有当所有的单元都失效,系统才 丧失其规定的功能,或者只要有一个单元正 常工作,系统就能完成其规定的功能。如图 b
8
热设计
序号
要求项目名称
目的 通过采用N版本编程法、恢复块法和贯彻 执行软件工程规范等来提高软件的可靠 性。
9
软件可靠性设计
10 11 12
通过对产品在包装、装卸、运输、储存 包装、装卸、运输、 期间性能变化情况的分析,确定应采取 储存等设计 的保护措施,从而提高其可靠性。 工程保证及生产质 量保证 人机工程设计 采用工程方法及生产质量保证方法来保 证产品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