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详解 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天生有依附的需要
依恋具有 本能性
依恋具有 遗传性
婴儿需要被保护、养育才能生存
成年人类需要保护和养育婴儿 才能延续基因
可爱,亲近行为 爬向母亲,哭喊,搜寻
接触产生愉悦
接触
铁丝
软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安全型 65%
回避型21%
焦虑矛盾型 14%
混乱型 4%
依恋行为系统
高: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 及时响应、关注自己,忧虑分离
痴迷型:对有损亲密关系的
任何威胁都不安和警惕,感 情中“贪婪”“妒忌”。渴望亲密
接触但害怕被拒绝
低:更乐意与 别人亲密、 在依赖别人和 让别人依赖自 己时更有安全 感 亲密关系中感 到舒心和轻松
安全型:对亲密关 系和相互依赖安心 并且积极寻求,乐
对人际关系怀着混合的情感, 这就使人处于爱、恨、怀疑、 拿不起、放不下的冲突情感之 中,导致不稳定和矛盾的心理 状态。
担心恋人并不真正爱自己,或 者会离开自己。 一方面希望能与自己的恋人极 为亲近,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 否可靠和可信满腹猜疑。
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 的,
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 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 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 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 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又往往 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 整天提心吊胆。有时想到与伴 侣亲密相处时他们就会感到恐 惧。
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 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他们 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相信自 己能自力更生,不在乎他人是 否喜欢自己。关注替代选择, 会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爱情选 择,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 引。
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 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 做任何报答。
往往在关系未能向好的方向转 变之前就开始退缩,他们对爱 情多疑且冷淡,认为别人不可 靠或过分急于要承诺。结果是 ,他们觉得难以完全相信和依 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 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 。从根本上讲,他们在回避亲 密的关系。
依恋理论
定义: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 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 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 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发展: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 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 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PP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载:
目录
一:依恋概念
1.人类天生有依恋的需要 2.接触产生最初的母子依恋 3.依附通过发出信息来建立
婴儿到成人
在婴儿中,安全型婴儿通常调适最为良好,即它们较有韧性,与同伴关系良好、招人喜爱。 在对成人依恋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行为模式。总的来说,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 更加满意于自己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特点:持续时间较长、信任、忠诚、独立 并且,他们更可能以恋爱伴侣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对成人依恋的大量研究,是要揭示 出能够增进成人的安全感和安全基地行为的行为及心理方面的机制。迄今为止已取得两项 重大发现。 第一个发现符合依恋理论,即在苦恼时,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可能寻求伴侣的支 持。而且,他们更可能向苦恼中的伴侣提供支持。 第二个发现是,在发生关系冲突的期间及随后,不安全型个体对伴侣的行为做出的反应, 加剧而不是减轻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物,也应当符合成人恋爱伴侣的愿望。重要的是,依恋的个体差异应当会影响成人期中的 关系及个人活动,就像它在童年期中产生这种影响。
低: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自我认知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 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 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 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 密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 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 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依恋传递
依恋传递 父母对自身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抚育方式及敏感性,从而影响孩子的 依恋安全性,于是导致了依恋代际传递性的研究。虽然关于依恋是否存在代际传递性这一 问题,尚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但是父母对自身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 作用已经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日益重视。
多重依恋
依恋的稳定性研究
a. 安全型的人对生活中各种人(如父、母、恋爱伴侣)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性? b.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些关系中的安全感有多么稳定? 研究发现:儿童-父母关系中的依恋风格和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间最多只有中等程度的 关联。 命题结论:1.依恋系统,这个最初适合于婴儿生态环境的系统,继续影响着成人期中的行 为、意念和情感。而无论这个系统在十多年或更久以后是否仍稳定,也无论在各种亲密关 系中是否都稳定,这个命题都将成立。
近几年来西方的一些研究人员对鲍尔比的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进而提出了多重依恋关系 的假设。认为儿童可以与不同环境里(如家庭、学校)扮演不同角色的成人(如父母、老师) 建立不同的依恋关系。由于各种依恋关系产生环境不同,它们之间也就不必具有一致性。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这种依恋关系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研究结果尚不足以支持这一理论 假定。 在多重依恋关系理论指导下的研究还表明,当师生依恋关系的特质也被用来预测儿童在校 社会交往能力时,其预测性高于亲子依恋关系。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儿童在学校与同学和 老师一起度过的时间比较长,师生关系会成为儿童在学校环境中建立同伴关系的模式,并 认为良好的师生依恋关系能够对安全性低的亲子关系起到补偿的作用。但是类似的研究, 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关注。 在当前的社会中,人际关系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几乎每个人 都要经历的一生中最一长的一段人际关系—婚恋关系,人际关系与人的心理问题又有着巨 大的关系。
一个得到爱的孩子 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 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以被爱。
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 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
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
它的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 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参 照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倾向于用己有的“内部工作模式”去理解新的信息,早期经验就是这样 对个体日后的发展起作用的,它会引导个体去思考自己应该得到何种对待和关注、给他人怎样的信任 和支持、对他人的需要给以怎样的关注,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交往策略等。投射到其他与其发生亲密 关系的人身上的
二.儿童依恋理论
1.儿童依恋类型的差异分类 2.依恋行为系统 3.依恋策略 4.儿童依恋到成人:内部工作模式
三:成人依恋
1.成人依恋与儿童依恋的关系 2.简单问卷,维度区分依恋类型 4.成人依恋类型的差异分类:安全性,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 5.依恋传递,多重依恋,安全行为,伴侣选择,稳定性研究 6.三个内在结论 7.依恋带来的启示,如何改变依恋
一般来说,他们既不会过于担 心被抛弃,也不怕别人在感情 上与自己过于亲近。无论我们 自己的依恋方式属于哪一种, 找到一个安全依恋型的人做自 己的伴侣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 件好事。
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 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 ,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 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来获得内心 的安适坦然,过度地寻求认同 ,沉溺于人际关系。 总觉得自己被误解和不受赏识 ,认为自己的情人和朋友都不 可靠,不愿意与自己建立持久 的关系。
接触产生愉悦
依恋策略:个体在寻求依恋关系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遭遇问题或者 需要有协助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依恋
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 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
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 来逃避依恋对象
初级依恋策略
过激依恋方式
不激活依恋方式
寻找安全基地:妈妈 内化为父亲,朋友,老 师,恋人, 或者一个环境,如看书, 独处
伴侣选择
跨文化研究似乎表明婴儿的依恋安全模式被普遍认为是母亲最希望的模式。但显然无法对 婴儿进行类似的研究,因为无法询问婴儿是否喜欢能带来安全感的依恋对象。 在寻求长期关系的成人看来,潜在约会对象身上的能够使她响应婴儿的照看者品质,如专 注、热情和敏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 尽管安全感很吸引人,但不是所有成人都与安全型伴侣在一起。一些证据似乎表明,人们 最终与之建立关系的伴侣,是那些肯定自己的与依恋关系有关的已有信念的人。 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是那种依恋而与他人在一起,而是我们已经事先筛选,我们更愿意选择 某种依恋的伴侣。
接触产生愉悦
命题结论2. 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会趋近于零. 出生后一年内发展起来的依恋表现模式被保留下来(即不被覆盖)并持续影响着整个一生 中的关系性行为. 由于受新体验的影响,已有的依恋表现会被更新和改变,使旧的依恋表现被逐渐“覆盖”掉。 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会趋近于零.
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 Ainsworth 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 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 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我们也 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 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 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 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
观,好交际
恐惧型:害怕被遗弃,不信 任他人,猜忌多疑,害羞, 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
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疏离型:自立,漠视亲密 关系,冷淡,独立,高冷, 神秘,不担心被拒绝,但
却不喜欢亲密接触
依恋相关回避: 回避亲密
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 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
高:不愿依赖 别人或向别人 开放。 与伴侣亲密接 触时烦躁不安
安全—自主型
痴迷型
恐惧型
疏离型
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 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和积极 的情绪联系,以爱情关系中的 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为 标志。
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友好 、善良和可爱的人,也认为别 人普遍是友好、可靠和值得信 赖的人。他们十分容易与其他 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 和让别人依赖自己。
激活
次级依恋策略 未激活
得到安慰,获得帮助
内部工作模式
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 而且相信自己不被任何人欢迎
婴儿每天与养护者的相互作用中形 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
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
母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人际关系 婚恋关系
婴儿成人依恋对比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 专注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接触
依恋分类
依恋相关焦虑: 忧虑被弃
是否会害怕他人认为 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
常常表现出惧怕亲密关系和拒 绝信赖别人的倾向。
往往在关系未能向好的方向转 变之前就开始退缩,他们对爱 情多疑且冷淡,认为别人不可 靠或过分急于要承诺。结果是 ,他们觉得难以完全相信和依 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 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 。从根本上讲,他们在回避亲 密的关系。
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但是 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和他人 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
第二,如果成人恋爱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关系的“工作”方式应当类似于婴儿-照 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换句话说,促使儿童探索环境的同类因素应当也能够促使成人探索
环境,这一因素对于儿童来说即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照看者,对于成人来说则是有一位
会及时响应的伴侣。使得依恋对象符合婴儿“心意”(即及时响应、可亲近性)的同类事
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
是
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 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 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
他接受我吗
他关注我吗
用眼睛搜寻,主动跟随,呼
否
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
去
是
否
会体验到焦虑,并表现出各
种依恋行为
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
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 近水平
精疲力竭等不愉快体验,长 时间的与母亲分离或者母亲 “失踪” 孩子会无助,失望和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