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第二期《美学概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
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您的答题情况:用时:31分31秒得分:0.00分时间:2023-10-26 17:38:09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
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第1题: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
B、阿多诺
C、鲍姆嘉通
D、黑格尔
【参考答案】: C
第2题:
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
D、《走向科学的美学》
【参考答案】: A
第3题:
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参考答案】: A
第4题:
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 A
第5题: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休谟
C、博克
D、康德
【参考答案】: D
第6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参考答案】: B
第7题:
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黑格尔《美学》
【参考答案】: D
第8题:
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
C、情感教育
D、智慧教育
【参考答案】: C
第9题:
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
A、王国维
B、蔡元培
C、鲁迅
D、毛泽东
【参考答案】: B
第10题: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答案】: D
第11题:
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参考答案】: B
第12题:
美感产生于()
A、游戏
B、摹仿
C、巫术
【参考答案】: D
第13题:
“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土多德
D、尼采
【参考答案】: C
第14题:
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A、感官
B、审美能力
C、想象
D、灵性
【参考答案】: B
第15题:
“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A、狄德罗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黑格尔
D、席勒
【参考答案】: B
第16题:
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亚里斯多德
【参考答案】: B
第17题:
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A、柏拉图
B、黑格尔
C、鲍姆加登
D、贺拉斯
【参考答案】: A
第18题:
古典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
A、表现
B、再现
C、抽象
D、和谐
【参考答案】: B
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参考答案】: D
第20题:
20、鲁迅曾说,他的农村老家讨媳妇时,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的美人,而是更青睐那些脸色红润、体格健壮的妇女。
这表明,在审美上具有()
A、时代性差异
B、阶级性差异
C、个人性差异
D、民族性差异
【参考答案】: B
第二大题填空题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第21题: (_____)认为美是客观规律;(_____)认为美是客观目的;(_____)认为美是客观理念。
【答案解析】:
1.毕达哥拉斯
2.苏格拉底
3.柏拉图
第22题: 康德美学关键美词:(_____)、“非概念”、“无目的”和“主观普遍性”。
【答案解析】:
1.“超功利”
第23题: 科学、(_____)、(_____),还有道德,是人类不同心理活动的对应物,满足的是人类不同的精神需求。
【答案解析】:
1.宗教
2.艺术
第24题: 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_____)变成了(_____)。
【答案解析】:
1.“美是什么”
2.“审美是什么”
第25题: 西方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着三个发展阶段: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答案解析】:
1.哲学
2.心理学
3.艺术学
第26题: 美和丑都是审美的,美的问题和丑的问题也都是美学问题,美和丑之外,还有一个(_____)。
【答案解析】:
第27题: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750年以后的事。
当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了第一本叫(_____)的书。
【答案解析】:
1.《美学》
第28题: 克罗齐美学观点就是(_____)。
【答案解析】:
1.“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第29题: 从毕达哥拉斯起,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是“美是什么”。
在康德那里,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是什么”。
而在(_____)这里,则变成了“艺术是什么”,美的研究也变成了艺术的研究。
【答案解析】:
1.黑格尔
第30题: 10、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美是关系。
此关系的含义有三:①事物本身各部分所组成的关系,实在的美;②事物与它物的关系,见到的美;(_____)。
【答案解析】:
1.③人的想象关系,虚构关系,想象的美和虚构的美
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
主观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第31题: 审美心理距离说
【参考答案】:①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②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第32题: 美学研究的对象
【参考答案】:①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③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第33题: 崇高
【参考答案】:①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②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③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第34题: 审美需要
【参考答案】:是人的一种高级社会需要,是一种驱动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内在动因。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个体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审美需要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35题: 寓教于乐
【参考答案】:①古罗马贺拉斯提出。
②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③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第四大题简答题
主观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第36题: 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参考答案】: (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①人生的意识。
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生活。
②人生的反思和反悔。
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③人生的价值。
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这是因为:①美学研究的根本愈来愈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②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自下而上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③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第37题: 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参考答案】: (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第五大题论述题
主观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第38题: 试述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概念。
【参考答案】: (一)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意境”最早出现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宋代诗歌推崇风格平淡、意味不尽的艺术形象,实质上是对意境的具体描述。
宋代佛教、禅宗兴盛,流行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举出“妙悟”,标举“羚羊挂角”、“空中之音”,其实质便是用禅理直接说明诗歌中的意境理论。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意境理论有重大发展。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第39题: 庄子学派是怎么看待审美的超功利性?
【参考答案】:庄子学派认为人的生活要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
亦即自由的、美的境界,就要超出于人世的一切利害得失之上,处处顺应自然,不因为得而欢喜,也不因为失而哀伤。
即令是生死这样的大问题,也要把它看成是一种自然变化,不为所动。
这样,人就可以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象“天地”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备于天地之美”了。
庄子学派对审美的超功利性的看法,还表现在他们对事物的有用与无用的看法上。
他们常把美同无用联系到一起,认为一些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恰恰由于它是无用的。
在庄子学派看来,一个东西如果是无用的,它就超出了功利目的的束缚而有了自由,有了美。
有用是同功利相联系的,无用则超出了功利。
庄子学派以无用为美,也正是以超功利为美。
庄子学派同时又指出无用也可以有用,而且是“大用”(《人间世》)。
“大用”在哪里?就在于它能够使人摆脱有限的功利目的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畅快,从而有利于人的生命的发展。